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度量衡

字數:3455   加入書籤

A+A-


    見到進門的甄鑫,李二牛噌地便站起身,憨笑道“見過甄公子,祝公子新婚快樂,精進勇猛!”
    精盡?
    甄鑫剛剛準備出來的笑臉不由一僵,看著李二牛恨不得給他來上一腳。不過腰似乎有點酸,腿用不上勁。隻能先把這事記著,回頭再找個理由打他一頓!
    瞥見甄鑫的臉色,李二牛目光略有茫然。雖然不知道自己說錯了哪個字,但是這不妨礙他在第一時間做出彌補舉措。
    “公子,這邊請!”身材粗獷的李二牛動如脫兔,靈活地地拉出主座的椅子,卷起袖子細細擦拭之後,扶著椅背靜待甄鑫入座。
    而後,又顛顛地找來杯子茶葉,又從角落中的泥爐上提起正燒著的水,倒入茶杯之中。客廳之內,便生出一股悠然的茶香。
    甄鑫頷首道“不錯,給他們也都來上一杯吧。”
    一臉憨笑的李二牛,看著小小的泥爐,心裏掠過一絲苦楚。是因為自己的身體結構與甄鑫不同,所以對某個字的理解出現差池嗎?
    竟然遭致如此狠辣的報複!
    李二牛也沒敢為自己辯解,叉腿蹲下虎軀,往泥爐裏添些火炭,續上水,揚起扇子催動爐中的火力。
    因為趙複的囑托,李二牛不得不請示坐鎮於大都的謝翱,然後就被他一起帶來西北。
    作為一個外人,起碼李二牛不覺得自己是日月島的核心人物,雖然被視為李顯的代表,但是參加這樣的一場會議,終究讓他覺得坐立難安。蹲在這別人不好關注的角落燒水,其實也不錯……
    甄鑫沒再理睬自得其樂的李二牛,清咳一聲說道“咱們也不多廢話,邀請諸位來此,雖然路途遙遠,卻是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咱們的地盤越來越大,天南地北,管理上會越來越困難。但即便如此,咱們還是得每過一段時間碰一次頭。無論是互通有無也好,交流情報也罷,或是集中起來群策群力以解決一些困難與問題。
    “以後,就每年的這時候,作為全域代表的會議時間吧,並形成定例。”
    眾人皆點頭稱是,臨時兼書記員的陳文開,筆走如飛。
    “那就,先從日月島開始吧……”
    作為日月島軍最核心的基地,甄鑫雖然已經離開一年多時間,但是從來就沒有放鬆過對日月島的關注。
    有老丁始終鎮守於日月島,有許多故宋老兵為骨幹,有最早投附的疍民為中層,有本就對朝廷沒有太多歸屬感的黎民加入,使得日月島如今已經成為南海之上一個巨無霸一般的存在。
    整個瓊州島,都已經成為日月島的後花園。而通往南洋的商路,則為日月島源源不斷地增添巨額的財富。
    尤其是來自安南等地的糧食儲備,成為日月島控製江南糧食貿易最為堅實的後盾。
    可謂順我者有糧,逆我者得餓死。
    內有景子願的精心打理,外有塗珍娘的貿易統籌,短短的半年多時間,日月島的船隊規模,已經超過了最巔峰時的蒲家。
    若非抽不出人手,以這樣的船隊,攻下朝廷覬覦已久的安南與爪哇,也不過是唾手可得。
    限製日月島發展的,依然是時間與人力。
    教育規模雖然一直在擴充,但與甄鑫當時的規劃還有不少的差距。因為哪怕工資再高、待遇再好,也不是所有的學子願意跑到這座小島上去教書育人。
    是以,下一步就必須在瓊州、廣州擇地開設小學與中學,並形成規範性的人才考核與錄用模式。如此,才能讓日月島的教育模式,成為未來的主流。
    在這個朝廷不肯開放科舉、各地學院幾乎荒廢的時候,無疑是日月島教育體係可以迅速發展的最好時間。
    隻是發展教育,除了短期之內見不到回報的巨額資金投入之外,便是教師與監管的到位。是以,教師學院的設立,必須立即落實。
    除了教育,便是科技。
    在黃道姑與黃紜的努力之下……
    聽到“黃紜”這個名字,甄鑫不由走神。這個姑娘從日月島追到廣州,又從廣州到杭州,竟然都完美地與自己錯過。大概是緣分未到……不知道她若是聽說自己一口氣娶了兩個妻子入門,會不會怒而辭職?
    棉紡織業已經成為日月島的支柱產業之一,所生產的棉織品向南通過南洋商路遠銷到中亞各國,向北也已成為東北各地最受歡迎的產品。
    而真正的矮種棉種苗,已經通過西北的商人找到。隻是江南不適合種植,隻能等勢力覆蓋長江以北乃至西域之後,再考慮大麵積推廣的事宜。
    在老丁的精心打造之下,維京島已經成為日月島軍防範最為嚴密的軍工基地。如今的重心,基本都放在對火炮的改造與升級之上。
    如今的火炮,基本都屬於艦載前膛炮。最大射程雖然可達四五裏,但是火藥的裝填相當麻煩,而且由於氣密性較差的原因,使得射擊的準確度始終無法得到質的提升。甚至依然有炸膛的風險。
    按甄鑫給的思路,就是改前膛炮為後膛炮。這便涉及到在後膛火藥裝填之後的閉鎖結構,方案雖然已經有了,卻始終無法解決精密度的問題。
    這便回到了所有製造業的一個最根本的難題,度量衡的精確性。
    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度量衡,但是每個朝代無論是重量、長度還是容積,都有所不同。
    同樣是斤,西漢時一斤相當於後世的258克,魏晉時差不多是222克,到了明清卻變成596克。
    主要原因,是每個朝代所使用的權衡材質各有不同。有時用石,有時用銅,還有用陶乃至用金用銀。難以統一的砝碼加上使用中的磨損,使得即便同一個朝代,其確定的度量衡也會有所差異。
    長度的測量也是如此,有銅尺、有骨尺、有玉尺也有木尺,即便是同一種材質的尺子,測量的結果也未必相同。
    而對於一般的匠人來說,往往會以自己張開的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為一尺。
    略微的偏差,在其他器物的製作上可能影響不大,但是對於火炮來講,便是個災難。
    喜歡滅元1399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滅元1399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