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拉攏張國維
字數:4345 加入書籤
吳甡當即便將張國維給找來,便借口有事離去。
張國維對李適的大名那也是如雷貫耳,雖然有些不恥李適的為人,但是憑他一人便將京營的軍餉給籌齊,心裏也是有些許佩服。
隻見李適率先說道,
“聽說張大人是浙江東陽人?”
張國維心裏好奇,這個李適怎麽一上來便問這些,不是找我有事嗎?但還是點點頭。
隻見李適繼續說道,
“我是浙江鄞縣人,我們可是地地道道的老鄉啊。我覺得我們應該聯合起來,在朝堂上好有個照應,畢竟現在奸臣太多了。”
張國維???這是不是太直白了吧!
張國維一直覺得自己就算是一個直腸子,沒有想到這個李適比他還直白。還有這個奸臣,難道你李適不就是最大的奸臣嗎?
張國維支支吾吾一時也不知道說個啥,本來清晰的頭腦被李適給打亂了,為官這麽多年,這種情況還是頭一次見。
最後隻好說道,
“皇上可是最不喜結黨營私。“
隻見李適淡淡一笑,
“結黨營私?張世兄這話就不對了。我還需要結黨營私,我都是光明正大的幹。”
張世兄???老夫比你大二十歲,當你爹都夠了。
還有我都正大光明的幹,是不是太囂張了,果然是權傾朝野的大奸臣啊!
“李大人,你這個太直白了,我一時也。。。也。。。”
李適哈哈大笑,
“以後你就是我的世兄,我就是你的賢弟,李大人這麽生分的稱呼萬萬莫要提起。我們一起共保大明,拯救天下黎民百姓。”
張國維不得不佩服李適的臉皮,真是城牆到拐加炮台,搞得自己這是完全下不了台。
本來不想和李適牽扯太深,但是畢竟是同鄉。還有自己才從地方被提拔上來,朝堂的根基太薄也需要和這個鄉黨搞好關係。
李適的名聲的確不太好,但是他可是皇帝的寵臣,更是權傾朝野,連首輔周延儒都不是對手。
從地方上來的張國維看他人的眼光和朝堂上的人不一樣,張國維認為李適是個實幹家。而現在大明風雨飄搖,也許正是需要這種人。
這時張國維心中的天秤不由倒向李適。
隻見李適繼續說道,
“以後我們都是自己人,我也不和世兄你客氣了。我準備整頓京師的軍器局,需要一個人才來幫我,聽說薄玨這個人頗有才能。”
“以前還在世兄的手下鑄造銅炮,敢請世兄將他請到京師來幫我。”
張國維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就算入會啦,但還是說道,
“薄玨當年立了大功,我本來想將他推薦給朝廷任用,但薄玨不願做官,要求回歸故裏。”
李適撇撇嘴,
“這種大才流落民間是我大明的損失,世兄給個地址,我派錦衣衛將他請到京師來為我大明效力。”
等到李適走後,張國維還在發呆,發生了什麽?我怎麽稀裏糊塗的加入了李黨,這明顯不符合我的人設啊?
逛完兵部,李適又到內閣拜訪黃景昉。
“伯父,好久不見,最近怎麽樣?我可是想你得緊,這不專門過來看你。”
黃景昉一臉苦笑,
“你啊,嘴巴是越來越能說了啊。”
李適也發覺最近自己的嘴是越來越甜了,反正很討人喜歡,崇禎皇帝就很喜歡。
黃景昉又說道,
“你是沒有事肯定不會來找老夫,說吧,又有什麽事。”
李適笑嘻嘻的說道,
“伯父上次你防瘟疫的事情,聽說成績斐然,現在京師的市麵煥然一新?”
黃景昉再次苦笑的說道,
“這裏麵全是你的功勞,老夫就是掛個名頭而已。但是不得不說,這京師的環境確實改變挺大的,還有京師最近沒有聽聞大規模的瘟疫出現。”
“老夫也跟著沾點功勞。”
李適當然知道這都是自己的功勞,但是嘴上不能認啊,不然以後怎麽頂著老黃的名頭辦事啊。
“伯父萬萬不可妄自菲薄,這一切都是在伯父的帶領下完成的,伯父那也是居功至偉。”
果然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雖然知道緣由,黃景昉還是忍不住的得意。
“好了,好了,莫要吹捧,快說說你有何事。”
李適隻好說道,
“最近我盤查京師情況,發現京師已經嚴重缺糧。一是今年北方欠收,二是南方今年運輸不及時。”
“對於糧食這種國之重器,我需要未雨綢繆啊。”
黃景昉不由說道,
“這糧草不是戶部的事情嗎,我們貿然插手,恐會惹得其他人不快。”
李適這就要批評老黃了,難道就不能有點主動的精神,
“伯父,現在糧食危機還沒有顯示出來,朝堂看起來一片平和。但是一旦發生危機,朝堂上這些屍位素餐的家夥能幹什麽?我看他們唯一的作用就是消耗俸祿。”
“更何況,朝廷根本沒有錢,要是發生糧食危機,能有什麽辦法?”
黃景昉隻好問道,
“太倉的糧食現在存量有多少?”
隻見李適回答道,
“曆史最低水平了。”
黃景昉頓時重視起來了,但是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到什麽應對的辦法,隻好說道,
“老夫也沒有半點頭緒,賢侄可有什麽辦法?”
隻見李適說道,
“我已經撥款一百萬兩在南方購糧,這些是為了保證軍需。”
“當然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買糧,但是這辦法肯定不適合朝廷,因為朝廷根本沒有錢。”
“所以我便想了一個辦法,在京師周邊組織人力開墾無主,閑荒之地。還有便是引進我們南方的高產糧種。”
“伯父應該知道玉蜀黍(玉米),番薯(紅薯),馬鈴薯(土豆)等海上傳來的高產作物吧。”
身為福建人黃景昉肯定聽過,要知道最早這些作物都是從福建傳進來的。
不過黃景昉還是說道,
“這些作物老夫是聽說過,但是北方和我們福建的天氣相差太大,也能種植?”
這也許便是為什麽這些高產作物出現了這麽多年,還沒有大規模種植的原因,古人的視角局限性太大。
李適說道,
“當然能,可能這些作物在北方的種植情況比福建還好。伯父你要是在北方推廣開來,不僅可以造福百姓,還可以名留青史。”
喜歡大明崇禎最後的忠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崇禎最後的忠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