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與父偕行

字數:3533   加入書籤

A+A-




    第350章 與父偕行

    “鹿安吾兒,經年不見,不知吾兒安好?去歲年末,汝之娘親甚為想念,除夕之夜,並無兒孫傍身,多少有些傷感之意。隻是為父清楚,身在軍中,身不由己,哪能凡事皆如己意?

    ………………

    為父已於日前接到朝廷調令,不敢怠慢,特將休假中的各哨人馬,集中正陽關,加以補充糧草,擇日進發……

    群醜肆虐北疆,百姓流離失所,到處哭聲一片,思之痛徹心扉。恨不兩翼插翅,飛往燕趙大地,殺盡虜奴;況且君父有難,身為將領,敢不舍身以報聖恩?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臨行之際,思慮萬千。諄諄萬語,書不盡言。

    借用昭烈皇帝一句名言,告誡吾兒:‘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頭頂三尺有神靈,吾兒應當上忠於國,下孝汝母,如此百年之後,方不留憾!

    慎之!戒之!”

    張鹿安在潛山大營裏,讀到父親寄來的書信,看完書信已經是淚流滿麵,冥冥之中仿佛有種不祥之兆,令他心裏特別堵得慌。

    剛才已經聽說了許由對於東虜情報的回報,由於清國封鎖嚴密,情報傳遞不及時,左忠禹此次搜集到的情報出現了延遲,也是因為清軍行動迅速,從決策到出兵,到破關,時間不到一個月時間,路上傳遞情報也需要時間,待到情報到了潛山城,已經是九月底。

    張鹿安深知此次清軍入寇的兵力規模,心中替父親擔心不已,父親已經老邁,經不起如此折騰。他想要上書朝廷,為父出征!

    匆匆寫就的請戰文書,遞交到兵備道衙門,安慶衙門的回複卻是出奇的快,內容卻是完全相反,張鹿安很快就接到了一則出征命令:

    著安慶右營前往滁州剿滅山匪。

    張鹿安手裏攥著的命令紙張被他擰成了一團紙,思慮之後,並無他法,隻能遵從命令,按照衙門規定,前往滁州出征。

    “奇怪啊,滁州那邊自有兵將,為何單單要調遣俺們前往剿匪?”張撿發出了心中的疑問。

    張鹿安心中也是不解,隻能招來身處浮山寨的孟大江所部水師,好在浮山遵照張鹿安的設想,一直在積極擴展水師,船隻有所增加,才得以承載整個安慶右營的將士,全營沿著皖河東南而行,到達安慶府城後,張鹿安按照規定,帶著禮物上岸分別拜見兵備道王公弼和巡撫鄭二陽。

    王公弼的態度和藹,向張鹿安解釋了指派安慶右營前往剿匪的原因,因為之前滁州、和州一帶的官軍已經奉令北上勤王了,滁州、和州一帶的軍力特別空虛,加上安慶右營主動求戰,他們就派遣安慶右營前往平叛。

    王公弼說道:

    “張遊擊,難得你一片赤心為國之心,本道豈能不成人之美?待你剿滅了滁州土匪之後,自可以從滁州北上,北上勤王。隻是你所說的待父出征的事,這是朝廷大計,不能兒戲。其實你們父子二人能夠共同帶兵北上勤王,在我大明將是一段佳話。你能與父偕行,難道不是一種難得的機緣嗎?相關通關文書和出征命令文書以及北上勤王所需要的文書,本道都已經提前為你準備好,待你剿滅滁州那邊的土寇暴亂,自然可以派人前來領取。希望你好自為之。”

    張鹿安聽完後表達了萬分的感謝。

    拜見完王公弼後,張鹿安又來到了巡撫衙門,遞交上了名帖和禮物,鄭二陽卻沒有接見張鹿安,隻是讓張鹿安盡快出發。

    張鹿安於是帶兵從安慶碼頭出發,沿著長江水道一路向東,來到和州,從和州知州處,得知土匪騷亂的地方主要是滁州來安縣境。

    張鹿安為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決定進行分兵進攻,親自帶領親兵隊、驍騎部、炮兵部盛長功的右司、前鋒部、後衛部千餘人,從和州登陸,沿著滁和官道徑直往北往滁州方向而去;

    命令狐雲湘率領剩餘的人馬乘船繼續東下,從揚州進入運河,再從高郵-金湖水道進入洪澤湖,停泊在盱眙城外,主要目的就兩個,一來攔截父親張可道,如果可能,讓張可道放慢行程,父子倆合營一塊北行;二來也為以後的北行提前做準備,購買過冬物資、籌集糧草。

    安慶右營兩路人馬相隔太遠,基本上失去了互相策應的可能,曆來為兵家大忌,張鹿安沒有在滁州持續剿匪的想法,隻是先擊潰暴亂的土匪即可,然後自己騰出手來就可以直接北行。

    抱著這個想法,張鹿安率兵對於沿途小股的土匪置之不理,隻是想盡快趕到來安縣。

    可是沿途含山縣知縣、全椒知縣和滁州知州卻非要安慶右營留下協剿土寇,張鹿安趁機提出糧草供應和棉服置辦的要求,這幫地方官員又以各種借口不願意承辦,最多隻願意提供沿途糧草供應。

    張鹿安見此也沒有慣著,對於這麽一眾官員的指示置若罔聞,直接趕到來安縣城。

    張鹿安的所作所為把把一眾官員氣的大叫,索性停掉了沿途糧草供應,張鹿安當即向巡撫衙門和兵備道衙門進行投訴,各地官員也對張鹿安的舉動,向朝廷進行彈劾。

    反正隻是打嘴皮官司,誰怕誰?

    皇帝老兒如今最需要各路大軍入京勤王,哪裏還會關注那麽多的旁枝末節?

    張鹿安率兵到達來安縣城後,拜見了正在來安城內指揮剿匪的太仆寺卿李覺斯,同時也派遣馬國勇帶人對山中的土匪情況進行偵查作業。

    李覺斯向張鹿安介紹了來安土匪的來頭和實力情況:

    來安作亂的土匪主要集中於鳳陽、滁州和應天府三府州的交匯處,這裏山路險峻,也算是一個三不管的地帶。本來山中也隻是存在小吵小鬧的山匪,隻是在九月份,突然就從四麵八方匯聚了至少三萬多名百姓,齊聚來安縣石固山,宣揚“替天行道”,正式宣布起義。

    為首者為聞香教餘孽張柬白和侯五。隻是令人非常不理解的是,此次作亂的人群當中,並非都是當地人,大多為北方各地口音,甚至還有芒碭山土匪頭子坐山虎劉定忠的人馬。山中人馬混雜,夾雜著大量的附近百姓,總人數不可估算,壯丁大概有上萬人。

    李覺斯提供的消息,令張鹿安覺得滁州土匪騷亂並非是一件簡單的本地百姓活不下去,才發動的暴動,很可能是有其他原因。

    (本章完)

    喜歡明末之白衣天子天子(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