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要做一粒好種子

字數:3899   加入書籤

A+A-


    當然,這種事情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敲定的。
    涉及到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從來就沒有小事。在國外,他已經不僅僅代表了他個人。
    “我們已經在考察下一期的試點國家,並在籌備國際培訓項目。”陸時羨回答:“屆時將免費向其中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支持。”
    對於公眾而言,陸時羨獲得沃爾夫農學獎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外。
    一是這個獎在國內的知曉度並不高,如果不是之前有袁老打響了知名度,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哪裏出來的獎項。
    二是陸時羨已經獲得過諾獎,再獲得其他的獎項也是情理之中,大家對他的期望值已經提高了太多太多,如果換成是一名研究生或者是一名普通教授,那效果自然又不同了。
    不過,對於圈內而言,這個獎影響還是挺大的。
    畢竟嚴格說來,陸時羨做出諾獎級別成果是在國外,而現在是完全在國內。
    這一點在一些人眼裏看來,其實很重要......
    燕京西郊,某間防電磁屏蔽的會議室裏。
    此時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還未搬遷至甸海區。
    此時的評審組主任周正陽摘下老花鏡,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
    會議桌旁,還有三十一位經過嚴格挑選來自國內各個科研領域的頂級專家。
    這些人各自擅長的研究領域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都是該領域泰鬥級別的人物。
    “今天召集大家過來的目的,相信大家都清楚。"周正陽點擊電腦屏幕,一份標著“國家科學進步獎提名名單”的文件被投影在屏幕上:"這份名單的公示期已經過了一個多星期,獎委會的老朱已經催了好幾道了,我看今天就把這件事定下來吧。”
    聞言,水利評審組長李國華輕輕放下手裏的茶盞道:“就按照上次報上來的名單報吧,我們組今年基本不存在什麽爭議。”
    後麵,林業評審組長馮長英和化工評審組組長李敬華也相繼進行表態發言。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還未表態的參會者也越來越少。
    會議室裏眾人的視線逐漸匯聚到坐在第二排右手第三個位置上。
    坐在這個位置的正是時任作物遺傳育種與園藝評審組長的彭清文。
    此時的彭清文自然注意到了這些目光,不過多年來的曆練早讓他變得處變不驚。
    “我們組對上次提交的獲獎名單有一些變化,擬通過由南江省提名的《植物天然抗病毒免疫育種技術及其應用》項目,提名等級為科技進步特等獎。“
    “該項目主要知識產權和標準規範均符合評定要求,主要完成人為陸時羨、曾福年、王豐、彭慶華、汪海峰、章益民、高德峰、何令。“
    “主要完成單位為省部共建植物病理和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風現代農業育苗中心、華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南江省科技廳。”
    此言一出,整個會議室都安靜了一瞬。
    隨後終於有人反應過來,開始發表意見。
    一旁的環境保護評審組長趙東升似乎有些夾槍帶棒地說道:“人家小陸雖然年輕了一點,但這做出來的東西還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如果他最開始申報的是我們環境保護組,我們組內說不定會早就全票通過了。”
    趙東升這話一說出口,下麵有人差點有人笑出聲來。
    沒辦法,這話太損了,但偏偏還有那麽一點道理。
    顯而易見的是,植物天然抗病毒免疫育種機製不僅僅隻能應用在作物上,對於一些在生態循環圈承擔重要職能的植物而言,也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說起來跟環境保護領域也能靠上邊,但陸時羨團隊目前申報的技術和專利僅限於作物類。
    所以趙東升的話純屬是來惡心人的。
    懂行的老陰陽人已經出手,吃瓜已久的紡織評審組長王振軍也忍不住開口:"諾獎不作數,但看來這個沃爾夫農學獎來的正是時候嘛。“
    “什麽時候也給我們出一個什麽紡織獎的,也讓我們沾點光。“
    眼見會場的氣氛已經逐漸開始走偏方向,周正陽咳嗽一聲道:“行了,廢話大家都少說兩句。”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修訂完成後,在去年底才剛進行施行,今年是由推薦製調整為提名製的開局之年。科技獎勵製度是我們激勵自主創新、激發人才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采取的重要舉措。”
    “關於這個項目的提名之前有不少人有異議,但我們不能在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問題。”
    “我看,新政策也要有新氣象,關於作物遺傳育種與園藝評審組調整獲獎名單的議案,還有意見的也先保留,畢竟之前已經說太多了,而且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套。
    “現在大家舉手表決吧......”
    關於在燕京發生的事情,陸時羨自然不曾知曉。
    甚至於提名的事,他也沒有關心過,因為實驗室本身是沒有提名資格的,都是南江省那邊在操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2021年沃爾夫獎落下了帷幕,陸時羨也終於踏上了回國的歸途。
    因為是國家安排的專機,他的行程都已經定好了。
    剛下機場就迎來了提前在此等待的專訪。
    記者:“陸主任,請問您對於自己再度榮獲國際性大獎有什麽想說的?”
    這種問題純屬送分,陸時羨想都沒想地說道:“感恩與致謝。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國家對我們科研工作者的關心與愛護,離不開燕大、科技部和南江省對我們實驗室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離不開我們研究團隊的每一個成員,沒有他們的付出和努力,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
    記者:“我國上次獲得此獎的時間還是2004年,獲獎者是袁院士,陸主任你對此有什麽看法?”
    想了三秒鍾,陸時羨繼續回道:“致敬與繼承。袁院士的事跡教會我們,書本裏種不出水稻,電腦裏也長不出水稻,搞育種就要堅持在第一線,學術上的自由思想和自主探索是很重要的,敢於質疑也是技術創新的原動力和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
    “他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我們正奮力走在這條路上,做一粒讓自己滿意的種子。我們要繼承袁院士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的精神,既要夯實基礎,也要勇於突破。“
    “青年科研工作者同樣肩負著民族偉大複興的使命,未來賦予了我們強農興農的責任,學術上有建樹、在科研上有成果,德才兼備才不會辜負時代的擔當 。”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麽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麽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