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湯思退:爭議宰相的浮沉之路,從秦檜門生到議和失策者

字數:4183   加入書籤

A+A-




    一、早年經曆與仕途初啟
    湯思退這位出身於青田(今浙江)的宋代詞人與政治家,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情與學術追求。在少年時期,湯思退選擇在家鄉處州南明山寺的僧房中靜心研讀,遠離塵囂,專注於經史典籍,錘煉出深厚的學問根基。其人不僅聰穎過人,且勤奮刻苦,這種早年的學術積澱為其日後的仕途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元1154年,湯思退迎來了科舉生涯的重要轉折。他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成功登上進士榜,這標誌著他正式踏入了仕宦之途。初入官場,湯思退即被委任為福建建歐政和縣縣令,這對於一位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而言,無疑是一個良好的起步,他在此任上開始實踐自己的政治抱負,積累地方治理經驗。
    僅僅一年之後,湯思退的仕途再次迎來飛躍。1155年,他參加了殿試,這場考試不僅是對官員綜合能力的考驗,更是選拔國家高級人才的重要平台。湯思退憑借其卓越的才華與廣博的知識,在眾多考生中獨占鼇頭,一舉奪得博學鴻詞科的桂冠,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這一職位使他直接進入了朝廷中樞機構,負責文翰校勘工作,對於了解國家政事、接觸高層決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就在這時,湯思退的人生軌跡與當時權傾朝野的丞相秦檜產生了交集。秦檜以其獨斷專行、擅長權謀而聞名,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人才的識別與提拔亦有其獨到之處。湯思退的才學出眾、見解獨到,尤其是其在詞作與政論上的表現,深得秦檜賞識。秦檜將其視為門生,納入麾下,加以培養與提拔。在秦檜的庇護下,湯思退的仕途如同乘風破浪,迅速晉升。
    短短一年之內,湯思退由禮部侍郎直升端明殿學士,這一職位象征著其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同時賦予他在國家文化政策方麵的話語權。更為重要的是,他還首簽書樞密院事,權兼參知政事,直接參與軍政要務的決策。這樣的升遷速度,堪稱平步青雲,足見秦檜對湯思退的器重以及湯思退本人在當時政壇的影響力。
    二、依附秦檜與權力巔峰
    秦檜病重之際,這位曾一手遮天的權臣深知自己時日無多,為確保其政治遺產的延續,他精心安排了後事。參知政事董德元與湯思退,作為秦檜倚重的心腹,被特意召至病榻前,接受遺命。秦檜不僅將未竟之事托付於他們,更以黃金千兩相贈,意圖以此鞏固他們的忠誠與合作。然而,湯思退麵對這份厚贈,卻做出了出乎眾人意料的決定——他拒絕接受。
    湯思退此舉,既可能源於其對秦檜獨斷專行、貪權謀私行徑的內心抵觸,表明他不願成為秦檜權欲遊戲中的棋子;亦可能是基於對自己聲譽的考慮,深知接受秦檜遺產將使其陷入黨爭漩渦,不利於個人仕途的長遠發展。無論如何,這一舉動顯示了湯思退在關鍵時刻的獨立思考與自我約束,盡管他曾依附秦檜而獲得升遷,但在關鍵節點上,他並未完全喪失自我意誌。
    秦檜離世後,宋高宗趙構在調查中發現湯思退並非秦檜黨羽的鐵杆成員,這一認知使得湯思退在秦檜死後並未受到牽連,反而因展現出的某種程度的獨立性而得到高宗的進一步信任與重用。高宗深知,一位能夠保持一定距離、不全然依附權臣的官員,或許更能為朝廷有益的建議與穩健的行政支持。
    1157年,湯思退迎來了其政治生涯的,他被擢升為尚書右仆射,這一職位相當於副宰相,負責協助宰相處理日常政務,權重一時。同時,他兼任同平章事,即與宰相同級的宰執,直接參與最高決策。不僅如此,湯思退還擔任實係院評定提領一職,負責審核朝廷各項重要文件,確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這一係列重要職務上,湯思退得以全麵參與國家重大決策的製定與執行,他的政治智慧、行政手腕與學術素養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間。無論是處理複雜的政務,還是協調各方利益,抑 或 是應對突發事件,湯思退均展現出了其治國理政的才能。他不僅在政策層麵提出建設性意見,還積極推動各項政策落地實施,力求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加強邊防建設等方麵取得成效。
    三、議和與抗金之爭
    南宋朝廷內部,議和與抗金兩股勢力的較量構成了政治鬥爭的核心。湯思退作為議和派領袖,堅定主張通過與金國議和以期實現邊疆安寧與國力恢複。他深信,麵對強敵,短期的和平是必要的喘息之機,可讓南宋有時間整飭內政、積聚實力。這一策略雖旨在避免戰禍,卻也隱含了對金國壓力的妥協,以及對收複失地的暫時擱置。
    與此相反,張浚則是抗金陣營的代表人物,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軍事才能著稱。他堅信唯有積極備戰、適時反擊,方能真正扞衛國家尊嚴,恢複故土。張浚力促強化軍備,策劃北伐,意圖通過軍事手段迫使金國退讓,甚至收複中原。這種立場體現了對民族大義的堅守,但也帶來了持續的軍事開支與潛在的戰亂風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湯思退與張浚的對立,不僅表現在戰略方針的迥異,更體現在實際政治操作中的激烈對抗。湯思退憑借其在朝中的權勢,巧妙運用政治手腕,對張浚及其支持者進行排擠打壓。他不僅在朝議中竭力壓製抗金言論,還通過人事調動、資源分配等方式削弱張浚的影響力。例如,當張浚倡議北伐或推進軍事部署時,湯思退常以財政困難、軍心不穩等理由進行反駁,甚至暗中阻撓相關計劃的實施。
    四、金兵南侵與政治挫敗
    1160年,金國鐵騎悍然南下,對南宋構成嚴重威脅。麵對金軍的淩厲攻勢,南宋邊防告急,國內人心惶惶。此刻,身為宰相的湯思退本應審時度勢,調整對外政策以應對危局。然而,他固守其一貫的議和主張,不僅沒有及時調整軍事部署以抵禦金兵,反而繼續推動與金國的和談進程,試圖以外交途徑化解危機。
    湯思退的這一決策,無疑是基於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戰爭代價的擔憂。他認為,通過妥協換取短暫的和平,可以為南宋贏得喘息之機,避免戰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更大破壞。然而,這一策略忽視了金人的侵略野心與南宋民眾的抗戰意願,未能有效動員全國力量共同抵禦外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軍民的鬥誌。
    隨著金兵深入南宋腹地,戰況日益嚴峻,湯思退的議和政策愈發顯得不合時宜。朝野內外對他的批評之聲漸起,認為其軟弱無能、誤國誤民。侍中禦使陳俊卿更是直言不諱,於同年十二月彈劾湯思退,列舉其在金兵壓境之際依然固守和議、消極備戰的種種失策,要求追究其責任。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湯思退被迫辭去宰相之職,政治生涯遭遇重大挫折。
    五、複相與最終覆滅
    1161年,宋孝宗趙昚出於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湯思退議和才能的認可,決定再次啟用他為相,同時兼任樞密院事,賦予其全麵掌控朝政與軍事大權的重任。這一任命,伴隨著抗金名將張浚的罷免,標誌著南宋對外政策的明顯轉向,即從積極備戰轉向尋求與金國的和解。
    然而,湯思退在重新掌權後,其議和策略走向了極端。為盡快實現與金國的停戰,他不僅繼續積極推動外交談判,更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密令王之望、龍大淵等人拆除邊境防禦設施。這一舉動,表麵上是為了展示南宋的誠意,實際上卻嚴重削弱了國家的軍事防線,使得本已脆弱的邊防幾乎形同虛設。湯思退的這一冒險之舉,反映出他對和平的過度追求,以及對金國真實意圖的誤判。他忽視了金國可能利用南宋軍備鬆弛的時機發起突襲,也低估了此舉在國內可能引發的強烈反彈。
    不出所料,金國在察覺南宋邊防空虛後,於同年十月果斷發動大規模南侵。毫無防備的宋軍在金軍猛烈攻擊下節節敗退,楚、濠、滁等州相繼淪陷,損失慘重。這場突如其來的戰事,徹底暴露了湯思退議和政策的短視與失誤,不僅未能帶來和平,反而將南宋置於更加危險的境地。朝野上下對此一片嘩然,輿論紛紛指責湯思退“奸邪誤國”,要求嚴懲其失職行為。
    麵對鋪天蓋地的譴責與聲討,湯思退旋即被罷官,貶至永州。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聯名上書,痛斥其罪行,要求嚴懲湯思退及其同僚。在巨大的政治壓力與內心的愧疚之下,湯思退於隆興二年(1164年)十一月在憂懼與悔恨中去世,結束了其充滿爭議的一生。
    結語
    湯思退,這位曾一度位居宰輔、手握重權的曆史人物,因其鮮明的議和立場與一係列失策行為,成為了南宋史上最具爭議的宰相之一。他的政治生涯揭示了個人抉擇與時代背景相互交織的複雜性,同時也為後世了深刻的曆史教訓在關乎國家存亡的重大決策中,領導者必須具備審時度勢的戰略眼光與敢於擔當的勇氣,否則,即便是才情出眾、一度位極人臣的人物,也可能因決策失誤而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喜歡古代曆史著名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曆史著名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