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錦州之戰5

字數:4080   加入書籤

A+A-




    七月二十六日,多爾袞帶領大軍六萬靠近明軍的大營。
    明軍也不出營迎戰,隻是部署弓箭手,火銃手,火炮對付。
    多爾袞多次派軍靠近明軍的營寨,都被明軍打了回來。
    七月二十七日,多爾袞總結了昨日的經驗,帶上了三十門紅夷大炮,轟擊明軍的營寨。
    果然紅夷大炮威力巨大,明軍的營寨多處破損,多爾袞當即派出軍隊進攻明軍的大營,雙方在營寨附近反複爭鬥,各有傷亡。
    往後幾日皆是如此反複。
    這讓多爾袞更加肯定明國人有古怪,但是他們究竟要幹什麽沒有一個人知道,甚至連明軍的將領也不知到底要幹什麽。
    而後方確實如洪承疇的猜測,明國人果然派水師偷襲後方,不過明國的水師隻是在近岸襲擾。
    用火炮攻擊沿海的城市,然後派兵上岸攻城。
    因為大清基本抽調了全部的兵力,導致後方空虛,明軍的水師連克營口,蓋縣,複州等沿海城市。
    鄭親王濟爾哈朗連番追擊,都被明軍被提前逃脫,甚至還被明軍戰船上的火炮攻擊,氣的濟爾哈朗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皇太極得知後方的消息更是憂心忡忡,再加上自己的身體,皇太極突然有一種大禍臨頭的感覺。
    八月五日,皇太極再次召集重臣商議對策。
    隻見多爾袞怒氣衝衝的說道,
    “明軍就是縮頭烏龜,完全不出營對戰,我軍進攻明軍大營數日,沒有一點成果,反而損兵折將。”
    範文程站出來說道,
    “睿親王休要著急,明軍采用水師運糧,這到了冬季海上結冰,明軍又該如何補給。”
    多爾袞頓時一愣,這話有道理啊。
    不過皇太極卻等不到冬季,也等不起,
    “不行,如今十數萬大軍匯集錦州,每日消耗天量的糧草,還沒有等到冬季先把我大清給拖垮了。”
    洪承疇結合目前的形態,知道在這裏對峙對大清很不利,於是當即站出來說道,
    “皇上,臣認為我軍應該撤軍,將明軍引入腹地,如此既可以減輕補給壓力,還能拉長明軍的補給線。”
    “如此我軍便能伺機找到機會大破明軍,一戰定乾坤。”
    不得不說洪承疇此計很有道理,但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
    洪承疇此言一出,頓時驚起千層浪。
    多鐸怒火中燒的說道,
    “還沒有和明軍決戰就要撤軍,要是我軍一撤錦州肯定不保,這錦州可是我大清花了兩年時間,數萬大清勇士性命才換來的,豈可輕言放棄。”
    “洪承疇你這個貪生怕死的小人,在明國丟了錦州,如今在我大清還要準備丟錦州。”
    “你這種無能的鼠輩在我大清居然還高官厚祿伺候著,真是荒謬。”
    皇太極頓時大怒,這不就是打朕的臉,皇太極當即站起身來,準備要收拾多鐸。
    可是皇太極一站起身來,當即眼前一黑便昏厥了過去。
    頓時大帳一片混亂,多鐸不動聲色的給多爾袞使眼色,但是多爾袞視若無睹。
    八月六日,今天建奴破天荒沒有出戰。
    不過李適卻是嘴角一笑,皇太極估計就這兩天了,今天沒有來攻營,搞不好就是出問題了,或者提前給掛掉了。
    李適當即召集一眾將領。
    “本督師夜觀天象,又卜卦了一下日子。今日八月初六大吉,正是出兵與建奴決戰的好日子。”
    “全體將士整裝待備,本督師親自帶隊進攻建奴的大營。”
    一眾將領頓時倒吸一口涼氣,居然如此草率,一點準備都沒有,你卻叫我和建奴決戰。
    見一眾將領一點反應都沒有,李適頓時大怒,
    “你們是沒有聽懂,還是對本督師的計略有意見。”
    一眾將領頓時齊聲呼道,“末將遵命。”
    雖心中有疑慮,但眾將領還是聽令準備去了,畢竟不聽話的下場在那裏擺著。
    很快,明軍整軍待發。李適一馬當先還是身著正一品的緋紅官袍,率領著明軍向清軍大營殺去。
    此時大清的大營還在爭吵,退兵和堅守兩方各執一詞。
    跳得最歡的就是豪格和多鐸,豪格堅決要求退兵,好順利的接過皇太極的位置,得到了一大幫忠於皇太極的老臣的認同。
    而多鐸卻是建議讓皇太極退回後方休養,前線軍事大權由睿親王多爾袞統領,繼續對戰大明,這得到了一大部分實力派的支持。
    此時皇太極並沒有提前掛掉,中途還醒過兩次,但是時間都很短,沒交代任何事。
    吵著吵著就發現明軍的主力盡出,營帳中的大清重臣不由震驚,這明軍也太會挑時間吧,難道我們朝中有人給明軍通報了消息。
    明軍不可能這麽多天都不動,皇太極一出事,明軍就馬上動了起來。這頓時鬧得人人心惶惶。
    多爾袞站了出來,斬釘截鐵的說道,
    “一是盡力救治皇上!”
    “二是現在拋棄一切成見團結一致!”
    “三是由本王率軍迎戰大明!”
    沒有任何人站出來反駁,豪格本來想站出來的說自己去迎戰明軍的,但是明軍給豪格的陰影太深,豪格最終還是退縮了。
    明軍共計十二萬餘人,其中步卒九萬,騎兵三萬,火炮五百餘門,皆是小炮,喀秋莎一千具。
    清軍共計十三萬餘人,其中步卒六萬,騎兵七萬,紅夷大炮四十門,滿洲騎兵四萬,可謂是精銳盡出。
    兩軍在錦州城外五裏處的平灘上相遇。
    多爾袞鎮定自若,當即派遣三萬騎兵分散四周,伺機放箭襲擾明軍。又把步卒全部排在前陣,緊跟其後的便是大清最為精銳的四萬滿洲騎兵。
    當然大清軍隊的排陣都很隨意,沒有特別的陣型。四十門紅夷大炮安放在後方。
    明軍的三萬騎兵布置在兩側,步兵全部排成一個個兩千餘人的方陣,方陣中五百人是長矛手,穿重甲,不佩戴盾牌,兩百刀盾手位於其中,其餘一千三百人全是火銃手。
    此時的方陣火銃手排列在前排成三列,長矛手位於其後,最後便是刀盾手。
    火炮安放在兩方陣的之間。
    李適身穿緋紅官袍,打著督師旗幟位於陣中,喀秋莎位於身側。
    當然明軍的陣型有模有樣,關鍵還整整齊齊,極具藝術感。
    喜歡大明崇禎最後的忠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崇禎最後的忠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