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自毀長城終滅亡
字數:5990 加入書籤
南宋末年暗無天日,黑白不分,派係林立,黨爭不斷。
姚世安原是四川金堂雲頂山(今成都金堂縣)統製(相當於軍分區一級),其和南宋名將餘玠矛盾頗深。
宋理宗淳佑十年,時任兵部尚書、四川安撫製置使,兼知重慶府的餘玠準備將姚世安調任戎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宜賓。
餘玠親自前往,而姚世安自持和謝方叔關係密切,遂“閉門不見”。
一個小小的統製就敢違抗餘玠的軍令。
寶佑元年(1253年)年餘玠被罷官之後,憤懣成疾,支撐起大宋半壁江山的一代名將憂憤而死,時年五十六歲。
(五年後,也就是寶佑六年即1258年,雲頂城守將姚世安出降。)
以一己之力構築起聞名遐邇的山城防禦體係(又稱釣魚城防禦體係)的一代名將餘玠就此黯然謝幕。
山城防禦係統的核心指揮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望龍門街道的巴縣衙門(此指揮部於101novel.com10年考古發現);次級以釣魚城、白帝城、瀘州神臂城為主;三級有南充苦竹隘等關隘為主。
一時間,四川東南西北出現了無數座山城堡壘,最著名的就是“川中八柱”。
八柱劍閣苦竹寨(廣元劍閣縣),蒼溪大獲城(廣元蒼溪縣),金堂雲頂城(成都金堂縣),通江得漢城(巴中通江縣),南充青居城(南充高坪區),蓬安運山城(南充蓬安縣),合川釣魚城(重慶合川區),奉節白帝城(重慶奉節縣)。
不得不說,餘玠的山城防禦係統真牛逼。
其繼任者王堅更是依托堅不可摧的釣魚城直接幹死了蒙哥汗。釣魚城甚至一直堅持到崖山海戰之前,蒙元都毫無辦法。
餘玠之死和姚世安脫不了幹係,隻不過姚世安是個小角色罷了,真正的大頭在於宰相謝方叔。
餘玠是右丞相兼樞密使的趙葵的人,而謝方叔和趙葵又是死敵。
一方是主戰派,一方就不用“主和”這個詞了,直接用投降派更合適一點。
雙方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餘玠的功勞越大,趙葵的位置就越穩當。餘玠在戰場上的勝利,就是趙葵的勝利;反過來餘玠的失敗,就是趙葵的失敗。
餘玠的防禦體係越完善,越是謝方叔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就著這一段時期,狗雜子姚世安出現了,在四川忙著搜集證據。
謝方叔、徐清叟趁機誣告餘玠獨掌大權,卻不知事君之禮;擁兵自重,圖謀不軌。
“圖謀不軌”這個詞在宋朝那是相當嚴重的。
當年趙普的那句話“陛下不也曾是周世宗的忠臣?”趙普怒懟趙匡胤的這句話,可以說影響了整個宋朝三百年之久。
餘玠給兒子取名餘如孫,甚至連這個名字都成為一代名將的罪名之一。
“孫”,孫權也……映射餘玠有割據稱王的野心。
真是奸臣當道,張嘴呼吸都特麽的是有罪的。
謝方叔與趙葵、餘玠的爭鬥,導致川蜀戰事危急,南宋的形勢急轉直下。
餘玠含冤而死,謝方叔安度晚年。曆史這玩意兒就是這麽讓人草蛋。
但凡為了朝廷,為了國家能夠做點事的,就踏馬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後世評價“玠死之後,不特蜀非宋有,而國祚亦從可知矣。”
南宋一次又一次的自毀長城。
孟珙、餘玠、王堅……都是如此。
四川虓將張玨(jue,二聲)誓死不降,自殺而亡。
其結果就是,自毀長城終滅亡!
了解了這些,或許我等凡人便能夠明白蒙英昴之流是多麽的心灰意冷,或許也能夠理解蒙英昴內心的悲哀吧。
這便是趙昺為什麽力排眾議非要啟用蒙英昴這麽一個“逃避責任”之人的原因。
……
城門口,姚世安望著這顆猙獰的人頭,表情很是凝重,問道“查清楚了麽?究竟是何人所為?”
“回督官,屬下親自打探,已經查明張校尉死於靜江路以北十裏外的一處山穀中,隨行的三百八十六人,無一生還。而且……”姚世安手下的一名參議想起山穀之中的慘狀,顫顫巍巍地說道。
“而且什麽!有話快說,有屁快放。”姚世安一想到死了這麽多人,光這燒埋銀都要花上不少,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是,督官息怒,屬下仔仔細細地查看了每一人的傷口,無一例外全都不是死於刀劍之下。”
此刻,參議的腦海裏浮現出一個可怕的猜測,但因為空口無憑,又不能亂說。畢竟在沒有證據的前提下,一頂謊報軍情的帽子,絕對是自己吃罪不起的。
“不是死於刀劍?你這話是什麽意思?”姚世安不耐煩地問道。
“回督官,確實不是死於刀劍,雖然所有人身上都有用刀刺過的痕跡,但通過仵作驗屍,絕大多數的刀傷都是死亡之後補上去的。這些人之所以這麽做,屬下以為是為了不留活口。”
參議站在一旁,彎著腰,低著頭,唯唯諾諾地講述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說到仵作,不得不提宋朝的一位名人——宋慈。
在他的《洗冤集錄》有關於刀傷的明確記載“活人被殺者,其受刃處,皮肉緊縮,四畔有血癊。死人被割屍首者,皮肉如舊,血不灌瘀,皮不緊縮,刀盡處無血流。”
(癊,y,一聲,血跡、淤血之意。)
簡單來說,死前挨刀血流流動,傷口側麵呈現紅色;死後血液停止流動,傷口呈現白色。
最簡單的一項就是通過刀口的方向判斷是左手還是右手持刀。
正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成書的《洗冤集錄》是全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巨著,可以說對後世影響相當深刻。後世諸多的法醫學著作都以為《洗冤集錄》為藍本,加以注釋,或增補。
毫不誇張的講,一部《洗冤錄》後世之圭臬。
姚世安把人頭拿在手裏,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仔細地觀察著。
姚世安作為一名武將,也是見多識廣的。
未幾,點點頭。
“督官,事已至此,如何善後?”參議小心翼翼地問道。
“先生以為當如何是好?”
“屬下以為,此事已經人盡皆知,恐怕是瞞不住的,督官當早做打算。”
參議在心裏暗罵了一句老不死的,什麽事都讓我說,有功的時候是你的,出了紕漏老子豈不成了那背鍋之人。
“那就如實上報吧,你先寫個文書,帶本官看過之後,發往潭州吧。”姚世安見此人不上道,冷哼一聲,拂袖而去。
長沙古稱潭州,此時為蒙元湖廣行省的治所所在地。曆史上兩年後,也就是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下令將治所遷往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區)。
鄂州,“鄂州”,武昌,“武昌”,這兩個地名相當繞嘴,前文第247章有詳細的介紹。
此時的湖廣行省最高長官是平章政事史格。
早在三年前,德佑二年,臨安淪陷之後,阿裏海牙便親率八萬大軍攻陷靜江府,以史格為廣南西道宣慰使,留置靜江(桂林)。
史格,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蒙古漢軍世家出身。其父為蒙古國和元朝初年名將史天澤,其祖父史秉直在鐵木真時期便投降蒙古。
史家是當地土豪,鐵木真南下之時,便率數千人歸降,隨行百姓更是多達十餘萬人,這些人口、財富便是史家崛起的根本所在。
史天澤及其家族在蒙元初年更是顯赫一時,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也是元朝時漢族顯貴的代表人物。
這些漢軍世家是蒙元滅亡南宋的一股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也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其中以張弘範、劉深、史格等人為代表。也包括劉整、範文虎、呂文煥這些投降的原南宋武將。
這些人構成了滅亡南宋的最主要的軍事力量。
雖然忽必烈作為人生的贏家,掌握了蒙古國的大權,後來更是建立了元朝,但其代價是直接導致了蒙古上層貴族之間的分裂。
四大汗國不再效忠於對忽必烈。
以至於在忽必烈對南宋用兵的數十年間,沒有得到來自四大汗國的任何支持。相反,四大汗國趁著忽必烈南下之際,不斷的在其後方搞事。
說到蒙元的漢軍世家,就不能不提到蒙元的上層結構。
蒙元王朝以蒙古貴族為首,由漢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上層參加的封建政權。這個政權從一開始就由蒙古、色目和漢人三種人組成。
蒙古人擁有特權,位於權力的最頂端。利用漢人、色目人主管實際上的政務,互相牽製,分而劃之。
開國皇帝忽必烈在蒙元十一帝中是少有的崇尚漢文化的,可以說這一點在蒙古貴族裏麵相當罕見,其弟弟阿裏不哥就比較排斥漢文化。
蒙古人尚武,從鐵木真時期就認為武力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即便是對於忽必烈個人而言,其崇尚漢文化的原因也隻是為了更快的滅亡南宋以及更好的駕馭手下的漢臣。
1260年三月忽必烈於開平召開忽裏台即大汗位。同年五月在漠北的阿裏不哥被本土蒙古貴族推舉為大汗。
在這四年時間裏,蒙古有兩位大汗並在。
幫助忽必烈打敗阿裏不哥的主力依然是其手下的漢軍。
直到李璮叛亂之後,忽必烈對漢人的疑忌開始加深,加之蒙古貴族本就不喜歡漢文化。
此時的忽必烈從推崇漢文化也變得消極起來,這個時候,色目人阿合馬趁機攫取權力,擅權暴政最終引發大都的暴動。
大都暴動說到底,還是漢人官僚集團和色目人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
有元一代,蒙古、色目、漢人官員之間的矛盾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喜歡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崖山我趙昺絕不跳海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