第125章 黃潛善:從擁立功臣到南宋初年首任奸相

字數:3885   加入書籤

A+A-




    一、早年仕途與隱匿災情
    黃潛善,字茂和,出生於北宋末年元符三年(1078年),祖籍位於福建邵武。作為一位出身於地方的士人,黃潛善憑借其過人的才學與應試能力,成功通過科舉考試,登第及第,正式步入了封建官僚體係,開啟了其仕宦生涯。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黃潛善能夠從中脫穎而出,足以證明其在儒家經典、詩賦文章等方麵的深厚功底與卓越才能,為其在官場上嶄露頭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仕途後,黃潛善在政壇上初露鋒芒,逐步展現其行政才能與政治手腕。至宣和初年(約1119年),黃潛善已晉升至左司郎中之職,這是一個掌管中央部門日常政務的重要官職,負責協助尚書處理各項事務,體現了他在官場上的穩步上升。這一時期,黃潛善被委以重任,奉命前往陝西、河東地區考察地震災害情況。這是一次對官員實際工作能力與責任擔當的重大考驗,黃潛善被寄予厚望,期待他能準確了解災區實況,為朝廷製定救災措施詳實依據。
    然而,黃潛善在完成此次任務後,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且不光彩的決定——他選擇隱瞞了災區的嚴重災情,未如實上報給朝廷。這一行為,無疑與其作為朝廷命官應有的公正無私、實事求是的精神背道而馳,是對受災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漠視,也是對國家救災資源調配的嚴重誤導。黃潛善之所以做出如此違背職業道德與道德良知的選擇,可能出於多種動機或是為了粉飾太平,以維持朝廷表麵上的穩定;或是為了避免因上報重大災情而影響個人仕途,甚至招致責罰;或是出於對地方官僚係統的袒護,不願揭露其在災害應對中的失職行為。
    盡管黃潛善的匿報行為令人憤慨,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這一做法卻為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回報”。由於隱瞞了真實災情,朝廷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因黃潛善“順利完成任務”而對其給予了嘉許。黃潛善因此得到了一次不光彩的晉升,升任戶部侍郎。戶部是掌管國家財政收支、田賦漕運等重要事務的中央機構,戶部侍郎是僅次於尚書的副長官,位高權重。黃潛善的這次升遷,無疑是對其隱瞞災情行為的間接肯定,也是對其個人權謀與投機取巧的獎賞,進一步暴露了當時官場風氣的腐化與道德底線的滑坡。
    二、擁立高宗與排斥李綱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隨著北宋的滅亡與高宗趙構即位,中國曆史進入了南宋時期。在這個動蕩時局中,黃潛善因擁立高宗即位而立下汗馬功勞,得到了迅速的提拔,被任命為中書侍郎,成為中樞要員之一。中書侍郎在宋代是中書省的高級官員,負責協助宰相處理朝廷政務,這一任命無疑標誌著黃潛善在權力核心圈中的地位提升。
    高宗即位之初,為了穩定人心、提振士氣,順應民意,決定起用主戰派領袖李綱擔任右仆射,即宰相之一。右仆射在宋代為宰相之首,掌握國家行政大權,李綱的任命象征著高宗政府對恢複中原、抗擊金軍的決心。與此同時,黃潛善被調任為同知樞密院事兼禦營使,這兩個職務分別涉及軍事決策與皇帝衛隊的指揮,說明黃潛善在軍事領域也得到了相當的倚重。
    然而,黃潛善與李綱在政見上存在著根本的分歧。李綱主張積極備戰、收複失地,而黃潛善則對金人持妥協態度,傾向於偏安江南、維持現狀。這種對立在南宋初年的政局中尤為突出,反映出朝廷內部主戰與主和兩大陣營的激烈較量。黃潛善對李綱的主戰主張心存不滿,兩人在政策製定與執行上屢屢產生衝突。
    黃潛善善於揣摩高宗的心理,其主張與態度往往能與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因此深得高宗的信任。在黃潛善的運作下,高宗對內閣進行了調整,將李綱調任為左仆射,降低了其在宰執序列中的地位,而黃潛善則被提升為右仆射,成為實質上的首席宰相。這一人事變動,標誌著主和派在朝廷中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同時也預示了李綱的黯然出局。
    黃潛善利用其權勢,指使殿中侍禦史張浚羅織罪名,對李綱進行公開詆毀,製造輿論壓力。在黃潛善的排擠與攻擊之下,李綱這位主戰派領袖在宰相之位上僅僅停留了70餘天,就被迫離職。這一事件不僅引發了朝野上下對黃潛善的普遍不滿與指責,也暴露了南宋初年政治鬥爭的殘酷與權臣弄權的亂象。
    三、主和偏安與遣散勤王
    黃潛善在擔任南宋宰輔期間,麵對金人南侵、國家危亡的嚴峻形勢,卻力主與金議和,追求偏安江南的策略。這一主張反映了黃潛善在國家利益和個人權位之間的取舍,其行為明顯傾向於後者,表現出典型的權臣心態與短視行為。
    首先,黃潛善主張對金議和,其根本出發點在於維護自身的權位與利益。他深知,持續的戰爭不僅可能導致國家的崩潰,也可能威脅到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因此,黃潛善傾向於通過與金議和,換取一時的和平,以此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他積極推動與金人的談判,試圖通過割地賠款、稱臣納貢等方式換取金人的停戰承諾,以達到偏安江南的目的。這種妥協求和的政策,雖然在短期內可能避免了戰爭的直接衝擊,但卻犧牲了國家的領土完整與民族尊嚴,為南宋日後的衰敗埋下了隱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其次,黃潛善利用各種手段遣散各地前來勤王的軍隊,削弱了南宋的國防力量。這些勤王之兵,本是各地忠於朝廷、決心抗擊金人的武裝力量,是南宋抵禦外侮的重要支柱。然而,黃潛善出於對主戰派的敵視與對自身權位的維護,不惜采取種種手段,如散布謠言、扣押糧草、削減軍餉等,迫使這些軍隊解散或返回原地。這一行為,不僅削弱了南宋的軍事實力,也嚴重打擊了軍民的抗金士氣,使南宋在麵對金軍進攻時更加被動。
    此外,黃潛善還促使高宗將朝廷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遷至揚州,進一步放棄了對北方大片地區的有效控製。南京作為南宋臨時首都,地處中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黃潛善卻主張南遷揚州,理由是揚州地理位置偏僻,不易受到金軍直接攻擊,有利於朝廷的安穩。這一決策,實際上是將朝廷置於遠離前線、缺乏戰略縱深的境地,使得南宋在麵對金軍的攻勢時難以組織有效的防禦與反擊。同時,朝廷南遷也意味著放棄了對北方廣大地區的治理與收複,使得這些地區落入金人之手,進一步加劇了南宋領土的喪失。
    四、揚州治政與民怨沸騰
    南宋朝廷遷至揚州後,黃潛善升任左仆射,手握重權,卻未能擔起國家重任。他執政期間,並未積極備戰,以應對金國可能的侵犯,反而采取了消極的態度,因循 苟 安,不思進取。
    黃潛善對於軍民的抗金熱情和備戰需求置若罔聞,忽視了國家的安全大局。他未能利用揚州的地理優勢,加強城牆防禦,整頓軍隊,反而任由軍隊紀律鬆散,士氣低落。這種消極備戰的態度,使得南宋朝廷在金國麵前顯得異常脆弱,一旦戰爭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黃潛善的消極備戰政策,引起了軍民的極大不滿。軍民們對於他的不作為感到憤怒和失望,紛紛指責他誤國誤民。黃潛善的執政,使得南宋朝廷在揚州的統治岌岌可危,也為後來的曆史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五、貶謫梅州與病逝異鄉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中旬,麵對金軍的步步緊逼,高宗被迫從鎮江再退至臨安(今浙江杭州)。中丞張澄趁機彈劾黃潛善與另一權臣汪伯彥共犯101novel.com條大罪,高宗遂將其貶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旋即又削職,安置於衡州(今湖南衡陽)。此後,鄭玨繼續上書,指出黃潛善罪惡較汪伯彥更為嚴重,高宗遂將其改置於更偏遠的梅州(今廣東梅縣)。同年冬天,黃潛善在梅州病逝,結束了其充滿爭議的一生。
    六、曆史評價與身後爭議
    黃潛善作為南宋初年的首任宰相,因其賣國行徑、排斥忠良、消極備戰等惡劣行為,被後世史家列入“奸臣”行列。他與汪伯彥等人共同塑造了南宋初年妥協求和、偏安一隅的政治基調,對南宋初年的政局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黃潛善的所作所為,不僅在當時遭到朝野廣泛批評,也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負麵印記,成為警示後人的反麵教材。
    喜歡古代曆史著名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曆史著名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