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群情激憤

字數:3860   加入書籤

A+A-


    背後經曆了一番什麽樣的遭遇不便多說,但肯定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了。
    對於群眾而言,吃瓜群眾們可不認識什麽汪海峰,也不清楚名單上公示的研究成果都有什麽用。
    帶著較強的目的性看完後,隻好像發現自己熟悉的人名好像沒在上麵。
    於是,網絡上一下子就炸鍋了。
    輿情沸反盈天,幾乎是一麵倒的質疑與不解。
    圍脖瞬間癱瘓。
    諾獎的餘暉尚還未散盡,國內院士增選的結果便如同一盆冰水,澆在了所有關注陸時羨的人頭上。
    落選。
    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搭配著那份正式公布的名單,在網絡上炸開了一個巨大的輿論漩渦。
    前一秒還是“國人之光”、“史上最年輕諾獎得主有望再創紀錄”,下一秒就成了無數問號和驚歎號的靶心。
    熱門話題諾獎配不上院士下,一條評論被頂到榜首"能拿諾獎,卻兩度落選華國院士?"配圖是陸時羨在斯德哥爾摩接過金燦燦的獎章證書照片。
    在這下麵是群情激憤的民眾們在熱烈發表自己的評論。
    不到半個小時,已經累計到了五千多條,甚至還有繼續飛速增長的趨勢。
    “開玩笑吧?陸時羨又落選了?他做的成果不夠硬?”
    “諾獎都拿到了,卻評不上一個院士?我們的院士評選標準難道比諾貝爾獎還高?”
    “黑幕!絕對有黑幕!是不是因為他太年輕,動了誰的奶酪?”
    “論資排輩到這種地步了?心寒!”
    "如果諾獎得主都不夠格,我們這些發幾篇sci就沾沾自喜的人算什麽?"
    當然,如果在其中仔細尋找,也能找到不少讚同的觀點。
    "院士評選需要綜合考量資曆、貢獻與學術道德,不能因諾獎就開綠燈。"
    "增選章程規定需10年以上正高職稱,而陸時羨破格晉升教授僅5年,嚴格來說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說一句,陸時羨現在才多少歲,有的是機會,遲早能評上的,何必急於一時,不如把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
    甚至連國外的媒體都開始紛紛報道這個事件。
    其中最有名的是,《時代》雜誌官網頭條"huaguo"s nobel ner fails to bee acadeician"(華國諾獎得主落選院士),並在文中暗指"或許在華國的評價體係裏,國際認可遠不如國內標準重要。"
    各大社交平台的熱搜榜首被牢牢占據,相關話題的閱讀量眨眼間突破十億。
    就在這時,一封措辭犀利、直指核心的公開信被某個擁有百萬粉絲的科技大v拋了出來——《三問院士評選是否存在論資排輩?海外成果是否低人一等?投票權是否淪為小圈子遊戲?》。
    這封信如同投入滾油的火星,瞬間將輿論引爆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公眾的怒火與困惑找到了集中的宣泄口,要求官方回應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
    然而,與網絡世界的喧囂形成荒誕對比的,是傳統媒體的集體緘默。
    權威報紙、電視台對此事的報道寥寥無幾,即便有,也是語焉不詳,惜字如金,仿佛那鋪天蓋地的質疑存在於另一個維度的空間。
    而處於風暴正中心的陸時羨,卻仿佛人間蒸發。
    記者們掘地三尺,也沒能挖出他的行蹤。他沒有對外發表任何聲明,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留下隻言片語,更沒有出現在任何公開場合。
    直到植物病理與遺傳育種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在深夜離開實驗室時,“無意間”用手機捕捉到了一個畫麵。
    鏡頭有些晃動,隔著明淨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空曠而整潔的實驗室裏,隻有一個人影。
    是陸時羨。
    他穿著最簡單的白大褂,正站在一台低溫電鏡旁,微微俯身,專注地調整著參數。
    柔和的燈光落在他年輕的側臉上,映不出絲毫外界想象中的憤懣、失落或是焦躁,隻有一種近乎純粹的平靜。
    那種平靜,與他身後精密儀器閃爍的微光,與空氣中可能存在的、無聲流淌的科學追問,奇異地融合在一起,構築成一個獨立於所有紛擾之外的世界。
    視頻被悄悄發到網上,配文隻有一句“全世界都在幫他聲討,但好像隻有他本人不在乎。”
    很快,有幾家神通廣大的媒體在路過實驗室的必經之路蹲守到了他,話筒幾乎要遞到他的臉上,追問他對落選和輿論的看法。
    陸時羨隻好停下腳步,看向鏡頭,眼神清亮而坦然,沒有任何閃躲。
    “科研不是為了評職稱。”他的聲音平穩,聽不出波瀾,“在哪裏,做什麽,都一樣。”
    這句話通過現代傳媒網絡,瞬間傳遞開來。
    有人讚他境界超然,有人諷他故作清高,也有人品出了更深的無奈。
    但所有的爭論,都在第二天上午,被兩份突如其來的通知文件強行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一份農業部關於陸時羨任命書的影印件。
    “關於聘任陸時羨教授為農業部‘繁縷‘’前沿交叉重大科技項目首席科學家的通知”。
    白紙黑字,印著那個沉甸甸的名號和一長串代表極高權限與資源的責任條款。
    還有一份是科技部關於破除院士評選中“四唯”不良導向的實施意見。
    在其中多次強調堅決破除“四唯”,打破論資排輩,不以人才‘帽子’為依據。
    並在推薦材料填寫的相關條款中,明確表示,“不以被推薦人獲得的項目名稱或崗位稱號等作為學術水平和成就的依據”。
    這一連串組合招式打下來,網絡忽然陷入了一種奇怪的寂靜。
    之前所有吵吵嚷嚷的質疑和猜測,在這份沉默而有力的任命書麵前,仿佛變成了一場無關緊要的喧嘩。
    人們盯著那個落款,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識到有些規則,運行在看不見的層麵。
    而有些認可,也遠比一個頭銜來得更有分量。
    而此刻,會議室裏。
    陸時羨正無奈地聽著幾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聊起了八卦。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麽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沒參加高考怎麽了?我保送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