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章個人對SD雙方在戰鬥中優勢和劣勢看法。

字數:8516   加入書籤

A+A-




    這一章和主線故事沒有任何聯係,喜歡總結理論,分析技術的毛病又犯了。
    這一章是獻給一直看這本書的二戰迷們,感謝你們一直以來的陪伴。
    ————
    如果軍事曆史能告訴我們什麽,那就是錯誤的假設是所有重大災難的根源。
    1941的台風行動,由於彈藥和燃料不足,其遠遠超過天氣因素。
    阿道夫和陸軍總司令部發起的台風行動,以及對季赫溫和羅斯托夫的裝甲攻擊等攻勢都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燃料缺乏致使d國裝甲矛頭一次又一次被迫停止前進。炮彈短缺加上空中支援規模縮減,降低了d軍裝甲集團軍在伊斯特拉、沃格克拉姆斯科和圖拉等地削弱s軍據點的能力,讓s軍能夠從挫折中恢複過來。
    台風行動和其他攻勢都是這樣一個假設物質因素不重要,國防軍會憑借超人的意誌力取得勝利。
    然而,當1941年12月初最惡劣的冬季天氣到來,每次d國裝甲集團軍的進攻,都因為物資不足而停滯,這導致前線d軍士氣的崩壞。
    此外,所有在線上的d國部隊,從季赫溫、莫斯科、圖拉和羅斯托夫等陣地。都因為過度擴張而消耗殆盡,隻有很少或者根本沒有餘留的攻擊力量,無論是哪一場戰鬥,國防軍陣地都缺乏側翼保護,而且步兵支援極少。
    最終國防軍的災難無法避免。
    s軍在1941年11月25日12月15日期間的反擊不過短短三周時間,卻讓每一個d國部隊吃了敗仗,除了少數外,撤退給國防軍裝甲師造成嚴重的物資損失,這些是永遠都不能完全彌補。
    到1941年底,國防軍在東線失去了2600多輛坦克和突擊炮,另有1000輛坦克無法運作需要維修。
    輪式車輛、火炮和88毫米高射炮的損失也很大,大大削弱了其餘d國機械化部隊的進攻火力和機動性。
    總體而言,在1941年,d國國防軍在東線蒙受了人員傷亡,其中裝甲部隊占了27。
    戰敗讓國防軍和裝甲部隊的高級將領付出了代價,除了馮倫德施泰特之外,阿道夫還在12月解除了馮博克的職務,在12月26日將古德裏安撤職。
    阿道夫會不會將未經許可就撤隊的軍官免職,這因人而異,真正的原因是他認為這些人失去了獲勝的意誌。
    阿道夫很快就領教已方頭將領們的失敗主義,霍普納在一月份也因為得到許可就撤退而被罷免,軍長馮施韋彭格和孔岑由於健康狀況不佳被撤換。
    另一方麵,阿道夫迅速嘉獎了那些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表現出堅定不移戰鬥意誌的軍官。
    比如瓦爾特莫德爾,阿莫德爾在1941年12月中旬抱怨向後方防線撤退時,阿道夫認為他是接管位於勒熱夫瀕臨崩潰的第9集團軍最佳人選。
    在12月的反攻中,s聯紅軍已經接近兜住在季赫溫、克林和羅斯托夫的大批d國部隊,但缺乏實力和技巧來實現計劃。
    事實上,盡管局勢逆轉,s軍仍然未能摧毀任何d國主力部隊。
    在1941年12月底,內務部報告s聯隻俘虜了名d軍,而國防軍卻在過去6個月內捕獲了名s聯軍人。
    1941年底,s軍自己的坦克部隊狀況變得非常糟糕,隻能在冬季反攻中擔當輔助角色。
    到1941年聖誕節,d軍和s軍的裝甲力量幾乎都被摧垮,他們都隻保有極少可作戰的中型或重型坦克,任何一方都沒有足夠的坦克預備隊,後續的行動退化到一戰時代。
    在1941年的戰鬥中,d國裝甲師占據優勢的主要原因,不是依賴先進的理論、裝備或者領導能力,而是因為其裝甲集群能在戰術層麵有效運用多運動合成作戰法則,並通過無線電與本方其他裝甲單位進行協同。
    戰前s聯駕駛員和炮術訓練不足是一項嚴重缺陷,這往往抵消了kv1和t34坦克在機動性和火力上的優勢。
    1941年期間,盡管kv係列和t34坦克在火力和裝甲防護方麵優於任何d國坦克。
    但s軍卻損失了1540輛kv係列重型坦克中的940輛,占總數的61,3131輛t34中型坦克也損失了2331輛,占總數的74。這些數字資料是在穀歌瀏覽器上找的,國內很難找。
    雖然維亞切斯拉夫馬雷舍夫努力讓s聯工業部門盡可能多的製造坦克,但僅僅有更多或更好的坦克是不夠的。
    作為s軍汽車裝甲坦克總局局長,雅科夫n費多連科中將要確保s聯坦克兵要學會如何去運用它們,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s軍還必須增加坦克部隊中的電台數量,以便更好控製和指揮部隊,1941年幾乎每次s軍的坦克反擊都會因為指揮控製係統的缺陷而分崩離析。
    而在戰役層麵上,d國的優勢遠沒那麽明顯,s軍有相當多的坦克指揮員了解如何策劃包圍攻擊,並與其他兵種進行協同,但大多數s聯坦克手缺乏在戰場上有效指揮命令的能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但雙方有一個共同缺點。
    雙方都未建立可充分保障機動作戰的後勤支持機構,這嚴重削弱了他們進行高強度裝甲攻勢的能力,使其最多不超過數周。
    這也導致雙方在後一年行動中,都未能完全做好戰略計劃目標。
    如曼施坦因在1943年初的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因補給問題而沒有將庫爾斯克突出部解決,最後導致在夏季開啟庫爾斯克會戰。
    s軍在1942年末的小土星行動,雖然成功粉碎d國集團軍群的奇爾河防線,但未能進抵羅斯托夫,導致殲滅d國頓河集團軍的計劃破產,使得d國裝甲經驗豐富的部隊得以逃脫。
    上述資料是s聯和d國在1941年成與敗失敗的部分原因,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我們自己去看。
    ————
    交戰又持續一年。
    在1942年,s軍損失坦克數量超過多輛,其中包括1101novel.com0輛kv1,6600多輛t34和7101novel.com0多輛t6070。並不是所有坦克都是被擊毀,也有很多損失原因。
    在1942年,租借法案的英美輛租借坦克,其中3000輛是利吉英製造,7500輛是美麗國製造,也約有一半損失掉。
    1942年,s聯工業部門製造了輛坦克,包括輛t34和2426輛kv1。
    1942年,s聯坦克的總損失為總產量的62,這少於d國,損失率表明s軍能承受巨大的物資損失。
    但是,sd坦克的損失交換比在前期大多為7:1,s軍較之d軍裝甲部隊在任何戰術指揮訓練方麵都無優勢可言,除極個別外。
    在這樣的損失率下,s軍對租界的坦克依賴之大,遠遠超過願意承認的程度,直到1943年後半期,s軍才獲得足夠裝備,讓其最好的部隊全部換上t34。
    談及戰役,s軍在1942年發動了11次大規模進攻,動用了多個坦克軍或坦克集團軍,但隻有天王星和小土星行動被認為是成功的。
    盡管裝備精良,但坦克第1,第3、第4和第5集團軍在戰鬥中表現不佳,其中有2個集團軍被d軍打到解散。
    坦克集團軍不是作為合成部隊組成。在自行火炮和支援裝備方麵比較薄弱,這導致他們在對抗國防軍裝甲師時的失敗。
    在1942年,有幾個坦克軍被殲滅,更多的坦克軍一度失去戰鬥力,然而,到1942年末,s軍擁有足夠多的坦克重兵集團,被重創的部隊可以編入最高統帥部預備隊重建,同時用生力軍取代他們。
    相比之下,國防軍隻是從法蘭國的訓練基地偶爾接收一個重建的裝甲師,其裝甲師一直留在前線,直至精疲力竭。
    d國國防軍在1942年進行了6次大規模裝甲攻勢,其中旋風行動和冬季風暴行動失敗了。
    1942年國防軍在東線損失了大約2382輛坦克,其中包括293輛2號、429輛38t,1261輛3號和389輛4號坦克。
    在此期間,d軍在北非又損失了563輛坦克,約占1942年d軍坦克總損失率的185。
    提到d國損失,這裏還要插上盟軍做出的貢獻。
    羅斯俄大部分曆史家總是試圖談化西方盟國在擊敗d國所起到的作用,並批評盟軍遲遲沒有開辟第二戰場來分散d國資源。
    事實上,北非這一次要戰場,吸引了大量的d國增援部隊,使其無法派往s聯。
    d國有限的裝甲補給陷入這個泥潭,而東線的需求比這大的多。
    隆美爾的非洲軍dak擁有第15和第21裝甲師。
    1942年11月,非洲軍在阿拉曼被英軍擊敗,1943年1月完全敗退到利比亞。
    隨著盟軍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登陸,d國在北非的根基也岌岌可危。
    隆美爾建議將麾下的老兵撤回歐洲大陸,在那裏他們可以重新裝備,並為西歐強大的機動後備力量。
    然而,阿道夫做了一項愚蠢的戰略決定,不僅拒絕從非洲撤退,還向非洲派去強大的裝甲增援部隊,包括經過整邊的第10裝甲師和新組建的501重裝甲營。
    他們被運往突尼斯,增援隆美爾敗退的部隊。
    這項決定將無法避免的敗局推遲5個月,阿道夫在東線的裝甲師已殘破不堪時,還向北非派去300多輛坦克包括31輛虎式坦克,這是一個巨大錯誤。
    如果這些部隊被派往東線,那麽1943年2月,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發起的“反手一擊”行動的力量將可增加近一倍力量。
    古德裏安反對將這些裝甲力量分散到北非,尤其是虎式坦克,但他的意見未被采納。
    1943年5月,這些派往北非的增援部隊全部灰飛煙滅,有接近14的坦克和裝備補給在運輸過程中被盟軍海軍擊沉,白白浪費了寶貴的資源,損失了3個裝甲師和1個裝甲擲彈兵師,恢複這些損失,還需要占用新的資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和斯塔林格勒一樣,德國在北非損失了100的裝備,隻有很少的戰鬥人員被空運撤離。
    我們不能貶低同盟國任意一個國家為擊敗f做出的貢獻。
    如果北非戰場失敗,d國將橫掃中東地區,切斷歐亞大洲聯係,土耳其將有可能加入f,直接從高加索地區南部威脅巴庫油田,為s聯衛國戰爭增加難度,並且d國打通與東方盟友的連接,兩大f將會在印度會師。
    太平洋戰爭失敗,霓虹國獲取了東南亞所有島嶼資源並染指澳大利亞,霓虹將有資源基礎與美麗國進行長久戰爭,對我們當時抵抗侵略戰爭將會產生極大劣勢。
    東歐戰場失敗,d國將在歐洲沒有任何對手,拿下利吉英隻是時間問題,當歐洲被d國控製後,北美洲和南美洲將會被f盯上,到那時世界將會陷入黑暗。
    我們現在看不起盟軍在其他戰場做出的貢獻,和現在西方貶低s聯做出的巨大貢獻,有什麽區別,任何一個戰場失敗,都是對世界反f事業一個沉重打擊。
    要正確看待,向各大戰場犧牲的衛國同盟國士兵和平民致敬!
    好了,現在回歸d國在1942年的損失。
    總體而言,d國在1942年製造了4168輛坦克,其中損失了73,具體到主要型號,3號坦克損失了63,4號坦克損失了48。穀歌瀏覽器上資料,也有許多不同的資料,我隨便找了一份。
    在1942年底,d國坦克生產保持平穩,增長微不足道,但在比例上,突擊炮的產量增加到近14。
    對突擊炮越來越高的重視程度,再加上生產新型虎式坦克,使裝甲部隊日益承擔起防禦角色,強調火力和防護超過了戰術機動性。
    另一項重要的生產決策是阿道夫於1942年六月頒布了命令,由於鎢原料短缺,穿甲彈將不再使用鎢,現有的庫存必須上交。
    就在d國工業部門生產出更好的坦克炮時,他們失去了將之攻擊效力最大化的原材料。
    1943年,d國裝甲部隊和自行火炮將日益依賴於更大口徑的火炮以增加初速,從而導致坦克和反坦克火炮變得更重,機動性更差。
    在生產新型坦克過程中,d國工業部門最終在1942年末,將兩種型號的主戰坦克標準化,使得1943年的產量大幅度增加。
    3號l型將正麵裝甲防護增加到80毫米,並很快獲得改進的75毫米口徑kk40l48型加農炮。
    同樣,1943年12月開始量產3號g型突擊炮一樣配備了l48型火炮,其後的正麵防護也達到80毫米。
    雖然3號l型,將意味著s軍將會為停止改進t34以增加產量的決策,在戰場上付出更高的代價。
    盡管t34在戰術和戰役層麵的機動性仍好於任何d國坦克,但它的火力優勢已不複存在,裝甲防護水平愈發顯得不足。
    到1942年底,d國坦克手們開始接受新型坦克,較之對手已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上風。
    1942年結束時,國防軍在東線有19個裝甲師,但有3個師被包圍,並於1943年一月下旬被殲滅。
    失去這3個裝甲師,加上在斯塔林格勒包圍圈中3個裝甲擲彈兵師的損失,對國防軍來說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
    相對於裝備損失,這些已經夠糟糕,更嚴重的是訓練有素的兵員折損。
    雖然一些裝甲部隊的核心幹部飛離了包圍圈,或者因為休假養病,根本不在包圍圈內。
    但是基層軍官與經驗豐富的坦克手是沒法補充的。
    身經百戰的第16裝甲師設法挽救了4000名傷員,但剩下的9000人再也回不來了。
    d國國防軍發現,國內的後備營替補人員補充正常戰鬥損失造成的空缺已經夠難,很難再簡單的複製經驗豐富的連長、排長和士官。
    因此,斯塔林格勒戰役之後,裝甲兵的質量開始持續下滑,這也是d國部隊在1941年~1942年贏得戰術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盡管這樣,國防軍在東線仍然有超過1500輛可用的坦克和突擊炮,這比他們在1941年12月麵臨的情況好得多,而且裝甲師與s軍坦克軍,在戰術層麵仍具備優勢。
    而s軍在理論上可以打贏一場對d國的消耗戰,但並不等於s軍可以打贏一場在消耗上與d國不對等的戰爭。
    d軍與s軍在人員傷亡比達到7:1甚至更高,如在哈爾科夫、克裏米亞和頓河河灣,s軍最好的裝甲部隊癱瘓了好幾個月,讓d軍打到伏爾加河和高加索。
    s軍這種一邊倒的損失,其核心問題在於斯塔林自上而下強加的那種外形和自我毀滅決策。
    鐵木辛哥、布瓊尼、科涅夫甚至朱可夫這樣將領經常會放棄軍事常識,不斷的屈服斯塔林的要求,發動魯莽而不成熟的進攻。
    沒有後勤的保障,無法維係裝甲作戰,缺乏訓練,因而部隊在戰鬥中表現惡劣,一觸即潰,這是1941年~1942年s軍作戰失利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為斯塔林的固執,讓許多年輕有生力量白白的讓d軍割韭菜。
    喜歡末世我是指揮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末世我是指揮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