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第二次產業援助1

字數:4303   加入書籤

A+A-




    根據張雲在後世的了解,新中國在得到蘇聯援建的156工程後,補齊了大部分缺失的工業品類,迅速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

    不過,由於後續與蘇聯交惡導致援建中斷,加上蘇聯本身部分產業也存在問題,新中國在不少工業領域存在短板。

    這些短板,製約著新中國的工業發展,也影響了後續科技的攀升。

    其中,存在產業短板中比較突出的有這麽幾項。

    一是材料領域嚴重缺少技術積澱,尤其是在冶金等領域,使得新材料發展緩慢。

    不過,前文說過,這方麵是英美等國的曆史積澱所在,各國對此看得都很嚴,且技術資料如山如海,不是八路軍可以短時間內謀劃的。後續倒是從蘇聯或者日本那裏想想辦法。

    二麽,則是電子信息領域,一直沒有跟上國際發展步伐,直接拖累了新中國雷達、計算機等新科技的發展。

    後麵,在歐美等國開始大規模應用第一二代超級計算機時,新中國的計算機產業卻嚴重落後,使得研究原子彈、氫彈時,仍然需要大量人工拿著算盤計算。

    不過,在這個《亮劍》位麵,通過美國的第一次產業援助,如今八路軍已經建立了一些基礎電子工業,且並未與歐美等國存在代差。隻要後續可以跟上隊伍,就可以彌補了原本的缺失。

    第三個,就是動力領域,包括各種航空發動機、燃油發動機等等。

    這也是新中國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發展緩慢的最主要原因。

    汽車工業的短板,新中國正在通過彎道超車新能源的方式避開,而航空工業的短板,新中國直到21世界20年代,才算真正跟上了主流領域。

    不過,二戰之前,美英等國對動力領域都是極為保守和警惕的,一直堅持保持對蘇聯、日本等國的技術優勢,不會輕易分享技術成果。

    哪怕是後續大規模援助蘇聯的時候,美國雖然援助了蘇聯大量汽車、坦克、飛機等先進裝備,卻不願意援助蘇聯生產線和生產技術,不願意蘇聯趁機提升其動力設備的工業水平。

    曆史上,蘇聯是在攻入德國後,趁機掠奪了大量德國先進的動力工業技術和人才,才補上了動力短板,並在五六十年代追上了美國的水平。

    張雲可不願意等到二戰結束後,通過蘇聯來彌補這一環。那個時候蘇聯百廢待興,且世界形勢也急劇變化,八路軍不一定有機會獲得其最先進的動力技術。

    因此,此次張雲才借助如今美國灰頭土臉的時刻,強烈要求獲得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全套生產技術,也包括其3套發動機技術。

    之所以張雲提出這個奇怪的要求,不是因為張雲看上了M3斯圖亞特坦克的戰鬥力,而是因為M3斯圖亞特這款美國的經典輕型坦克,有很特殊的設計背景。

    二戰之初,在德國閃擊波蘭,歐洲戰場正式開戰後,美**方發現其目前裝備的M2輕型坦克已經落後,跟不上世界軍事潮流,隻能迅速要求設計部門拿出一款先進的輕型坦克。

    麵對時間緊任務重的設計要求,美國坦克設計直接對著M2進行了整體升級強化,包括更換引擎、厚實裝甲、采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毫米主炮、並因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係統。

    就這樣,新的一款經典的M3坦克就誕生了,並在二戰戰場上發揮了較好作用。

    不過,二戰前夕美國雖然動力工業發達,但並不像德國那樣擁有優秀的適宜坦克的發動機,而是偏向於民用和航空方麵。而重新設計一款全新且可靠的坦克發動機,可能需要幾年時間,必然滿足不了美**方的要求。

    因此,美國的坦克設計師們發揮了“大力出奇跡”的作風,直接將航空發動機塞進去了輕型坦克車體裏。

    根據張雲後世的了解,目前M3坦克使用的是凱迪拉克空冷星型汽油發動機,有7缸或9缸兩種型號,而最新的改型,則是可以選裝吉伯森(Guiberon)T-1020九缸柴油發動機。

    這些發動機,其實都是原本用於飛機的航空發動機,雖然對燃料的品質要求較高,但動力強大,質量可靠,都是成熟的活塞航空引擎。

    這也是M3斯圖亞特坦克,以及後續謝爾曼坦克等高度超過德蘇同類型坦克一大截的原因----航空發動機體積大,占用車體提多,使得坦克車身不得不加高車體。

    如果可以拿到這些技術,則八路軍就擁有了雅克1型戰機的M-105P發動機,以及凱迪拉克空冷星型汽油發動機、吉伯森9缸發動機三個係列的技術序列,必然會對後續八路軍發動機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幫助。

    蘇聯主流航空發動機普遍存在可靠性不佳問題,在設計、生產等領域存在著與美國航空工業的不小差距。透過M3斯圖亞特這幾款引擎,可以學習到美國航空工業極為重要的生產工藝和設計思路。

    而更妙的,是美國國會早已經授權將M3斯圖亞特坦克的全套技術分享給了英國和法國,張雲的這個要求,無論是從美國政府的法理上,還是企業的意願上,都不存在什麽障礙。

    再說回新中國的工業產業短板。

    其第四個短板,就在於化工領域。

    特別是張雲此次要求獲得的合成氨工藝和石油化工工藝。

    合成氨工業成品的氨氣等製品,是生產炸藥的重要原料,也是生產尿素等化肥的重要原料,關係到國防軍工和民計民生。而石油化工的各種產品,同樣關係到後續的很多工業品類。

    事實上,初級合成氨工藝技術和初級石油化工工藝技術並不難得。

    早在1935年,中國的吳蘊初先生就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合成氨工廠,而張雲的雲煙廠就有小型合成氨生產設備和產線,並為八路軍軍工部門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氨氣、硝酸等,從而用來生產各類炸藥和炮彈,甚至用來生產部分化肥。

    但化學工業的特點,就是迭代極快,比如合成氨工業,不僅技術創新發展的速度很快,且每次發展都會帶來工藝效率的極大提升以及生產成本的極大降低。

    根據張雲後世了解到信息,由於二戰前夕美國合成氨技術比蘇聯先進一代,二戰期間美國的炸藥成本僅有蘇聯的五分之一左右,且生產效率是蘇聯的十多倍。

    結果,就是蘇聯因為戰爭巨大消耗,自身生產炸藥不足,其戰爭中使用炸藥的53%都源自美國和加拿大援助。

    而當時國民政府控製下的合成氨工廠,其技術比蘇聯還要落後一代,生產成本大概是蘇聯工廠的4倍,生產效率僅有蘇聯工廠的不到十分之一。

    至於八路軍、新四軍控製下的軍工作坊,由於沒有合成氨工業,從全麵抗戰開始到1945年1月近8年的時間裏,其炸藥生產總量僅為6噸!

    6噸!

    甚至都不夠美國一艘戰列艦來一輪艦炮齊射。

    而為了得到這6噸炸藥消滅鬼子,八路軍付出了數百軍工人的傷亡,還有大量生產人員被酸蒸汽傷害,留下一輩子的職業病傷害,更有數十萬人為此忙前忙後。粗粗算來,生產成本大概是美國炸藥的成本的數萬倍到數十萬倍。

    哪怕是建國後,我國利用蘇聯技術建設了十多個合成氨工廠,解決了軍用炸藥問題,但由於技術落後數代,生產成本過高,根本無法向民用領域提供價格低廉的化肥。

    事實上,我國是改開之後才借助西方技術,實現了氮肥的大麵積生產,尿素等廉價化肥才大批量走入萬千農戶。

    正因為如此,張雲才借著這次的機會,獅子大張口的提出了這幾項要求。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此次趁機可以拿到航空發動機技術、合成氨技術、石油化工技術,則新中國可以少走不少的彎路。(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