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天祿閣鹽議
字數:3344 加入書籤
劉義隆欣慰的點了點頭,道∶“愛卿不必拘謹,有想法盡管說出來。”
到元度道∶“臣自成都出發以來一直在思考鹽運之事,臣在益州長史任上也了解鹽運,雖然有弊端,但是想要解決,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時,想要徹底杜絕問題,也根本沒有可能。”
這個時候王華道∶“那按照到長史的意思就是不用管了,放任就好了!”
到元度知道,王華是世家出身,而他的父親到彥之是武將,自古文武相輕,雖然他也算文官,但是他現在依舊無法擺脫父親的影響。
“王侍中,下官並不是此意。”
劉義隆也是無奈,雙方都是心腹,隻能道∶“好了,到愛卿繼續說。”
到元度感激的一禮,王華也不是針對到元度,而是擔憂鹽政罷了,而且他對到彥之確實存在文官的那種傲慢。
不過既然皇帝開口了,他也不能太過針對到元度。
到元度道∶“陛下,臣的意思是,不管如何,隻要有利益存在,肯定會有人會鋌而走險,但是我們確不能因噎廢食,所以,改革是必須的,但是絕對不能操之過急,如今除了青州,其他地方未必沒有問題,隻不過沒有爆發出來而已,所以必須要穩妥,好在青州之事齊王殿下雷厲風行,已然是向各州釋放一個信號,鹽運關乎重大,朝廷不會放任不管,這個時候改革恰到好處。”
餘澋道∶“到州牧,話雖如此,但是如今還沒能有一個萬全之策啊!”
到元度道∶“餘尚書,世間沒有萬全之策,下官雖然自幼並未習武,但耳濡目染,也知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道理,朝政也是如此,以後會發生什麽,誰都不知道,哪怕我們製定的策略再完善,總會有些許漏洞,這就是世間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的道理,既然如此,不如就讓下官在青州試一試。”
餘澋道∶“莫非……”
到元度道∶“如今隻有餘尚書提出的辦法還算合理,開采、運輸、售賣由不同部門掌控,同時在下還有一個辦法。”
劉義隆這個時候來了精神。
到元度接著道∶“陛下,臣以為,從鹽井提鹽到售賣其中可以設置幾道保險,避免一些問題,比如改進提鹽憑證,不論從鹽井提鹽,還是各地商戶從鹽庫提鹽,都要有完善的憑證,而這種憑證要掌握在朝廷手中。”
劉義隆等人對視一眼,就明白了,以往提鹽都是用鐵牌,而鐵牌雖然能夠長期使用,但是卻容易仿製。
雖然上邊有很麻煩的花紋,但是民間高手想要仿製,也不是不可能,就說這次青州之事不就是如此嗎?
同時,眾人想到了一種難以仿製,而且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東西,紙幣。
自從改革幣製以來,至今無人能夠仿製紙幣。
畢竟紙的製造都掌握在朝廷手中,更何況紙幣所用紙張可不是普通紙張,所以更加不可能仿製。
不過劉義符卻道∶“陛下,鹽運不同貿易,有很多不確定,提鹽憑證如果都由朝廷製造是否很麻煩,同時各地用鹽量也不盡相同,很難做到統一,如果像紙幣一樣,很難施行。”
確實,各州人口不同,消耗鹽量不同,導致各州郡需要鹽量都不同,這也就讓利用紙質憑證有很大難度,不像紙幣,從長安逐漸擴散,而且有商人流通,導致可以快速流通。
但是提鹽憑證就由單一性,從鹽井——鹽庫——鹽商,不存在廣泛流通,同時,出產鹽的數量也不是恒定,而且各州郡每月用鹽量都不同,就導致鹽商每月進鹽量都根據上月有所調整。
以往用鐵牌,可以由鹽運衙門定製,而且很快,而紙質憑證就必須由朝廷印製,一來回可就麻煩了,一旦不能按時到達鹽商手中,那麽該地百姓就隻能暫時沒鹽可買了。
雖然各鹽商都不會講鹽賣完再進,但是不會有太多存貨。
雖然各地鹽庫有存鹽,但是一旦私自給鹽商可是要被問責的。
看來,紙質憑證也存在問題,至少很難像鐵牌那樣便利。
不過還好,至少提出了一個辦法,也讓眾人開始思考。
到元度也是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所以將問題拋出,讓大家集思廣益,畢竟在座的都是宋國最頂尖的一批人才。
到元度從小就聽父親說劉義隆的事,到彥之對劉義隆可是十分佩服,以庶子成功登上帝位,同時嫡長子心甘情願輔佐,這種情況自始皇帝以來就從來沒有過的。
劉義康從開始一直在聽,他也在思索,怎麽能夠幫助皇兄解決這個問題。
突然,劉義康道∶“皇兄,臣弟想到一個辦法。”
劉義隆示意他繼續說。
“臣弟以為問題的關鍵並不是憑證,而是鹽運衙門,鹽運衙門雖然直屬戶部,但是和地方官員也有交集,所以才會有這次青州之事,所以臣弟以為關鍵還是將鹽運和朝廷以及地方深度捆綁,那樣,各州郡就不會允許有人去販賣私鹽,同時,要加大對私鹽的打擊,絕不姑息。”
一直沒說話的王曇首道∶“陛下,臣以為按照餘尚書的辦法應該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問題,至少運輸不會出問題,然後再按照楚王殿下所說,將鹽稅和各州郡捆綁,這就將這部分利益放到各州郡,那樣就能最大限度打擊私鹽。”
劉義隆想了想,也對,以前一切都是由鹽運衙門管理,稅收直接交國庫,並不涉及地方,這就讓地方官員看著眼饞,而且鹽運好壞各地方官員沒有任何關係,這就讓他們很容易被利益迷惑。
劉義隆知道,官員貪腐根本無法杜絕,哪怕科舉出來的官員也不能做到完全清廉。
所以,王曇首說的很有參考價值,畢竟這樣鹽稅成為各地官員一大政績,一旦出問題,仕途是要受影響的。
宋國官員俸祿可不低,哪怕一縣令足以養活一個五口之家,更不用說太守、州牧等大員了。
於是劉義隆就下定了決心。
”諸位愛卿,朕決定在青州一試。
喜歡劉宋風雲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劉宋風雲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