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複雜的局(三)

字數:4470   加入書籤

A+A-


    敦親王勞軍歸來,戎裝上朝,視法紀為無物,被禦史張霖當眾彈劾,敦親王並未當場發作,卻在下朝回府路上將張霖攔住一通暴打,如今張霖已經臥床不起。
    毆打言官,觸犯眾怒,一時議論紛紛,文臣皆上書請求皇上嚴懲,以正朝廷剛紀。敦親王聞得風聲,避不上朝,稱病不出,一時陷入僵局。
    可事情卻鬧得越來愈大,已經傳到後宮裏了,言官文臣向來一張嘴厲害,得不到說法,是斷不肯善罷甘休。
    甄嬛也正聽了這個消息,有所思量。恰張顏海來請她去絳妃軒,已許久未與餘鶯兒相見,她也想念得緊,忙起身欣然赴約。
    殿中備了她愛吃的點心與茶,將人遣退,她笑著去握餘鶯兒的手,“那一遭沒有傷到你和孩子真是萬幸,吉人自有天相,孩子一定康健。”
    “話說回來,這些日子,皇貴妃有沒有發覺你的異樣。”
    她自然還以為落水局是她與餘鶯兒兩人的謀算,年世蘭隻是恰巧被牽扯進的人。
    餘鶯兒搖頭,“沒呢,我都在困在這床榻間,怎麽瞧也是身子不適之人,況且太醫是衛臨,旁人沒有疑心。”
    “我也說身子的確好些了,這才搬回了這,與你相見也方便了,隻是還是要少些來往。”
    甄嬛點頭,以她們二人的關係也不繞彎子,與她直言“你是不是也聽了敦親王一事,有些心思想與我說。”
    餘鶯兒說“朝政之事我倒不是很懂,隻是聽說皇上因這事十分苦惱,脾氣燥起,悶在養心殿裏一天,我有些擔心罷了,又不知如何寬解。”
    甄嬛也是在斟酌,鶯兒對皇上的真心自不必多說,疫病那會都敢以身犯險,想來現在也是擔憂得緊。對於皇上,她自己曾也算掏心窩子一般一心一意,可失子之痛時他的無情冷待,倒不得不讓自己清醒一些,並非她不愛,隻是到底不那麽純粹了。
    換作從前,她必然因他煩憂而煩憂,為他絞盡腦汁不讓他難做,如今卻也思量其他許多。
    她思索片刻後說“蘇培盛也遣人來說皇上已經一天未進多少飲食了,大約是想叫我勸一勸。”
    “一邊是親兄弟,處理得不當恐有鬩牆之禍,一邊是眾臣,若不能安撫,也叫人寒心,裏頭利害關係複雜,皇上正夾在中間不堪煩擾,想是左右為難。”
    “如若能解,皇上必然龍心大悅。隻是涉及幹政,我倒不敢開口了。”
    餘鶯兒聽了也讚同說“也是,縱然我們擔憂皇上,卻還是不宜多說什麽,免得被別人抓住把柄,說咱們心思不純。那這事,便裝作不知就是了。皇上那應也隻是暫時煩心罷了,總會有法子解決。”
    甄嬛迎上她的眼神,一時沒有講話。
    是有顧慮,可她卻不想輕易放過這個機會,鶯兒已成貴妃,自己卻還是嬪,寵愛雖不斷,也不如最初了,既無子嗣傍身地位不穩,家中還受年羹堯打壓貶官,她察覺其中有異,父親書信裏卻不欲多說,皇上因時疫一事心有芥蒂,並未對自己全然信任了,從前在養心殿還會與她偶爾談論奏折,那之後卻再也沒有了。父親貶官這事上皇上未說一字,她也並不好在皇上麵前多嘴打探。
    可眼下她不得不為家中打算,年羹堯勢強,更有皇貴妃權傾六宮,父親與他作對,究竟為何,是否會為全族惹上大禍?便是她自己,也有切身危機,皇貴妃極有可能記恨父親彈劾她兄長,轉而對自己下手。
    甄家全族,都係在她與父親身上。
    情勢不明,不如握住這個眼下時機,一則為皇上解憂,顯露旁人沒有之能,日後朝廷中事,皇上未必不會再次向她提及,她隻需謹言慎行不讓皇上起疑生厭,知道的多些,家中也好多一重保障。二則,以擔憂皇上身子為名,又能實際為他解煩心之事,皇上自然記得這份獨有的好,地位也能逐漸水漲船高。
    想到此,她看著餘鶯兒,眼有深意,“我不過隻是一個嬪妃,擔憂皇上整日煩悶累及自身罷了,可若是皇上主動問我,以退為進,倒算不得我的過錯了。”
    “你當真想好了。”餘鶯兒似乎還是為她此舉擔心。
    甄嬛不疑有她,將自己方才所想與她說了,“皇貴妃那,終歸還有你在我旁邊,咱們齊心,她不一定奈我何。可家裏,年大將軍的性子誰人不知,我當真害怕父親出事,我總覺得這事不對勁,卻理不出個頭緒來,若什麽都不知,我心裏不安。”
    “你為家中打算,有幾分冒險卻也是可行之計,自己思量好就行,隻是也記著分寸,言語注意些,知道嗎。”餘鶯兒說。
    “嗯,我心中有數。”
    “你打算如何做?”餘鶯兒又問,“我也幫你想周全些。”
    甄嬛說“鬧成這樣無非是要個說法,自然是兩全其美,既能讓文臣滿意,又能避免兄弟鬩牆。”
    餘鶯兒聽到這便知,大約法子和原劇中是一樣。
    讓敦親王登門親自向張霖致歉,平息風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而敦親王身份尊貴,性格在皇上麵前都是從不收斂的狂傲,又一向看不上言官,若沒有十足的利益驅動,讓他低頭比殺了他還難受。
    “義動君子,利動貪人。”餘鶯兒笑說,“文臣求在義,敦親王意在利,皇上心在和,你如此解法,我覺得很好。”
    甄嬛也覺可行,“一味好處自是不行,適當的威懾敦親王也是勢在必行了,我便看皇上心意,隨機應變就是。”
    “好,就還記著我的話,言語還是得當小心些。”餘鶯兒叮囑說。
    “我知道,你好生安養,我晚些時候便打算去勤政殿。”
    “嗯,路上小心。”
    餘鶯兒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自然不留人。
    她意在引甄嬛幹政,試探有關清算年羹堯一事與日後其他政事。
    如今看來,與曾經所想一般。
    原劇中,甄嬛與年世蘭有失子之恨,皇帝忌憚年羹堯,無法及時為她做主嚴厲懲處年世蘭,以致與她生了嫌隙。後和好,皇帝意在補償和還甄嬛公道,甄嬛也萌生無邊恨意,兩人一齊協商鏟除年羹堯,皇帝幾乎事無巨細與甄嬛商討,出謀劃策也好,配合做戲也罷,儼然帝王與政客之道。
    而如今,鏟除年羹堯一事本就為暗中行事,不宜張揚,多一人知道,便多一分暴露之險。皇帝因時疫一事對甄嬛心生芥蒂,一則本身已不再與她談論政事,二則甄氏與年氏之間缺少激烈的仇恨矛盾,年羹堯並不是甄嬛與皇帝間共同的、不死不休的敵人,因此便更多泄露風險。
    甄嬛,已經不符合皇帝心中“全然信任”的標準了。
    是以,皇上從沒有和甄嬛提及過年羹堯一事。
    甄遠道受皇命之托,自然保密不言,而她父親驟然被打壓貶官一事讓她無法不心生憂慮,可她卻無從得知事情原委。
    在甄嬛眼裏,她父親得罪年羹堯,她寵愛不如從前,位份、權利、子嗣都無,擔心年世蘭對她下手,年羹堯對父親下手,急於保護甄家,鞏固自身,她便選擇成為皇帝的寵妃兼門客。
    敦親王一事若由甄嬛起頭,完美解決,後續年羹堯之事,也不知道皇帝是否會選擇告知甄嬛。
    畢竟,甄年兩家明麵上有彈劾與貶官之爭,也算是政敵,且看皇帝如何想吧,不管怎麽做,她總能從甄嬛嘴裏探出蛛絲馬跡。
    甄嬛十足信任她,若參與這樣的事,雖必定不會告知,但一定會暗自提醒她,遠離年世蘭。
    餘鶯兒從始至終想要的是,甄嬛幹政,成為她的耳目,為她探清政事,她則清白隱在幕後。
    敦親王毆打張霖之事與原劇情是相同的,甄嬛的法子必定能說動皇帝,一切便會如她所言實行。
    而似乎能左右皇帝決定,提前得知皇帝命令。則是她向年羹堯拋出的誘餌,她能力的證明。
    能送年世蘭坐上後位,他坐上真正國舅的能力證明。
    甄嬛為她鋪路,她該走下一步棋了。
    喜歡甄嬛傳之親一口我的華妃老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甄嬛傳之親一口我的華妃老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