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北地“歸來人”

字數:4345   加入書籤

A+A-




    “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這便是“中國”的來曆,始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即公元前十一世紀。
    上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寶雞,即華夏青銅器故鄉,出土了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名曰“和尊”。
    銘文上刻有“宅茲中國”四個字,並記錄了周成王建都、祭祀、賞賜等活動。
    這也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文獻記載。
    “宅茲中國”意思就是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
    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便是漢族的前身,其民眾為了區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故而自稱為“中華”,又稱為“華夏”。
    “華”和“夏”是相通連用的,故而“中華”又稱為“華夏”。
    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華夏的疆域也在不斷擴大。
    從此,“中國”不再僅指京師和中原地區,這個令人敬仰的稱呼逐漸擴大並適用於曆代王朝的整個統治區域。
    自秦漢開始,除了朝代國號有所不同之外,曆朝曆代均稱呼自己為“中國”。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以“中國”作為自稱的則是明朝。洪武大帝以及萬曆皇帝等賜給小鬼子的國書或者詔書中,都自稱“中國”。
    這裏的國書是賜給的意思,而詔書就更不用說了。
    明朝皇帝還是很硬氣的,人家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這裏麵既有腿疾的原因,也有對文官集團不服軟的因素。
    可惜硬氣的朱家皇帝不是落水還是落水,太子朱標也不例外,甚至直到朱棣死後數月之久軍中才知道皇帝已經駕崩……此處不提也罷。
    說到南宋,就不能不提到一個特殊的群體。這部分人原本生活在宋朝,也就是北宋境內,或者其祖上是生活在宋朝境內。
    從一定程度上講這部分人也屬於宋人,但是由於北宋的滅亡,或者蒙元的入侵,這部分人被迫淪為外族的統治之下。
    白居易把北虜歸順唐朝稱為“歸明”,把南蠻歸附朝廷稱為“慕化”,這便是“歸明”、“慕化”最早的來曆。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宋朝皇帝自然而然也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自居,其治下的百姓稱為“王民”。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這一段時間內,北方地區戰亂頻繁,百姓為求生存,很多漢人離開居住地投奔南宋,這些人員構成了“歸來人”的主體。
    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在內,均把這一部分來自北地的軍民稱為“歸來人”,又稱為“歸明人”、“歸正人”。
    北宋時期多指從契丹或者西夏過來的人。
    “歸明”為褒義,“歸正”為貶義。
    唐朝的“歸明”本身就有歸順聖明之主的意思,這本身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到了宋朝,特別是南宋把本來屬於褒義詞的“歸明”改成了“歸正”。這就有點歧視、貶稱的意味了。
    事實上,很多耳熟能詳的著名的抗金將領都屬於“歸來人”。
    這其中包括了南宋中興四將,嶽飛,相州湯陰人,今河南安陽湯陰縣;韓世忠延安府人士,今陝西榆林綏德縣;張俊秦州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劉光世,保安軍人,今陝西延安誌丹縣。
    後麵兩個挺壞的……
    南宋初年麵臨金國的軍事壓迫,朝廷最緊迫的需求就是武人。所以在南宋初年,對這些“歸來人”特別是武將還是不錯的,待遇也是優厚的。
    除了武人之外,無論是從事農耕的歸來人,還是經商的歸來人,南宋初期對這些從北方而來的人都挺照顧的,不僅給予政策上的扶持,更是給了三到五年之間免除的優待。
    “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足見北宋滅亡之後,南遷規模之龐大。
    因為政治需要,南宋積極拉攏、安置“歸來人”可以在動亂的年代迅速凝聚人心,確保政權穩定。
    因為經濟需要,大量的“歸來人”就代表著大量的生產者,無數的勞動者參與勞動,可以快速恢複經濟。
    因為軍事需要,既可以利用“歸來人”補充兵員,又可以吸納敵方將領前來投靠,達到弱化敵人的目的。
    金人劉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一國策在南宋初年可以說非常正確,也讓金國逐漸失去了南下的動力,南宋得以保全下來。
    嚴格來說,包括宋高宗趙構本人也屬於“歸來人”之列。
    辛棄疾(濟南府曆城縣人,今濟南曆城區)。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文武雙全的辛棄疾隻帶領數十人就敢闖入數萬人馬的金軍大營擒拿叛將張安國。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南遷也不例外。
    南歸之人中有眾多的官員,他們向南遷徙的同時也為南宋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兵馬。包括漢族,以及少數民族。
    這些人口的補充,也為南宋逐漸站穩腳跟做出了重要貢獻。
    大量歸來人的從軍,無形中抵擋了金國的兵鋒,這些對於南宋是積極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但同時,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
    南遷隊伍中夾雜著大量的讀書人,無形中也造成了北方教育的基本崩潰。
    另一方麵,南宋朝廷給予歸來人的子孫們在科舉上的特殊“照顧”,則引起了江南本土士紳的強烈抗議。
    以至於官職混亂,政令不一,內部爭鬥愈演愈烈。
    至南宋末期,“南北之爭”就更肆無忌憚、不擇手段了。
    因為北人和本土人士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即便文武雙全的辛棄疾,也無法改變其在南宋的悲慘命運。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首辛棄疾回憶少年時期的壯舉有感而發的詞,便表達了辛棄疾報國無門的落寞。
    直到1101novel.com7年,寧宗皇帝準備北伐中原,苦於沒有良將,這才想起了時年已經67歲的辛棄疾。
    隻不過辛棄疾在接到朝廷召喚之後,病逝於前往臨安的半路上……
    一代英雄就此謝幕,令人唏噓。
    張世傑則不同,恰逢南宋末年,此時襄陽已被重重圍困,在南宋朝廷實在是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奉命入京勤王的張世傑便得到了南宋朝廷的“重用”。
    “歸正人原是中原人,後陷於蕃而複歸中原,蓋自邪而轉於正也。”
    “中原無豪傑,若有,何不起而亡金?”
    這便是南宋朝廷或者說霸占著高位的本土官吏對這些“歸來人”一致的看法,可以說是一種赤裸裸的歧視。
    南宋的“北”是指南渡的那一撥人,明朝初年的“北”是指北方各省。總的來說都屬於“南北之爭”。
    這一點,哪怕到了後世,地域歧視依舊在一定範圍內存在。
    (這一章是為下麵鋪墊,不喜歡的可以略去。)
    喜歡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