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棒子傳(三)

字數:5802   加入書籤

A+A-


    “王爺千歲,饒命啊!”
    “饒命?想活命就說實話!”
    “這個……”
    “嗯?強兒!”
    “別別別,老千歲,我說實話。”
    “趕緊說!”
    “唉——”
    樸昌昊未曾開言,先是歎了口氣,然後這才說道:“胡老千歲,我等三人此次前來,除了給大明遷都道賀遞交國書之外,還帶來我王的一封親筆信。”
    “信上怎麽說?”
    “這封信上主要的意思就是說,想跟大明朝借糧。”
    聞聽此言,老胡心道:還真被姚老道給猜中了,果然是來借糧。
    “那你高麗國是受了天災了還是遭了人禍了?又因何要來我大明借糧?”
    “這個……”
    “嗯——腦袋又不想要了是嗎?”
    “不不不,老千歲,他是這麽回事。此次前來借糧,皆因為我高麗風俗與大明是大有不同。”
    “嘟!這借糧又跟風俗有他娘的什麽關係?難道你們高麗的風俗就是自己不種地,吃糧都他娘的找別人借不成?”
    “老千歲有所不知,在我高麗,下地種田那都是婦女們的活兒。”
    “那你們高麗男的都幹什麽去了?”
    “男人負責在家紡線織布,閑著沒事的時候就喝喝茶,耍耍錢。”
    “可這跟借糧又有什麽關係?”
    “也不知怎麽的了,自打前幾年開始,全國的婦女們就不好好兒種地了。原來還能堅持,可自打今年以來,全國的婦女都不下地種田了。因此上,隻能前來大明借糧了。”
    “哦,原來是這麽回事。那你們打算借多少糧食?”
    “一……一百萬石。”
    “講的可是實話?”
    “句句屬實。”
    “好,既然如此,明天早朝,隨本王一同上殿麵君。如果跟今天說的不一樣,小心爾等的狗頭。”
    “是是是,請老千歲放心。”
    等打發走了高麗使者,老胡就問姚廣孝:“我說姚老道,看來這高麗人確實是來借糧的。那到底咱們是該借還是不該借呢?”
    “老千歲放心,貧道自有妙計。明天金殿上一見著皇上,您就知道了。”
    “行啊,既然你不願意說,我也就不問了。不過,姚老道,我怎麽總覺得你沒憋著好屁呢?”
    “誒,老千歲,您這話說的就有點過了。什麽叫我沒憋著好屁啊?像高麗這樣的無恥小國,給他點兒教訓也是應該的。”
    “你說的也對,看來這高麗人是要倒黴了。”
    第二日早朝,沒等群臣開口,姚廣孝頭一個出班跪倒。
    “啟奏我主陛下,高麗使者昨日已到京城,現在殿外候旨。”
    “傳。”皇上也沒廢話,直接就傳高麗使者覲見。
    其實也根本用不著廢話,因為昨天姚廣孝從胡大海府裏走了之後,直接就進宮見了皇上,早就跟皇上把對策都商量好了。
    “大明皇帝陛下有旨,傳高麗使者覲見呐!”
    聞聽皇上口諭,傳旨太監站在九龍口一聲高喊,三名高麗使者這才隨旨來到金殿之上。
    行三跪九叩之禮以後,為首的高麗使者樸昌昊再次跪倒奏道:
    “啟奏大明皇帝陛下,外臣此次前來除恭賀大明遷都遞交國書以外,還有我高麗國王親筆書信一封,請大明皇帝陛下龍目禦覽。”
    “呈上來。”聞聽此言,皇上吩咐身邊太監,將國書和親筆信接過來放到龍書案上。
    皇上沒看國書,而是拿起那封親筆信看了起來。為什麽不看國書呢,原來國書昨天就已經遞到了禮部,內容皇上早就知道了。
    寫的無非就是朝賀大明遷都,請求大明皇帝冊封,兩國永結百年之好一類的話。
    看完親筆信,皇上就是一皺眉。要說皇上能看懂嗎?這還真讓您說著了,完全能看得懂。
    這倒不是高麗國王特意用漢字寫的信,而是因為高麗自古以來,用的就是咱們漢字,他們自己根本就沒有文字。他們高麗現在用的文字,其實都是近幾十年來自己愣編出來的。
    “高麗使者。”
    “外臣在。”
    “朕且問你,朕聽聞,這幾年來你高麗一直都是風調雨順,且並無兵災人禍,卻為何來我大明借糧?”
    “啟奏大明皇帝陛下,說起此事,一言難盡呐!”
    接著,高麗使者就把昨天在東海王府跟胡大海和姚廣孝說的那番話,又跟皇上奏報了一遍。
    雖然昨天已經聽姚廣孝奏報過了,但是皇上聽完高麗使者的奏報後,還是沉吟了片刻,這才問群臣道:“諸位愛卿,高麗借糧之事,卿等以為如何?”
    本來按照昨天的安排,此時應該是姚廣孝出班啟奏。可沒想到,武將之中卻首先有一人出班,來了一嗓子:
    “誒我說皇上,要依微臣我之見,咱們就不應該借給高麗糧食。”
    是誰敢跟皇上這麽說話?不是別人,正是赫赫威名的“雌雄眼兒”常茂兒。皆因這常茂兒的功勞太大,而且皇上也非常喜歡他。所以他才敢跟皇上這麽說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陛下,剛才我都聽明白了。感情這高麗國都是他娘的老娘們兒下地種田幹活兒,這老爺們兒在家紡線織布,還沒事喝茶耍錢。”
    “要我說這高麗簡直就是他娘的南北大街——就不是個東西。這樣的國家都多餘讓他存在於世上。不如萬歲給微臣一道旨詣,甭多了,給我一萬精兵。”
    “茂兒太爺到了高麗,一頓榔頭,準保讓他們把這個毛病給改過來。也省得他們沒事老找咱們來借糧。要知道,那糧食是給人吃的,可不是給這幫好吃懶做的廢物吃的。”
    聽常茂兒這麽一說,皇上好懸沒樂出來。但仔細一想,常茂兒說的也不無道理。如果高麗女耕男織的這個風俗不給他改過來,說不準年年都要來大明借糧。
    可還沒等皇上說話,邊兒上的胡大海卻先開口了:
    “茂兒啊,你說的這都是什麽混賬話!高麗此次來遞交國書,就表明他們願意歸附我大明,咱們豈可因人家國家的風俗與我大明不同,就輕易發兵征討。還不給我退下!”
    “二大爺,您聽我說!”常茂兒還想分辯幾句。
    “休得多言,還不退下!”老胡大黑臉蛋子一沉,常茂兒還真有點含糊,所以也就沒敢再吱聲。
    老胡就知道姚廣孝已經安排好了對策,生怕常茂兒給攪和了,所以才出言攔著他。
    “陛下,臣有本奏。”這時候,姚廣孝出班啟奏。
    “姚愛卿請講。”
    “臣以為,既然高麗已歸附我大明,那這糧食就理當是借給。雖然這一百萬石糧食不是個小數,但依我大明目前的國力來看,還是能湊夠的。”
    “丞相此言差矣。”沒等皇上說話,武將之中又有一人出班啟奏,一看不是別人,正是“花槍太保”田再彪。
    “陛下、丞相,依末將看來,這糧食是萬不可借。”
    “田愛卿何出此言?”
    “陛下請想,這一百萬石糧食雖然看起來不多,但可有一宗,那就是這糧食該從何處調撥。您別忘了,現在遼東還不安穩,雖然那裏離著高麗近,但卻無糧可調。”
    “河北山西乃是我大明九邊重鎮,糧食供應軍隊尚且不足,就更別說調糧給高麗了。如果從江南調糧的話,路途遙遠,這一路人吃馬嚼,這傷耗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如果借給高麗一百萬石,恐怕咱們最少得預備一百五十萬石糧食。所以,請陛下三思。”
    “這個……”
    雖說昨天都已經跟姚廣孝商量好了,但事到臨頭,皇上還真有點犯難了。
    因為田再彪說的非常有道理。遼東、河北、山西雖然離著高麗近,但真是無糧可調。從江南運糧,傷耗又過大。
    畢竟這可是一百多萬石糧食,擱誰誰不心疼啊!
    “陛下勿憂,臣有一策,可為陛下解憂。”姚廣孝聞言,那可是正中下懷。
    “姚愛卿快快講來。”
    “誠如田將軍所言,從遼東、河北、山西和江南都無法調糧。但據臣所知,近些年來,在福建有胡商從海外帶到我大明一種糧食作物。此物被稱作玉米,不但高產而且抗旱。”
    “現已由東南沿海傳播到了山東境內,被稱作玉米棒子。且已廣泛種植,產量也頗豐。所以微臣建議可由山東調糧。”
    “丞相,從山東調糧這一路的損耗可也是不小啊?”田再彪在邊兒上又插了一句。
    “田將軍請放寬心,既然是從山東調糧,那咱們就不走旱路,而是改走海路。可讓山東登萊水師用戰船運糧,走海路直達高麗。這樣,這傷耗最起碼能減少一半。”姚廣孝答道。
    “姚愛卿此計甚妙,可不知派哪位愛卿前去押糧比較合適呢?”皇上問群臣道。
    “陛下,我去!”“雌雄眼兒”常茂兒又蹦出來了。
    “臣以為常將軍可當此任。”姚廣孝說道。
    姚廣孝為什麽同意常茂兒去呢?這還得說常茂兒不但能耐大,能鎮得住,打起來也不怕。而且常茂兒心眼兒也多,到了高麗之後,能隨機應變。
    “另外陛下還應派遣使者,主持高麗國王冊封一事。”姚廣孝再次奏道。
    “蕭愛卿何在?”皇上一聽,對,這事必須得讓蕭逸去。
    喜歡逼良為婿請大家收藏:()逼良為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