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章 王嶽的草原攻略!
字數:3533 加入書籤
一路上都是細石子攪拌瀝青鋪成的瀝青路,一條黑色的絲綢鋪成的長路,又寬又平的伸遠向,路兩邊的還種了一排剛長大的樹木,樹上的樹葉已經掉光,而掉在瀝青路上的樹葉,已經掃在一在堆在路邊,這使得裝甲車在行駛過程中異常平穩,宛如行駛在黑色絲綢鋪成的路上飛馳一般。
這種道路的鋪設不僅為裝甲車提供了良好的行駛條件,也為朔州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這輛裝甲車所配備的大橡膠輪,對於道路的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換成履帶齒輪,恐怕會將這條平坦的瀝青路早被壓得坑坑窪窪,更何況早期的蒸汽機車太大太重了,隻適合挖路壓路用。
王嶽自主政朔州以來,一直秉持著秦朝的老傳統,大力推行工業化和蒸汽機車的應用,致力於修建馳道,挖煤冶鐵煉鋼。通過不懈的努力,他成功地將朔州治下的五個郡縣全部用馳道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緊密的交通網絡,而且在轄區內還修建挖煤廠、冶鐵煉鋼廠。
然而,朔州與內地的郡縣有所不同。在內地,縣與縣之間的距離最多不過五六百裏,馳道雖然已經荒廢,可是連接縣與縣的道路卻也方便,交通相對便利。但朔州的郡縣之間,距離卻最少相距一千裏,縣與縣之間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這無疑給交通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在往昔歲月裏,如果縣裏的駐軍不幸遭遇草原人的猛烈襲擊,由於交通條件的極度不便,援軍往往無法及時趕到戰場,這無疑會給駐軍帶來慘重的損失。更糟糕的是,在那個時代,沒有任何一個朝廷願意冒險深入廣袤的草原去應對這樣的危機。畢竟,草原之上本就無需道路,隻要大致方向正確,四麵八方都可視為道路。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大秦已然成功占領了這片遼闊的草原,並決心將其視為自己的家園來精心建設。在城市建設的初期階段,不可避免地會與草原部落產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同時,由於工程浩大,需要大量能夠吃苦耐勞的草原人參與其中。盡管大秦的人口相對較少,但好在建城所需的物資卻異常充裕。
值得一提的是,草原部落早已受到華族文化的深遠影響,他們通常隻有在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選擇鋌而走險進行劫掠。然而,正是這種貪婪的行為,使得建城工作屢屢被打斷,進展頗為緩慢。而郡裏若要派遣援軍前來支援,即便以最快速度行進,也至少需要三天時間日夜不停的趕路才能抵達。
不過,自從大秦修建了寬闊平坦的馳道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條馳道猶如一條巨龍貫穿草原,使得援兵的行進速度大幅提升。如今,援兵僅需短短一天時間,便可抵達目的地,迅速投入戰鬥,為建城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而當更為先進的內燃機車問世後,這一速度更是被推向了極致。援兵甚至可以在半天之內抵達,如此高效的支援,無疑為大秦在草原上的建設事業提供了堅實的後盾。王嶽自從主政朔州以來,一直致力於大力修建馳道。正是因為如此,朔州雖然地處大漠深處,但轄區內卻並未發生大規模的叛亂。這無疑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不僅如此,王嶽在建立郡縣時,還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眼光。他能夠熟練地運用氫氣飛艇繪製的地圖,將五個郡縣都巧妙地設立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要知道,控製水源一直是秦帝國的重要國策,而王嶽則將這一國策貫徹執行得淋漓盡致。
此外,王嶽還在朔州的草原上興建了煤礦廠、冶鐵煉鋼廠、石料廠以及羊毛紡織廠等各類工廠。這些工廠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繁榮,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吸收了大量草原上的驅口。這些驅口,實際上就是草原上的土著奴隸。由於他們的地位低下,甚至沒有資格像其他平民一樣剃發紮小辮。
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能夠剃頭、紮小辮的人,必定是各個部落的頭人或貴族。這個傳統已經流傳了很久,成為了草原上人們識別身份地位的一種主要方式。
曾經,漢朝軍隊北上追擊匈奴人時,他們采取的策略便是利用草原上的頭人、貴族。這些頭人、貴族在部落中擁有一定的權力和影響力,漢朝通過與他們合作,能夠更有效地控製草原地區。然而,漢朝對於草原上的驅口卻並不重視,甚至從未將其納入自己的軍事計劃之中。
對於漢朝來說,驅使這些驅口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資源,而與頭人、貴族合作則更為便捷。
當草原上的貴族選擇投降時,漢朝通常會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他們不僅會被冊封為官,繼續管理原本屬於他們的驅口,還能享受到漢朝的庇護和支持。這種政策使得漢朝在草原上的統治相對穩定,但也導致了草原上的社會結構並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然而,大秦帝國對待草原人的方式卻與漢王朝截然不同。大秦帝國在征服草原後,往往會采取更為直接的措施。他們會毫不留情地將草原上的貴族全部斬殺,以消除潛在的反抗力量。與此同時,大秦帝國會解放那些被奴役的驅口,使他們重獲自由。
大秦帝國並不滿足於僅僅統治草原,他們希望將草原人納入自己的治理體係,讓他們成為大秦帝國的一部分。為此,大秦帝國會向草原人傳授文字知識,培養他們各種技能,使他們能夠適應大秦的社會生活。通過這種方式,大秦帝國逐漸將草原人同化,使他們真正成為大秦的子民,而不僅僅是仆從軍。
在王嶽的治理下,廣袤的草原上,歸化秦人成為了主力軍。為了促進文化交流和融合,普及教育首先從推廣普通話開始。與此同時,各種技能培訓班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盡管人們的聰明才智存在差異,但對於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壞,還是能夠分得一清二楚的。朔州官府直接與草原人接觸,這種坦誠的溝通方式讓草原人感受到了官府的關懷和誠意。
然而,這一係列舉措卻引起了草原貴族的不滿。在過去,他們一直充當著中間商的角色,從中謀取暴利。但王嶽毫不留情地將這些草原貴族斬殺幹淨,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
如果王嶽僅僅是殺光草原貴族,而對草原人的生存問題不聞不問,那麽失去了貴族約束的草原人,很可能會陷入自相殘殺、搶奪草場和牛羊的混亂局麵。
這樣的後果不堪設想,甚至可能導致草原變成一片荒蕪的無人區。
王嶽能卻能深刻領會大秦帝國治理臣民的精髓,對付草原上的貴族斬盡殺絕,又為草原人提供各種生存機會,讓許多的草原驅口成為帝國的臣民,還在草原上推廣秦紙幣,讓草原人首次體會了錢的魅力,錢可不管什麽人、什麽地位,隻要能擁有錢就能擁有一切,用秦紙幣徹底把草原人綁定在帝國的戰車上,最後演變成剿殺草原貴族最賣力的便是歸化秦人,想要繼續放牧牛羊的,帝國提供貸款和保障,牛羊隻要趕到縣城裏就可以在集市上賣錢,剪羊毛同樣可以賣錢,在縣城供銷社裏,隻要有錢可以買到任何商品,鹽、茶、酒,各種顏色的美麗衣服,還有鐵鍋煤炭等各種生活必需品,王嶽靈活的治理手段,把草原人治的服服帖帖的,還實現了草原上真正的漢夷通婚,不過漢人女子要嫁給草原人,就看聘禮夠不夠,反正草原人要求的聘禮漢人一般付得起,漢人嫁女要求的聘禮,草原人則未必付得起,除非草原人願意做上門女婿,漢人是不願意做上門女婿,帝國已經明文廢贅婿為囚徒的律法,可上門女婿依然被世俗所鄙視,可草原人不在乎,這才讓北境漢人的上門女婿多為草原人。
在王嶽轄區內,胡虜已經漸漸成為名詞留在書上,歸化秦人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