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8010   加入書籤

A+A-


    對談召集人《鋼彈前哨戰》製作總監·導演淺野政彥

    是誰在導引我們?

    高橋:說真的,角木兄所做的細部設定幫助很大,讓我在下筆時十分輕鬆愉快。

    淺野:咱們一開始就談這個,會不會太硬派啊(笑)。

    角木:其實啊,剛剛也約略提到“像真度”這個字眼,要如何定義像真度是因地製宜的,不過這個字眼的確有相當的危險性,容易引起誤會。拿一年戰爭時的鋼彈來說,它隻有最小限度的像真,不過卻能滿足當年的我們,這樣其實已經足夠了。硬要創造像真度最高的MS的話,每一架造價恐怕至少上百億日圓,誰舍得用那種東西打仗呢?我本人是不會為了追求極致的像真度而自找麻煩的。

    淺野:這點我們以前就有共識了,我們並不是要創造“2OO1年太空漫遊(注1)”之類的巨作。

    高橋:在描寫太空戰鬥時,我最大的困擾就是賽可謬(注2),我本人並不喜歡什麽新人類、腦波遙控那一套,一想到要擺進小說裏就覺得很麻煩。新人類畢竟是富野先生(注3)創造的概念,如果不以新人類為主題,那又該怎麽辦呢?所以才想出了一個“人工智能”、“人工智慧”來代替。

    過去出現過的MS機種,似乎隻要冠上鋼彈兩字,就一定很強似的……至少,外觀上看起來很強。所以這次角木兄設計的S鋼彈……(伊歐塔)鋼彈(注4)也是,給人很強的第一印象。隻不過,光是這樣就太薄弱了,所以在連載時才又突然冒出了個ALICE,當時是因為無計可施才作這樣的設定。我心想,既然負責駕駛的不是新人類,那就必須另外找個理由讓鋼彈變強才行。

    淺野:總之,不再像過去那樣,翻翻型錄,比比性能數據,就斷言哪一架最強。

    高橋:這樣一路發展下去,到了SpecialEdition版(注5)時,ALICE的人格就漸漸被突顯出來了。

    在連載的時期,因為要考慮模型月刊的型態,所以隻能把描寫焦點擺在表層,而且每一回都得出現MS,因此現在看來,連載稿像是一堆戰鬥所串接起來的。

    淺野:高橋兄算是將ALICE培育成AI的幕後黑手吧,運用了許多事件,一直小心翼翼地在創造“她”的個性。

    高橋:結果弄出了個“第三性”。

    角木·淺野:啊哈哈哈!(笑)

    角木:說得妙(笑)。

    高橋:所以在最後“拗”的很辛苦呀,不讓她變成第三性,而把她變成超越男女性別的菩薩,多了點佛教味道(笑)。

    角木·淺野:啊哈哈哈哈!(笑)

    高橋:因為是討論人工智能,所以不可避免地一定會遇到性格塑造的問題。相對的,小林誠先生(注6)的手法是把新人類放進試管裏,那樣更難“拗”了(笑)。

    淺野:那個啊,在國外SF界早已經探討過了,就是那個叫什麽的,呃……安·瑪凱弗莉(注7)吧?

    角木:嗯……讓她變成彌勒菩薩、未來神佛來拯救紛亂人世也並無不可。因為神佛看盡人間疾苦,所以眼神才會那麽憂鬱吧。可是,如果像是濕婆神哪樣,最好的救贖就是殺光人類呢?故事最後麵,ALICE不是微笑著殺死了喬許嗎。所以說ALICE的慈愛已經超越人類,不是我們平庸之輩可以理解的了。我掰得還好吧(笑)?

    淺野:哇哈哈哈哈(笑)。

    高橋:追根究底,新人類畢竟也是人,由人類來導引人類,這個理念一直讓我相當抗拒。

    角木:尤其是“逆襲的夏亞(注8)”之中,阿姆羅最後一段話簡直像是黑柳徹子的口吻。

    淺野:的確有點那種味道。

    角木:就好像要大家都不再使用免洗筷,而要隨身攜帶自己專用的碗筷似的。

    高橋:那樣就太過空泛理想化了,好像在說“有危機的不是地球,而是人類”,簡直像在附和影山民夫(注9)的理念,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人類必須進化為新人類,然後由新人類引領人類進化,這是富野先生的基調。但這也在無形間製造了一個缺口,顯示鋼彈之所以強大不一定是因為新人類,也可以構築其它的理由來讓它強大,ALICE就是其中之一。

    角木:ALICE的地位是頗堪玩味的,也值得深入加以探討。

    ALlCE的未來

    角木:高橋兄為了寫ALICE,在AI方麵作了不少研究吧。在高橋兄的鋼彈世界觀裏,一開始的RX-78是學習型電腦,到了Z鋼彈則進化為生化感測介麵,最終達到了ALICE的人工智慧。可是在現實中,AI的進步程度究竟如何呢?

    高橋:這個嘛……硬要界定出三者的差異程度是有些困難啦……

    角木:一般的分工專職電腦稱不上是智能吧?而學習型電腦充其量隻有自行發展程式碼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自我認知可言。但是,故事中ALICE顯然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當然啦,也可能是獠的母親……

    高橋:預設了這樣的程式是嗎?

    角木:可能是軟體程式,也可能是硬體設備吧,總之,必定在一開始便預測ALICE會萌生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所以才需要“赤郡貓”對吧?唉,好難甜,算啦(笑)。

    淺野:不過好玩的是,為什麽沒有人把ALlCE和HAL9000(注10)聯想在一起?

    角木:或許是因為ALICE太人性化了吧?而且還設定為女人。

    淺野:要說服你還真難啊(笑),我怕待會兒聊不下去囉。

    高橋:其實在電腦發展史上,這些都是必然會麵對的問題。不過,單就“前哨戰”的故事來說,我的目的隻是希望創造出一架會自我進化的戰鬥用電腦,不過,並不是一般科幻電影中常見到的那種會跟駕駛員對話的電腦。

    角木:利用音波的震幅來辨識語音是嗎。

    高橋:是的,其實這是比較人性化的介麵,人機溝通起來也容易的多,隻需要說出指令就行了,好比說有些卡通裏會出現“飛彈、發射!”之類的台詞(笑)

    角木:就像“雷茲納(注11)”那樣。

    淺野:重點是駕駛可以將座機視為有人格的夥伴,不中再去解釋為什麽要采要這樣的行動、為什麽現在該這麽做……。如果電腦發覺指令有誤,可以馬上提醒“哎呀,不可以,現在不可以發射飛彈。”對不?

    高橋:這還隻是理論而已,我並不認為實際戰鬥時需要用到語音溝通,甚至,我還怕語音係統會製造誤會。

    角木:但是F—15(注12)已經開始運用類似科技了。

    高橋:哦?是嗎?

    淺野:啊,難道說被敵機飛彈鎖定時,會發出“危險啊!”的警告聲?

    角木:不是這樣的(笑),隻有用在飛行員輸入指令,好比說之前提到的“發射飛彈!”或是“改用機炮”之類的命令——

    淺野:喔喔,很像那個“用俄語來思考!(注13)”嘛。

    角木:相當近似了。

    高橋:我還是覺得,語音功能在實戰中派不上太大用場。

    角木:那是技術層麵能不能克服的問題吧?

    高橋:呃……

    角木:要實用化真有那麽困難嗎?

    高橋:畢竟現今的技術還太不成熟了。

    角木:但那是以現在眼光來看,到了下個世紀,會有多大進步還未可知——

    高橋:我的立論基礎在於,軍事科技向來對精準度要求極高,語音輸入很容易產生錯誤,所以不會被列入軍事科技。

    角木:我倒不覺得。我認為科技進步的空間還很大,雖然我也不信“科學萬能”那一套。當科技遇到瓶頸時,就是精神文明抬頭的時機,兩者相輔相成之下,科技隻會進步,而不會倒退。所以我認為語音溝通是絕對可行的。

    高橋:至少,現在民用科技已經充分使用這門技術了,這是事實。

    角木:高橋兄想表現的,是戰場上的極限、極致狀態嗎?

    高橋:因此用視線來下指令絕對比用嘴說來得更好。

    角木:原來如此,是用視線來代替語音輸入。不過,這是富野先生小說中從來沒涉及過的領域吧。

    淺野:真的沒提過嗎?

    角木:沒有。

    高橋:富野先生的小說中沒提過這類操控科技,他對電腦提得不多。

    角木:應該說根本不提。

    機械人科技的合理性?

    角木:“Wabot(注14)”也是單眼設計呢。

    淺野:Wabot是什麽?

    高橋:那是早稻田(Waseda)大學開發的機械人(Robot),所以簡稱為Wabot。

    淺野:喔喔,所以把前麵改成WA啊,是單眼的機器人嗎?

    角木:對,而且據說那個教授似乎很“迷戀”單眼機器人。

    淺野:怎麽說?

    角木:他以前說過,單眼才像機器人(笑)。

    淺野:難道他有“獨眼龍情結”(笑)?哎呀,這不就跟科幻小說裏的怪博士一樣了嗎。根本是“吉翁尼克工業”嘛(笑)。

    高橋:很正點喔,以前連15度的坡都爬不上去,現在卻發展出了會彈鋼琴的機械人,而且是自己看譜喔。

    角木:這就是進步啊。

    高橋:要是再繼續研發出會拉提琴的、會彈豎琴的機械人,組織一支機械人樂團,就可以巡回表演賺錢啦(笑)。至少,可以貼補一下研究經費嘛(笑)。

    淺野:那多浪費啊(笑)。

    高橋:機械人開發的工作本來就吃力不討好啊,因為到目前為止,都是花下去的錢太多,回收的利益太少。畢竟還不到實用化階段嘛。

    角木:所以距離“鋼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笑)。

    我們特有的“前哨戰”理論

    淺野: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在這次創作《前哨戰》的過程中,諸位寄望達成什麽樣的目標,以及為什麽要這麽做。

    角木:對我而言,加入製作群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我本身是個死忠鋼彈迷。我這次的工作主要是就軍事麵、科技麵、當然還包括高橋兄提過的政治麵、以及考證等等做一些補強作業……其實早在十年前(譯注:指鋼彈0079時),我就早有這樣的構想,現在隻是把當年的心願加以完成罷了。身為鋼彈迷之一,實在對“Ζ鋼彈”之後的鬆散作品,感到有點……

    淺野:十年的包袱實在是太沉重了。

    角木:說的也是。

    淺野:畢竟這是富野先生、鬆崎先生(注16)原創的東西,一開始已經設定好了最初的環境,所以之後的鋼彈製作者,都不可避免地要遵循這樣的軌道……

    角木:不論是創意還是整合性,都一再地消耗過去留下來的遺產,並沒有真正地加以延伸、發展。

    淺野:所以你希望能夠對鋼彈加一把推力……

    角木:也就是繼承已有的,並且加以擴張。就發展性來看,如果把鋼彈的演進繪畫成曲線圖,用最簡單的算數級數來推算,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一直線往右上方走,而不應該在中途就往下墜,我們的工作也就是想辦法讓這條線保持升力。

    可是,“Ζ鋼彈”盡管有那麽多的利基,而且是“一年戰爭”後最早推出的新作,卻沒有搭在上升的延長線上,讓人覺得是硬湊出來的故事。

    淺野:所謂的延長線,當然指的是在保持均衡狀態下所開創的新局麵。

    角木:嗯,正是如此。

    淺野:鋼彈的主軸畢竟還是故事、角色、機械這三項。

    角木:就拿“鋼彈函數”的曲線圈來說,原本新作品應該出現在那個點上,但卻偏離期望值太遠,當然會讓鋼彈迷感到失望。附帶一提,“鋼彈函數”是以f(t)來表示。

    淺野:出現啦——!(笑)

    角木:好比說以(t0)為原點,那麽“一年戰爭”就是在(t1)位置,而“Ζ鋼彈”則是(t2)的位置。可是在我們預測“鋼彈函數”中,“Ζ鋼彈”結果卻沒有出現在應有的位置。因此,鋼彈迷自然會有些不滿,覺得自己甚至還可以做得更好……

    高橋:不,我倒不認為“Ζ鋼彈”是在走下坡,我覺得“鋼彈”和“Ζ鋼彈”根本是毫無關連的作品。

    角木:出現啦——!(笑)

    淺野:並不是說故事方麵沒有交集、完全無關,而是那些讓鋼彈受歡迎的要素產生了變化。就像我剛才說的,故事是一種要素,而《GUNDAMCENTURY(注17)》這本書則是以考證為主軸,也有些卡通作品是靠配音員的個人魅力來推動。

    角木:講得模糊一點,應該說“Ζ鋼彈”讓鋼彈迷內心十分期待吧。

    淺野:嗯,也對。就是這種期待指數特別的高。後來富野先生也在卡漫誌上做了許多解說,再加上由安彥先生(注18)來監督繪製,都等於是一再升高鋼彈迷的品味和眼光。

    但是“Ζ鋼彈”卻走向畸形化。舉例來說,MS和MS設計師都被過度凸顯,故事內容則出現太多個人主義和似是而非的歪理,往往都讓整合性與科學性大打折扣,就算勉強接受,也不由得發現,過去那些有活力的東西全都僵化了。唯一比較有建設性的主張是“我們要走寫實機械人路線(注19)”。可是,若是追根究底地問:“寫實的定義在哪裏呢?”結果得到的答案卻是“這……總之,就是要推出MS,因為在普遍的觀念中,MS被稱為寫實機械人,所以自然就是寫實機械人路線……”整個理論性都因此而遭到削弱。

    因為畸形化,導致原本應該上升的直線反而下墜,所以角木兄才會想在科技麵加以補強,將MS設計與時代加以整合,並且將資料以現在的眼光加以更新,這些動作其實都是為了重振鋼彈迷的期待指數,對吧?

    角木:再舉一個例子,有部電影“魔鬼克星”是以f1(t1)來表示,“魔鬼克星第一集”和“魔鬼克星第二集”的f1(t1)與f1(t2)就不是在同一條延長線上。相較之下,以“異形(注20)”為例,函數是以f2來表示,它的f2(t1)與f2(t2)就是位在令人期待的上升直線上。

    淺野:所以說,不光是故事有長足的成長,期待指數也同樣有成長,都位在可以預期的直線上,而“異形”係列的函數就是一條上升的直線,“教父”係列也是這樣,故事的後續安排沒有讓觀眾感到灰心。

    角木:還有沒有相反的例子呢……?

    淺野:大概是“洛基”函數吧(笑)。

    角木:對、對,還有“藍波”函數。

    高橋:不過在我看來,“Ζ鋼彈”之所以那麽偏離主題,主因還是富野由悠季自己。拿“一年戰爭”來說,因為是從零開始,所以具備某種程度的整合性和上升的曲線。

    可是“Ζ鋼彈”並非從零開始,而是由正十開始起跳。

    淺野:你的意思是說,他是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

    高橋:因為在富野由悠季的個人想法裏,隻能有一個發展的方向。

    淺野:也就是說,富野由悠季的腦海裏已經事先構築了一個世界觀,當別人剛鳴槍起跑的時候,他的起跑線卻設在比其他人領先一百公尺的前方。

    高橋:正因為他領先別人太多了,以致於別人無法了解他要說什麽,而且也欠缺整理,換句話說,他是用完全不同的另一條座標軸線在看鋼彈。

    如果光就富野由悠季個人的表現來評論“Ζ鋼彈”.那麽“Ζ鋼彈”的水準是相當不錯的。問題是其他一起工作的夥伴,沒辦法那麽透徹地了解富野先生的思考方式,所以之間難免產生溝通困難。

    因此使得“Ζ鋼彈”最終的整體表現往下降了。

    淺野:如果把富野先生這個因素加進來的話,鋼彈函數就另當別論了。不過,正因為構思和成品之中有落差,才會產生這樣的矛盾。

    角木:其實,並不一定要係列電影才會產生函數,同一位導演的作品可以排列出函數。好比說,詹姆士·柯麥隆(注21)導演的“魔鬼終結者”、“異形第二集”和“無底洞”就很明顯可以看出其中的成長。

    高橋:這也正是我們會從事這項工作的原因,因為鋼彈的製作者概念成長得太快,以致於觀眾的一方難以跟上腳步,所以必須另外下功夫彌補中間產生的落差。

    角木:所以說,“前哨戰”是一種銜接用的作品。

    高橋:嗯,富野先生的確在“Ζ鋼彈”中加入了不少政治與經濟的因素,但觀眾一時間是無法看懂的。因此“前哨戰”存在的價值在於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說明鋼彈世界中的政治與經濟。

    淺野:一個作品完成之後,讀者和觀眾能理解多少,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有必要的話,甚至還得推出參考書籍來輔助了解。

    而“前哨戰”正好有點類似這樣的功用,不過並非單純隻是參考書,而是另外帶有創新的功能。

    高橋:富野先生在製作“Ζ鋼彈”時,其實也有推出參考用書,但是糟就糟在連參考用的書都難得令人無法了解,所以我們是更進一步加以解說,把整個環境解釋得比較淺顯一點。

    淺野:等一下,你說富野先生寫的參考書是指小說版嗎?

    高橋:有部分是指小說,不過也有部分是他接受卡漫雜誌專訪時的發言。

    可是在“Ζ鋼彈”的時候,富野本人的躍進實在太大,所以在觀眾的角度來看,完全無法理解。

    淺野:是富野先生他的意識太過前衛了嗎?

    角木:還有觀眾的期待太高了。

    淺野:那麽我們現在就能整理出一個結論,“前哨戰”的讀者如果能完全了解“前哨戰”表現的理念,那麽就會明白“原來‘Ζ鋼彈’和‘鋼彈ΖΖ’也是在相同背景下發展出來的故事。”、“原來‘Ζ鋼彈’講的是這樣的故事呀。”,高橋兄的這本小說其實就是具有幫助消化的功效。

    高橋:嗯。

    角木:在我看來,高橋兄今天的說法算是含蓄的,雖然不免對富野先生有些撻伐,但最終了解與不了解,責任還是在鋼彈迷。可是我個人認為,負責製作的人才需要負最大的責任。好比說,剛才說的函數、以及劇中角色的精神分裂、SF設定的粗糙、這些都是製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高橋:嗯,玩具公司其實也有部分責任。

    淺野:你們的意思是說,“Ζ鋼彈”的整合都太依賴富野由悠季—個人了,是嗎?富野先生過度執著於這是他的作品,認定“我當然比你們(鋼彈迷)更了解我自己的作品”,但實際上鋼彈是否能受人歡迎,最終還是需要鋼彈迷的理解,如果不能理解的話,鋼彈再有魅力也沒有用。

    高橋:是的。而且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各個產業不斷的在利用鋼彈的剩餘價值,卻不明白必須先做好創作才能支撐這座鐵塔,僅是一味的利用,鋼彈終究有一天會被弄得支離破碎,土崩瓦解。

    淺野:必須要用否定前作的方式,才能宣揚自我的主張嗎?

    角木:這樣說就不對了,依我之見,高橋兄是希望為鋼彈打一劑強心針。在高橋兄看來,鋼彈畢竟還是正麵價值多於負麵,所以才會希望讓它長遠地繼續走下去。

    高橋:其實你們說的都對,我並不希望鋼彈就此垮台。

    角木:你是以創作者的角度還是鋼彈迷的角度這麽說的呢?

    高橋:這……要說是完全自我的創作也不對,並不全然是創作者的角度。

    角木:那麽是以鋼彈迷的角度囉?

    淺野:是以鋼彈迷的角度,希望對鋼彈做更清楚的劃分嗎?

    高橋:或許是吧。

    角木:可是以鋼彈迷的角度來作業,不是很狡猾嗎?打了一針強心針之後,拔腿就跑……

    淺野:我倒覺得這沒什麽關係,這畢竟是高橋兄的意見。

    而且盡管我們這樣對“Ζ鋼彈”大加撻伐,“Ζ鋼彈”還是有不少忠實觀眾,現在15-17歲的年輕人可能會說“為什麽你們那麽瞧不起‘Ζ鋼彈’呢?我們就很喜歡故事裏的女主角啊,而且機器人設計得也很正點啊”,這也是部分鋼彈迷的心聲,不過我個人還是必須警告鋼彈的製作者,身為製作者,有些事再不做就太遲了,如同高橋兄說的,希望作品能夠長久持續下去。可是就一部卡通所衍生的次文化來說,“Ζ鋼彈”所產生的正麵效應實在太少。

    高橋:簡而言之,必須放棄“我們已經盡人事了,至於你們能不能了解,那是你們自己的事”這種觀念。

    淺野:所以說,我們現在的工作相當的矛盾,一味的否定過去,或許太缺乏建設性和往前的驅動力。

    角木:但“前哨戰”還是對業界有相當影響,好比說BANDAI的模型組裝說明書和各雜誌的解說,已經比過去更為嚴謹。

    淺野:也對。

    角木:就算是抄襲也罷,影響力終究還是存在的。

    淺野:我就常常聽到同業在說“這是以‘前哨戰’為藍本”,這樣的結論或許有些唐突(笑)。“前哨戰”已經逐漸變成免付費的共享軟體了(笑)。

    極限狀態下是沒有“感覺真好”的!

    高橋:我最初開始從事鋼彈衍生故事的創作,應該是在《MS戰記》那時起的吧(注22),如果撇開《模玩狂四郎(注25)》不算的話。當時富野先生曾問我,“你喜歡從事和鋼彈有關的工作嗎?”當時我回答“我做得很開心”(笑),然後他繼續問我“你不想做做別的事嗎?”我對他這句話的意思一直搞不太懂,莫非他希望我“不要拿別人的網球拍上場打球”?(笑)

    淺野:大概是希望你向前看,在其他領域多加努力吧。

    高橋:可能有這種含意吧,不過,也可能他不希望我在他的領域裏撒野(笑)。

    淺野:嗯,這麽說就傷感情了。他或許不希望鋼彈脫離自己的掌握,毫無控製地自由發展吧,所以他難免會感到有些不快。

    高橋:所以最初我們在製作時想過“是不是應該先知會原創者富野導演一聲啊?”(笑),結果他看了作品之後隻留下一句“我完全看不懂”。

    富野先生似乎無法理解,人在戰場上會因為一時的激情驅使,而陷入瘋狂狀態或精神喪失狀態。其實在槍林彈雨之中,是沒有人有閑工夫思考哲學的。

    淺野:在富野先生看來,他大概不希望別人一直拿鋼彈來做文章吧。不過演變到了今天,這已經很普遍了,超過他所能控製的範圍了(笑)。

    高橋:我曾經有過一次瀕死體驗喔,雖然不是挨槍子兒那樣壯烈啦……隻是有一次掉進滾燙的洗澡水裏,把半個身體給燙傷了(笑)。雖然說來讓人見笑,不過當時,我真的以為自己死定了呢。多虧有這層體驗,要不然我也不敢隨隨便便描寫瀕死的狀況。

    所以在故事中,馬寧格斯見到梭迪亞克發炮時,心中隻想到“可恨!”就像我被燙傷時,心中隻想到“糟了!”一樣(笑)。在感到燙的那一瞬間,我趕忙反射性的跳出澡缸,馬上用冷水衝洗,可是身體右半邊已經燙得起泡了。

    淺野:哇!光是聽你說就覺得受不了。

    高橋:所以我想,真的被開槍擊中時,感覺會更震撼吧,就像電影“7月4日誕生”那樣,恐怖到了極點。

    角木:所以戰爭場麵不應該用“感覺真好”來描寫,至少不像村雨先生想的那般浪漫。

    這次對談中因為缺乏主題,因此形成雜談的局麵,也有許多脫線的言論,或許有些讀者認為,這次企劃簡直像是一場傻瓜對談。但是就某方麵而言,也可以定義為前作SpecialEdition版的注解文字,提供讀者另一種接近“鋼彈前哨戰”的角度,希望對某些讀者仍能夠提供少許幫助。

    本章節是鋼彈第一世代的經驗談,如果第二世代以後的鋼彈迷能夠活用文中的經驗,那麽我們的付出就算有了回報。

    注解

    注1A·C·克拉克原著/SF電影的經典之作(一九六八年作品),更有人將該片評為“在此之前沒有SF電影,在此之後也沒有SF電影”,亦即該片為空前絕後之作。雖然也有人特有外星人出現的電影歸類為廣義SF電影,但內容均不及本片來得嚴謹。

    注2在鋼彈係列中,新人類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會產生特殊的感應波,科學家利用賽可謬係統將感應波加以收集、擴大。賽可謬和新人類都是鋼彈世界的獨創設定。

    注3指富野由悠季。TV/劇場版卡通“機動戰士GUNDAM係列的導演原著,同時亦為知名小說家,代表作有“玲之翼”,現(編注:指1990年時)正執筆撰寫鋼彈原創小說《GAIAGEAR》(Newtype月刊連載中)。

    注4在“鋼彈前哨戰”的企劃當中,原本S鋼彈被命名為“η(伊歐塔)”,為一希臘文字母。在設定中,亞那海姆電子企業所開發的鋼彈型MS均以希臘字母作為代號,因此伊歐塔·鋼彈表示這是亞那海姆開發的第七型鋼彈。

    注5大日本繪畫出版/ModelGraphix月刊編輯(鋼彈前哨戰~THEBATTLEOF“REALGUNEAM”)(2300日圓)。本書的小說最初收錄在這本特集內,於89年9月14日發售。

    注6漫畫家及模型、卡通設計師、負責設計TV版卡通“機動戰士GUNDAMΖΖ’中的主角ZZ鋼彈,並且將自己的漫畫作品“DragonsHeaven”改編為卡通版,自己擔任導演,同時亦是將多元宇宙論導入鋼彈體係的創始者。代表作“G之傳說”(BANDAI出版)亦采用相同理論,在漫畫界及模型界均為多元宇宙論的第一把交椅。

    注7女性SF作家,在她的作品“歌之船”中,大空船的艦長是一位切除腦下垂體停止成長、並且裝在膠囊中的畸形兒來擔任。

    注8劇場版卡通“機動戰士GUNDAM逆襲的夏亞”(一九八八年作品,是富野導演完結初代鋼彈曆史的最終作品。故事回歸創始作的“阿姆羅VS夏亞”的模式,不再受限於“Ζ”與“ΖΖ”的有限視野,為鋼彈原創者的野心之作。雖不便在此直接討論富野作品的觀念,但本片片尾確實引發兩極化的褒貶意見,就劇場版作品而言,整體品質相當的高。

    注9小說家、專欄作家。過去曾擔任朝日電視台“塔摩裏(Tamori)俱樂部”節目的編審,被譽為“北野武仰杖高田文夫,塔摩裏仰仗影山民夫”,是相當令人懷念的舊時代組合。另外,在富士電視台深夜時段,每月播出一次的節目“CriticS”,中,評論範圍遍及書籍、電影、音樂及各種媒體,深獲觀眾好評。小說作品代表作為《從遙遠之海前來的C00(編注:後來拍成動畫電影,台譯:“叮當小恐龍C00”)》,獲得第99屆直木獎。

    注10在電影“2OO1年太空漫遊”中登場的人工智能電腦“霍爾九千”,在一次木星旅程中,逐一殺害太空船上的成員,之後又拍了續集“2010年”、及小說“2062年”係列。

    注11高橋良輔監督的電視動畫影集“蒼藍流星雷茲納”。劇中出現的SPT(SuperPowerdTracer)機械人,便是以語音輸入方式進行操控。

    注12為新世代戰鬥機而開發的新科技之一,曾在通用動力公司研發的戰鬥機上進行測試,井非專為F-15而開發。

    注13克雷格·托瑪斯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火狐狸”劇中的台詞。

    故事描寫美軍特勤人員潛入蘇聯,竊取最新式思考輸入方式控製的米格31戰機。主角米契爾·根特上尉成功奪取一架米格31後,遭遇另一架米格31的攔截,卻一時無法啟動武器係統還擊,因為該戰機為蘇聯製戰機,因此必須以俄語思考,才能加以控製。

    注14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加藤一郎研究室所開發的一係列機械人之中的一架。一九八一年時,加藤所研發的WL-9DR號完成世界首次機械人雙足步行,使他成為機械人工學的世界權威。

    注15《GUNDAMCENTURY》裏,鬆崎健一所設定的吉翁公國國營MS開發公司,雖然是由鬆崎所私下定義的,但隨著在MSV(機動戰士衍生篇)的故事中不斷出現,已逐漸成為半官方設定。

    注16鬆崎健一。TV版“機動戰士GUNDAM”的SF設定、監修、及腳本家。

    注17一九八一年出版的鋼彈MOOK經典之作(譯注:MOOK即Magazine和Book的合體,含有大量彩圖和文字的專刊),除了前述的吉翁尼克工業之外,對鋼彈世界的SF設定有極為詳盡的解說。文字由鬆崎健一等專人監修,圖片則由宮武一貴繪製,十分精美,現在在二手書市已成為極為搶手的實物。該書所收錄的MS解說,日後為講談社/BANDAI的MSV熱潮提供了理論基礎,甚至已經成為官方設定,影響到後來的鋼彈卡通製作。附帶一提,筆者個人希望出版社能再版上市,尤其是解說的部分。現在鋼彈世界日漸畸形化,筆者期望鋼彈迷及同業能再一次好好研讀此書。

    注18安彥良和。TV版“機動戰士GUHDAM”的人物造型設計、兼作畫監督,並擔任劇場版“機動戰士GUNDAM”的動畫部分導演,後來在“機動戰士Ζ鋼彈”時,亦擔任人物造型設計,自導作品則有“亞利安”和“巨神古克”。現今的鋼彈主要吸引力來自MS,但初期的鋼彈魅力來自於安彥良和的人物畫風,他使用透明水彩繪製的插圖,曾經讓讀者十分著迷無法自拔(尤其是女性)。

    注19一種統稱,指鋼彈出現以後,刻意采用硬裏子世界觀的機械人卡通作品,識別方法有:(1)機械人名稱多半用~SUIT、~METAL、~ARMER等等,或類似的方式命名。(2)主角在操控機器人時,絕不大聲喊叫武器的名稱。(3)為了增加機械人存在的事實與必然性,故事背後有大量的背景設定(而且在故事進行中從未提及)等等。因為重視設定甚於故事主體,曾造成一波畸形化風潮,現在已經幾近滅絕,隻有部分OVA(OriginalVideoAnimation)及漫畫仍采用這種手法。

    注20由H·R·季格負責怪獸造型設計的知名驚悚動作電影。第一集由雷利·史考特導演,為A級驚悚電影,第二集由詹姆士·柯麥隆導演,為B級戰爭娛樂電影,兩片都獲得極高評價。雖然兩部作品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製作,但都表現出極高的整合度,是相當異類的續集電影。據說,第三集正籌備拍攝當中,可以想見第三集的導演會因此而承受相當的壓力。(編注:在本文完成當時的1990年,“異形第三集”尚在籌拍階段;如今的“異形”係列已經拍完四集,正準備朝第五集的目標進展)

    注21“魔鬼終結者”、“異形第二集”頗受好評的製片人。在此之前,曾擔任電影“紐約大逃亡”(約翰·卡本特導演)的SFX美術設定,以極有限的成本完成極佳的效果,屬於天才型完美主義者,不論腳本、製作、設計、都一手包辦,常令工作人員感到高深莫測。“魔鬼終結者”中的終結者機械人及“異形第二集”中的異形女王,都是他的設計作品。最新作為“鐵達尼號”,采用了先進的電腦繪圖科技,並創造了史上最賣座的票房,使他成為今後最受矚目的一線頂級導演。在本書的鋼彈世界中,極為強調的精靈光束炮,即是模仿自“異形第二集”中,由陸戰隊員瓦絲凱絲操作使用的MG42型改造機槍,這也是柯麥隆指示下,刻意營造的像真SF環境。

    注22高橋昌也原著,近藤和久繪圖的鋼彈衍生故事漫畫集,原本由講談社"ComicBonBon”連載,現在已由MEDIAWORKS發行單行本,故事主體以吉翁公國軍的新兵菲德烈·布朗的視點來描述“一年戰爭”的經曆,也有不同視點所構成的故事情節.因為強調MS=武器,因此特別受到模型玩家的熱愛。但缺點在於過度強調“某某中尉專用突擊試作型先行量產三號機改”等等MSV流的英雄主義設定,產生不少並發症。

    注23“ComicBonBon”雜誌連載的鋼彈模型漫書,原著中提到的模型集團創作“Craft圖”,高橋昌也是成員之一,繪製者為大和虹一。以當時流行的鋼彈模型製作技術及改造方法為主軸,極受低年齡層鋼彈模型迷的喜愛。隨著當年的少年讀者進入高中、大學就讀,本書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注24村雨賢治。視覺媒體評論家、小說家,涉獵範圍從漫畫到特攝電影無所不包。也是現今唯一“認真”評論寫實機械人卡通及漫畫的評論家,本書亦央請村雨先生負責解說。於1989年9月赴美,評論亦是在芝加哥寫成——全文完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