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襄陽劫案

字數:9118   加入書籤

A+A-




    第111章襄陽劫案

    “對了,老叫花,方才你在襄陽查辦一個案子,什麽案子?和天一盟有關嗎?”

    “是一樁致休官員回鄉途中被害的案子,襄陽府衙認為與我丐幫弟子有關,我已查明白,與我丐幫無關,乃是襄陽城西二百餘裏處的聚龍山上的山匪所為,倒沒什麽難的——和天一盟也沒什麽關聯。”

    “哦?大概說說?”朱文琅隨口道。

    “那致休的官員名叫鄭風明,七十餘歲,據說是個貪官,被人告發,正要報請朝廷查辦,他卻搶先一步遞了表呈,卸任歸田,不知是不是朝廷看他年老身衰,放了一馬還是怎麽的,竟是準了他的辭呈,讓他帶了一堆貪來的財物,回貴州老家去,誰知走到襄陽地麵上,竟被強人奪財滅口,一家老小被殺得幹幹淨淨,知道的人都說他是搜刮百姓做盡了壞事遭了天譴,老天有眼讓他不得好死,嗬嗬。”周源笑道。

    “貪官卸任?一家老小殺個幹淨?”唐玥訝道。

    “是啊,十餘口無一活命,那老小子七十多了居然還娶了五房妻妾,一看就不是好人。”周源撇嘴道。

    “腳夫呢?這老家夥總不會自己帶著箱子走吧?”朱文琅問道。

    “同行的腳夫下人也是十來個,一樣,沒一個跑掉,全殺了,都是這貪官害的。”

    “老叫花,我有一種不好的感覺,卻又不知道是何事。”朱文琅沉默下來。

    “哦?什麽不好的感覺?”周源有些奇怪。

    “等我想想……想想……對了,老叫花,你不覺得,這也是一樁滅門案嗎?一樣有大量的錢財,一樣的無一活口,所不同的,隻是以前的都是對坐家的富家縉紳,這一次對的卻是一個在回家路上的財主而已。”朱文琅猛然道。

    周源也一時而醒,一拍大腿,站起身來:“對!我怎麽就沒想過此事?老叫花本隻是去分辨是否是丐幫弟子所為,找出凶人之後上報當地衙門,把被關的丐幫弟子救出來而已,卻並沒有想過此層……不過也不對,我已查清楚是聚龍山的強人所為,和天天盟沒什麽幹係啊?再說了,方才你不是說,那‘血刀’胡峙一月之前正在邛縣伏殺你啊,不可能同時在襄陽犯案……”周源一邊說一邊搖搖頭又坐下。

    “我也隻是胡亂猜測,作不得準。”朱文琅也覺不可能,訕笑道:“就是覺得有點像。”

    “不過倒確實可以去查查,這聚龍山和天一盟是否有染,對付天一盟,任何線索皆不可放過,無論如何,查一下有益無害,實在不成,這些強人呆在聚龍山為害百姓,就算幫著官軍剿了他們也未為不可。”周源又道。

    “這話說得也是。”朱文琅點點頭。

    “這麽說,咱們就……跑一趟,查查?”周源抬頭看看朱文琅。

    “還是查查吧,要不然,若真是為禍百姓,調動官兵直接剿了他們,也能少個禍害……是吧?玥兒。”朱文琅回頭問唐玥。

    “你有塊金牌就了不起啊?”唐玥白了朱文琅一眼。

    朱文琅與周源互相看一眼,雙雙大笑。

    +++++++++++++++++++++

    “回陛下,隻怕……隻怕作用不大。”京師,皇宮,禦書房,何文燦匍匐在地。

    “怎麽說?”禦案後的朱元璋問道。

    “據朱千戶書信所報,這天一盟四處作下滅門血案,乃是為了籌集銀兩,以圖大事……一般的武林門派,江湖勢力,所圖不過是在江湖中的地盤利益或勢力地位,是不敢行此種大不違之事的。此舉與普通江湖門派之爭大為不同,故而這天一盟所圖的究竟是何‘大事’,目前仍不得而知……但即算是如此,也能夠推斷,此種‘大事’必然不止‘江湖’的範圍……”何文燦說著便是一頓,顯然是在整理思路。

    “唔,接著說。”朱元璋不動聲色。

    “以臣推測,再加上此前侍衛統領上官雷遇害之事,可知,天一盟之事必然會有朝廷中人牽涉其中,隻是目前大多數端倪皆出於江湖,朝廷大臣之中,雖經錦衣衛全力偵察,仍未發現有何與天一盟相關之舉……故而欲對天一盟之事徹查,仍須從‘江湖’這一麵入手……”

    “從江湖入手,朝廷就出不了力嗎?”站在朱元璋身邊的太子朱標插言問道。

    “回太子……很難。江湖之事不同於朝廷之事,往往隻是一兩個高手行事,最多也超不過二三十人,身手既高,動靜又小,而若是官府出麵,人少了對付不了,人多了……朝廷出力,要麽便是政令,要麽便是出動官兵,動靜太大……若非目標明了,直指核心,師出無名,抓不到什麽把柄,反而容易打草驚蛇……”何文燦小心地措辭。

    “那就幫不了文琅小子了?”朱標道。

    “據朱千戶所言,他在全力追查天一盟線索的過程中,山東上官世家,少林派,武當派,丐幫,唐門等諸多武林門派都全力支持,可調動各派江湖門派的力量……這種方式,比之朝廷幹預,有效得多,一旦查清天一盟的總壇所在,又或是查到了哪些朝廷重臣牽扯其中,有了明確的目標,便可隨時調動朝廷之力,罷黜官員,出兵剿亂,皆能一舉而中……正如西平侯所奏,反賊張然潛入西平侯府意圖行刺,被朱千戶所擒,臻洞、西浦、擺金、擺榜四部族兵反叛被西平侯阻於昆明城下,繼而被穎國公領兵鎮壓,如此於野於朝兩方麵各有應對,方才迅速平息,令雲南重歸安定……”何文燦顯是理順措辭,越說越是順溜:“天一盟之事亦是一樣,於野,隻能靠朱千戶聯合江湖勢力,借助各大門派的支持,於朝,則須待朱千戶有了確切的消息或證據,朝廷才可發兵,一舉而平……朝廷現在,確實不知道如何幫到朱千戶……”

    “嗬嗬,難為小猴兒了。”朱元璋已完全明白,笑道。

    朱元璋當年還在嶽父滁陽王郭子興的義軍之中時,也是明教弟子,對於江湖之事並不陌生,清楚江湖之事與朝廷之事的不同。隻是大明建朝已有十九年,朱元璋平日裏所思所想,已經習慣於從朝廷的角度和手做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此時經何文燦一說,才想起來,許多江湖之事,朝廷插手,隻會是一團糟,就如派一百個人去捉耗子,遠不如一隻貓來得有效,甚至還可能把事情越弄越複雜,越弄越麻煩,壇壇罐罐地全打碎了,耗子也沒抓著。

    太子朱標雖說並未經曆過江湖,但他自小便跟隨朱元璋修習處理政務,又是個聰明絕頂之人,自然也是很快便想明白了這一層。

    “那便讓小猴兒接著查吧,你與朱文琅隨時聯絡,他那若是需要什麽支持,你須得全力配合,待查個清楚明白,便即刻請旨調動官兵,一舉搗滅天一盟!”朱元璋道。

    “臣領旨謝恩!”見好不容易說服了朱元璋,何文燦一身的汗,匍匐在地叩頭謝恩。

    “去吧。”朱元璋一擺手。

    “臣告退。”何文燦又叩了一個頭,起身站起,後退著出了禦書房。

    “太子,來,咱們接著商量北疆的事。”看大太監高誦將何文燦送出,朱元璋轉頭對太子朱標道:“方才說到哪了?”

    “說到納哈出了,父皇。”朱標躬身一禮道:“這納哈出乃是當年成吉思汗‘四傑’之一木華黎的後裔,驍勇善戰,用兵過人。據傳是蒙元朝廷原左丞相擴廓帖木兒的弟子……”

    “左丞相擴廓帖木兒?就是那個十餘年前死的,漢名王保保的?”朱元璋訝道。

    “正是王保保,兒臣記得洪武五年時,這王保保曾於漠北大敗我明軍,當時父皇還讚過他,說他是‘天下奇男子’……”朱標點頭道。

    “還真是他!”朱元璋一拍大腿:“這納哈出是王保保的弟子?怪不得這麽厲害。”

    “正是王保保的弟子,自韃子朝廷北遷之後,這納哈出便率二十萬大軍雄據遼東,屯駐金山(今吉林雙遼)。雖說被我大明鐵騎屢屢攻擊、轄地逐漸縮減,但到目前為止,納哈出仍舊控製著西至蒙古、北至女真和朝鮮等地,與北元大汗相呼應。被韃子朝廷封為丞相、遼東太守等職。我朝欲收複遼東,納哈出便是攔路虎。朝廷曾四次遣使招降,要麽被納哈出把招降使給殺了,要麽被割了耳朵遣返,幾次派兵馬入遼,也皆告失敗。”

    “嗯,魏國公也曾多次向朕提起過此人,朕記得有份奏章裏邊就寫了,‘納哈出在遼東,前後殺掠守禦官軍二萬餘人’——忘了是誰的折子了——能和我大明鐵騎掰腕子,確實是個人物——看來不打是不行了。”朱元璋點點頭:“北征的事準備得如何了?”

    “因我大明大力詔諭,加上韃子朝廷的勢力日益衰落,一些韃子在東北的將校都歸附了我大明,最大的勢力隻剩下了納哈出,這些年一直都在為北征的事做準備。”朱標續道:“到現在為止,朝廷在遼東已建立有十二個衛所,駐軍七萬餘人,從去年開始,朝廷已通過海運,將大批糧米運往遼東備戰,還從陝西、高麗購戰馬近六千匹,裝備遼東官軍。這些都是在魏國公的主持之下辦的,已差不多了,其中四……朱棣也出力不少。”

    “嗯,他們翁婿兩個,替我大明扼守北疆,確實勞苦功高……就是可惜了魏國公……這天一盟不除,遲早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朱元璋一拍桌子,怒道。

    “此事自有朱文琅和何文燦他們偵辦,此二人都是精明強幹之人,相信很快便能將這夥反賊剿滅。”朱標忙道。

    “朱文琅這小猴兒……”朱元璋似乎回想起朱文琅在宮中長大的情形,臉色緩和下來,甚至露出會心的笑意:“也不枉你母後當年這麽喜歡他,確實是個聰明機靈的小猴兒,比起你那幾個不爭氣的弟弟,不知道強了多少,隻怕不輸於朕當年收的那幾個義子。”

    將朱文琅與自己的弟弟,朱元璋的幾個兒子比,朱標哪敢隨便接話?隻是躬身含含糊糊地“是”了一聲。

    “太子!擬旨!”朱元璋沉吟一會,猛地開口。

    “請父皇示下。”朱標忙躬身應道。

    “讓戶部準備九百萬錠庫紗,令北平、山東、山西、河南及北方各府州縣抽調民夫二十萬,運糧一百二十萬石,送至鬆亭關、大寧、會州、富峪等處屯儲,作為北征糧餉。令宋國公馮勝與兵部商議,以……”朱元璋一頓:“……以二十萬大軍為據,擬定北征方略,限……限十月末,呈報上來,明年——洪武二十年——發兵北征!”朱元璋拍案而起。

    “兒臣,遵旨!”朱標一下跪倒下去,重重磕頭道。旁邊的大太監高誦也連忙跪倒,磕下頭去。

    ++++++++++++

    襄陽府乃中原重鎮。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漢書·地理誌》中曰:“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縣以北的地區。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複原名,仍屬荊州南郡。建安十三年,曹操控製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曹魏、西晉之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此後曆代為州、郡、府治所。《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裏”。漢獻帝初平元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襄陽始為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元二十九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襄陽巍峨古城,山河壯麗,曾有不少騷人墨客賦詩以歌,唐時王維曾有詩《漢江臨泛》曰:“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唐徐貞安則有詩《題襄陽圖》雲:“畫得襄陽郡,依然見昔遊;觀山思駐馬,漢水憶回舟。丹壑常含霽,青林不換秋;圖畫空咫天,千裏意悠悠。”襄陽以西二十餘裏便是隆中,蜀漢武侯諸葛孔明便曾在此隱居長達十年之久,一篇《隆中對》,縱橫天下,指點江山,流芳百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八字令後人嗟歎不已,隆中曾有牌坊,上書對聯一副,曰:“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聞名天下,為萬世楷模。

    襄陽城天下聞名,典籍中多有記載,朱文琅也曾看過不少書,都知道一些,不過給他印象最深的既非隆中臥龍崗,亦非襄陽王維句,而乃是當年在宮中時,上官雷和他聊起的一些武林舊事。

    據上官雷道,百餘年前,曾有大俠郭靖,以襄陽孤城一座,領全城百姓抗擊蒙古大軍,踞守襄陽數十年,使得蒙古鐵騎城前止步,不得橫掃中原,萬世景仰。

    那大俠郭靖自小在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軍中長大,還曾被成吉思汗封為“金刀附馬”,指婚於成吉思汗最喜歡的小女兒華箏公主,又與成吉思汗四子拖雷義結金蘭,連後來的蒙古大汗忽必烈,都須得尊稱他一聲“郭叔叔”。

    但那郭靖見蒙古大軍要入侵大宋,便領全城百姓死守襄陽,以嶽武穆治軍之法訓練士卒,當時的襄陽城,兵精甲於天下,以至於蒙古大軍數十年都未能南下中原,連蒙古大汗蒙哥都戰死在襄陽城下,忽必烈铩羽而歸。

    後來蒙古大軍再度大舉南侵,襄陽城敵眾我寡,終於城破,郭靖大俠連同曾為丐幫幫主的夫人黃蓉女俠一同戰死疆場,一子一女也皆未能幸免,僅餘一女郭襄,因雲遊在外得免於難,後來便創下了峨嵋派。

    消息傳開,天下英雄無不扼腕歎息。那郭靖不但因得到武穆遺書,深通兵法,用兵如神,數次以少勝多,而且武功蓋世,一手“降龍十八掌”剛猛絕倫,天下無敵,後人所稱的天下武林“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之中的“北俠”便是他。

    隻因郭靖獨抗蒙古數十年,使南方大宋百姓免遭戰火,武林中人送他一個“俠”字,他常道“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八字傳頌天下,實令聞此言者肅然起敬。

    此等武林舊事,令朱文琅景仰不已,纏著上官雷非得一遍一遍地說起,總是百聽不厭。故而這次朱文琅和“鐵丐”周源一道去往襄陽,探查那致休貪官鄭風明被殺一事,雖說最主要是因為懷疑此事和天一盟所做的滅門案十分相似,卻也暗含私心,他是一心想來這襄陽走一走,親眼看一看當年獨抗蒙古數十年的中原名城,尋訪一下當年大俠郭靖的遺風。

    不過兩日工夫,朱文琅唐玥和周源三人已縱馬來到這襄陽城下。

    隻見襄陽城高聳的城牆巍巍而立,極是雄偉,那城牆上的青石磚已是泛著青黑,斑斑駁駁,坑坑窪窪,皆是曆代戰火所致。

    朱文琅騎在馬上,極目遠眺,幻想著那大俠郭靖身著鎧甲,似乎正威風凜凜地站在城頭,俯看著城外密密麻麻的蒙古大軍,烽火連綿,呐喊震天,郭靖大俠鎮定自若,手執小旗,指揮襄陽兵士守城禦敵,城中百姓無不紛紛相助,青壯者抬石搬木,婦孺們替受傷的軍士包紮傷口,清洗血衣,全城齊上,力抗蒙古數十萬大軍,毫無懼色,人人視死如歸,城牆下堆滿了雙方將士的屍體,一片刺眼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城牆……

    “琅哥,發什麽呆呢?”旁邊的唐玥見朱文琅遠遠望著那襄陽城牆半天不動,便如發呆一般,奇怪地問道。

    這一下把朱文琅從遐想中驚醒,才猛然覺出眼前哪有那烽煙戰火?有的隻是藍天白雲,徐徐春風,可朱文琅耳邊卻似乎仍響著那震天的萬馬鐵蹄轟鳴。

    “嗬嗬,沒什麽。”朱文琅訕笑道。

    襄陽城被一條極寬的護城河所圍,也許是因為襄陽乃中原重鎮,兵家必爭之地,護城河也比別處的寬得許多,最窄處也有五六十丈,最寬的地方竟有**十餘丈寬,比一條真正的小河還要寬上許多,若非如此,當年郭靖鎮守在襄陽之時,襄陽也難得被譽為鐵打的城池,固若金湯。隻是如今這護城河中的水靜靜流淌,夕陽西下,紅霞晚照,微微的春風中泛起一層層細細的漣漪,將這座飽受硝煙彌漫的城牆又裝點上了一絲淡淡的溫柔。

    ***********史實貼片:*******

    【納哈出】====納哈出(?—1388年),元末大臣,太平路萬戶,官至大尉、丞相、遼東太守等職。蒙古開國元勳木華黎後裔。驍勇善戰,用兵過人。元順帝時,曾率軍與紅巾軍戰鬥。元廷北遷後,率20萬大軍雄據遼東,屯駐金山(今吉林雙遼)。此時雖受明軍屢屢攻擊、轄地逐漸縮減,但仍控製著西至蒙古、北至女真和朝鮮等地,與北元大汗相呼應。明廷幾次遣使招降,不從。後幾次派兵入遼,均以失敗告終。1387年明將馮勝等率20萬大軍進攻遼東,被迫投降。明太祖封其為海西侯,1388年在武昌病逝。

    【明初第六次北伐】====洪武二十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任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南雄侯趙庸、定遠侯王弼為左參將,東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為右參將,前軍都督商焉參讚軍事,率二十萬明軍,征討納哈出。此戰明軍俘獲北元遼東軍二十四萬餘人,牲畜輜重無數。六月底,馮勝等勝利班師。遼東從此歸並於明帝國。

    【王保保】====王保保,蒙古名擴廓帖木兒(k?keteur,蒙古語意為“青鐵”,?—1375年,關於其卒年的不同說法,參見人物爭議目錄)。蒙古伯也台部人,生於光州固始縣,元朝末年將領。王保保的父親是元翰林學士承旨、太尉賽因赤答忽,母親是元末將領察罕帖木兒的姐姐,後被舅舅察罕帖木兒收為養子。元末農民起義時,王保保跟隨察罕帖木兒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紅巾軍。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兒遇刺身亡後,王保保獨當一麵,並卷入元廷黨爭及軍閥混戰,曾被封為河南王、中書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王保保自山西退至甘肅,在沈兒峪被明軍擊敗後於至正三十年(1370年)北奔和林,輔佐北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力圖光複大元江山。宣光二年(1372年,明洪武五年)大破明軍於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後卒於哈剌那海之衙庭。在金庸江湖故事中,王保保乃是張無忌的大舅子,張無忌的妻子趙敏,正是王保保的表妹,王保保的舅舅察罕帖木兒的女兒。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