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清君側
字數:3291 加入書籤
管理條例先從刑罰上開始調整,總體原則是輕肉刑重勞役。
廢斬首、淩遲、車裂、棄市等死刑方式,隻留絞刑,保證死者能有全屍。同時包括行省在內,各級地方行政機構可以判死刑,卻必須由總理府統一進行複核。
全部取消杖刑,改為勞役。分不同的罪行製定相對應的勞役強度與年限,上不封頂。
一個殺人犯,可能不會被判死刑,但是會加諸於數百年的勞役。他或是一直服役至死,或是有重大立功表現以求減刑。
或者,也可以申請加入軍伍之中,成為死士以獲取軍功。
不僅僅是廣闊的東北與新征服的高麗之地,需要這樣的服役囚徒,還有處於荒涼的台灣島、等待開發的南洋諸島,以及各處礦山、馬場、道路的施工建設,都需要大量的勞役人員。
其次,管理條例之中,還包含對官吏的規範細則,對未獲入籍許可的中原、西域、吐蕃、雲南諸地往來百姓以及海外暫住人員的管理辦法。
林林總總,這部條例單就等待製定的條文目錄,便有百餘項。
為此,總理府又在杭州開設“法學院”,在培養法學專業人才的同時,負責推進管理條例的再細化。
第二個成立的部門是“財政部”,主要負責各地商業商路的開拓、商隊的管理以及管轄區域之內稅賦的征收與繳納、貨幣的印製與發行。首任部長由不到三十歲的塗珍娘擔任。
一個如此關鍵的部門,卻交給一個出身卑微的女子。塗珍娘可謂一鳴驚人,令天下震動。
第三個部門為“外事府”,主要負責江南之外,包括東北、高麗、台灣、雲南以及未來可能並入總理府管轄區域的管治。這部門由熊大熊士奇兼管,同時將各支步騎軍與海上作戰部隊全都納入外事府的管轄。
對於南洋的拓展,始終在緩慢地進行中。數年時間,已經在真臘、暹羅、三佛齊、單馬令、爪哇等沿海區域,或低價購入、或與當地華人合作、或租或借等各種方式,建設了數座港口城市。並將其命名為:貢布、芭堤雅、新加坡、洛坤、雅加達。
城市中駐紮著日月島的護衛隊,以維護當地的商業秩序。
對日本的作戰,依然隻是停留於計劃之中。不過在嚐試性攻打了沿海的幾座城池之後,開始租用一些區域作為商貿港。包括長崎、宮崎、靜岡、鳥取在內,各租用千畝地,時限九十九年。
而整個琉球群島的琉球國,已經被全部納入外事府的管轄區域之內。
對付高麗的手段,同樣也可以拿來對付日本。不過,想將其徹底征服沒那麽容易,估計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十年、五十年,甚至於百年。
這個民族,雖然對強者總是表麵卑微,全身上下卻長滿了反骨與很難磨滅的傲氣。他們可以低聲下氣以求先進的文明與技術,可若是一旦被他們超過,便隻能得到恩將仇報、以怨報德的對待。
甄鑫並不心急。
總得給子孫後代留點事做,隻要掐滅他們的學習渠道,切斷其對外交流的觸角,將這個蠢蠢欲動的民族困於大洋之上,以他們的匱乏的資源與落後江南最少兩個時代的技術,就不愁他們會掀風作浪。
最多,也不過成為一群稍微棘手點的海寇。
甄鑫的目光,更多時候依然放在中原之地。
雖然他對中原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興趣,可是對於如今唯一能給江南帶來危機的,依然統治著這個王朝的蒙古人、甚囂塵上的畏兀兒人以及還有絕大多數無法離開故土的漢人,甄鑫不得不提防中原隨時可能發生的異動。
時間轉眼便來到了六月末,在江南的夏糧全部被送往北地各行省之後,中原大戰突然又起。
這一次,卻是鐵穆耳與甘麻剌聯合,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兵攻打阿難答與桑哥所轄的甘肅、山西、河北諸地。
這不僅是鐵穆耳與甘麻剌的第一次合作,其身後明顯可以看到禦史大夫玉昔帖木兒與中書丞相安童的身影。他們的目的,是以此戰將阿難答與桑哥先行清理出局。
日月島部雖然沒有參與他們之間的戰爭,但是西北明軍與噶瑪噶舉喇嘛在幾年的通力合作之下,幾乎掃清了遍布青甘一帶的薩迦寺廟。阿難答麾下兵馬曾試圖支持薩迦教派,不僅擋不住西北明軍的攻勢,反而將自己多年的積蓄幾乎消耗殆盡。
好在西北明軍遵守諾言,隻是在反擊中予以退敵,卻並沒有趁勝占據屬於阿難答的地盤。
大概是看到了阿難答部的虛弱,甘麻剌盡起陝西駐軍,一戰而將阿難答在青甘的勢力連根拔出。
自西向東,從甘肅、陝西、山西,直至河北山東,大戰從夏天一直打到了冬日,北地盡染烽火。
百姓流離失所,荒野上四處可見曝屍的殘肢斷軀。
鐵穆耳聚集了八萬兵馬,自北而南,已經逼近距大都不過兩百裏的懷來。
甘麻剌的十萬河南兵,越過黃河,從南向北,已臨真定,距大都隻剩下五百裏的坦途。
大都已岌岌可危,隨時都可能被鐵穆耳與甘麻剌的聯軍攻破。
便有北地漢臣振臂呼籲,希望江南不要再將賦稅轉交給兩位被視為叛賊的皇孫。正是因為有江南無條件的支持,這兩人才會肆無忌憚地掀起戰火,導致北地的大亂,民不聊生。
同時,南必又以皇帝的名義頒布聖旨,許甄鑫以南王之位,令其出兵勤王。
但是甄鑫卻不為所動。
東北乣軍向東,西北明軍向西,各自退後兩百餘裏,徹底脫離正在成為絞肉機的戰場。
此時,漢中的城池重建終於完成,二十尊最新的鐵炮布於城上。定軍山營寨也早已修葺一新,與漢中城遙相呼應。
襄陽與樊城的城防同樣也得到了加固,並堅決地執行不給北兵留下一艘船隻的軍令。若因此而影響漢江沿岸漁民的生計,也會將這些漁民遷往江南予以安置。
同時,加強渤海沿岸的戰船巡邏,時時關注戰爭的最新動向,以做出最迅速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