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章個人對蘇德戰爭,雙方技術問題認為。

字數:4403   加入書籤

A+A-




    本章和主線故事完全沒有任何聯係,隻是很早就計劃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很多隻要關於二戰介紹的視頻,評論下方總是會有無腦吹德或吹蘇的。
    並且將近有一半人無視技術問題,而是站在政—治角度思考,隻要稱讚德軍軍事勝利的就是nc小鬼,隻要隻認蘇軍軍事錯誤的,就是叛徒這些事。
    其實在1941年~1945年,蘇德雙方在裝甲戰上都犯了許多戰術和戰役上的錯誤。
    德國人犯下挑起戰爭,卻沒有為贏得戰爭做好準備的戰略錯誤,並且蘇軍從1941年~1942年的失敗中,學到的東西比德軍從勝利中學到的更多。
    無論是戰時還是戰後,德國人都已在用蘇聯人的數量優勢,來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好像雙方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公平的一樣。
    然而,蘇軍坦克數量的優勢正是因為其坦克設計簡單,易於操作,維修方便,可以開行很長的距離,而不出太大的故障。
    蘇聯坦克的實用性,是建立在戰前工業決策的基礎上,這一決策的著眼點就是要打一場持久戰。
    說一句讓精德破防但很現實的話,無論在戰前還是在戰時,蘇聯對坦克研究生產和改進和監管,都比德國更為專業。
    德國直到斯塔林格勒戰役後,才委命古德裏安這樣的坦克專家負責裝甲師的恢複。
    而蘇聯裝甲車輛總局局長雅科夫n費多連科中將,在整個戰爭期間都管理著蘇聯的坦克製造計劃。
    古德裏安提出的幾乎所有重要的建議都被否決了——包括豹式坦克過早投入使用,攻擊庫爾斯克的決定以及建立裝甲預備隊的重要性。
    而費多連科在重建蘇聯坦克集團軍和確保生產超過損失方麵,發揮關鍵作用,確保生產超過損失。
    德國還喜歡少量生產一些如費迪南坦克殲擊車那樣的實驗品,生產數量較少且難以保養,而蘇聯人則隻嚴格的生產成熟型號,任何實驗性型武器,沒有到達指標,絕對不生產。
    當然,德國坦克設計者犯的最明顯的錯誤就是依賴汽油發動機,而不是像蘇聯那樣花精力研究高扭矩柴油發動機。
    像豹式和虎王這樣的油老虎,消耗的燃油量是早期型號的2到4倍,而德國此時正麵臨燃油短缺的問題。
    阿道夫曾認為柴油發動機是首選的解決方法,卻被技術官僚勸阻,他們認為研究過程需要太長時間,戰爭在研究成功之前就會結束。
    除了錯誤的依賴效率低下的汽油發動機,德國人還癡迷於在坦克和坦克殲擊車上安放越來越大的火炮。
    但問題在於45噸以上的裝甲車輛很難過河,因為德製浮橋並沒有為重型坦克特別設計,而回收車在戰場上回收它們也越來越成問題。
    到1943年,德國重型坦克連小片河流濕地都難以逾越,對庫爾斯克和科爾鬆救援等一係列行動產生了不利影響。
    德國此時需要的是一種優秀的30~35噸的重量坦克,安裝柴油發動機和75毫米長身管火炮,沒錯,就是需要4號坦克g型h型,雖然它們是汽油發動機。
    但裝甲師得到的坦克,卻越來越不能滿足機動作戰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德國人非常喜歡一些設計,比如交錯排列的負重輪,這些在戰後坦克設計中都被拋棄了。
    另一個讓德國付出沉重代價的錯誤是,將太多的資源用於建設武裝黨—衛軍和空軍裝甲師。
    這些都是出於政—治考慮,而不是軍事,1943年末,希—姆萊裝備了越來越多的黨—衛軍部隊,其中許多質量令人懷疑。
    古德裏安未能阻止這種資源的轉移,因此大部分陸軍裝甲師都得不到補充,直到1944年末淪為二流部隊,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步兵,空軍和炮兵的支援減少,引以為傲的諸兵種合成作戰進一步遭到削弱。
    在整個戰爭中,蘇聯領導人對坦克的設計和生產一直持謹慎態度,1943年底,蘇軍已經有6個坦克集團軍約占全部坦克的30。
    並出現了像瓦圖克、羅科索夫斯基、巴格拉米揚和科涅夫,那樣懂得運用裝甲矛頭來奪取戰役勝利的經驗豐富指揮員。
    然而,蘇軍不可能僅憑數量上的優勢就擊潰德國集團軍群,這種做法在1941年~1942年屢遭失敗。
    相反,蘇軍學會了集結大量火炮來形成突破,並在機動和反機動方麵運用工兵。
    到庫爾斯克戰役時,蘇軍意識到,以隱蔽好的反坦克火力覆蓋和大片雷區,是對付德國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最佳方案。
    然而,德國人從未真正提高他們的掃雷技能,蘇軍能夠迅速補充消耗殆盡的坦克集團軍,在很遠的距離外就重新部署,而不被敵軍發現,這對於蘇軍戰勝德國裝甲師來說起極大作用。
    蘇聯專家擅長運用欺敵謀略,讓蘇軍一次又一次獲得戰役發起的突然性,德國指揮官們無法理解他們的對手正在不斷進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蘇聯在戰鬥方麵有個巨大缺陷,那就是沒有投入精力研究如德國sdkfz251裝甲運兵車,和更好的偵查車輛以及自行高炮,這些都是嚴重的技術錯誤,讓他們在戰鬥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造成了很多沒必要的傷亡。
    但租借法案援助的美製裝甲半履帶車和偵察車,在戰爭的最後2年彌補了這一缺陷。
    蘇軍可以不依靠在租借法案的情況下,打過德國裝甲部隊嗎?
    這一點是值得懷疑的,原因有很多,雖然租借法案的坦克質量較差,但卡車,半履帶裝甲車和其他支援車輛並非如此。
    沒有這些車輛,蘇軍進行大縱深作戰的能力就會嚴重下降,另一個因素是,鋁、機床和其他關鍵原材料的供應。
    這些資源幫助蘇聯在丟失大片領土和資源的情況下,還能迅速擴大坦克的產量,如果沒有這一項援助,蘇聯的坦克產量可能會減少13。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同盟國援助的糧食罐頭巨大,大大改善蘇軍的夥食和後方工人的食物,人就算再努力工作,也需要食物補充的時刻。
    如果沒有盟國的租借法案,蘇軍很可能沒有足夠的機動性和數量,來實施1944年和1945年秋風掃落葉般的進攻。
    然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和德軍相比,蘇軍的裝甲戰術都是因為其坦克手缺乏訓練而大打折扣。
    1945年,除一些近衛坦克部隊接受特別的射擊培訓,但在大多數時候,蘇軍坦克手都是缺乏足夠的炮術訓練。
    無線電台有限,導致通訊不暢的情況下投入戰鬥,這些缺陷原本可以減輕德國坦克占有的巨大優勢,可以解釋許多一邊倒的殺傷比。
    如果在複雜地形進行遭遇戰,蘇軍坦克就是瞎子,而德國坦克可以相互協同作戰,蘇軍坦克旅經常被逐個擊毀是正常事。
    然而約瑟夫和他在克裏姆林宮的同僚為改進軍事訓練並不感興趣,他們認為這是走向專業化和精英主義的一步,是威脅烏托邦和黨—的權威。
    約瑟夫可以為勝利接受沉重的代價,隻有對能否完成任務產生影響時,他才會關心損失。
    盡管如此,到1945年時,蘇軍已經建成一支富有經驗的坦克部隊,能夠完成了被賦予一切的任務,甚至可以說,超過了鼎盛時期的德國裝甲師。
    如果蘇軍也像德國那樣在戰前就實行專業化和機動化訓練,蘇聯可能大概率會減少1000萬的傷亡。
    而德國如果像蘇聯那樣,坦克生產研究嚴謹,做到月產所有坦克加起來1000,主要生產成熟型號,建立裝甲預備隊,並研究柴油發動機用於彌補燃料問題。
    做到立即補充前線裝甲師並不斷投入有生力量,而不是浪費資源去建設隻有政—治意義的武裝黨—衛軍。
    不空想的製造所謂的超級坦克,高度利用占領區資源,戰爭時間將會被拖延。
    喜歡末世我是指揮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末世我是指揮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