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揮舞輿論大錘,這是我的拿手好戲

字數:4374   加入書籤

A+A-


    晨光熹微,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衝破黑暗之時。
    大街上,已經有人開始工作。
    送報工騎著自行車,從印刷廠,向各處街道散去。
    從高處上看,城市的街道像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絡,街道上的行人和車輛如同流動的血液,給這座沉睡的城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送報工們的身影在晨光中穿梭,他們手中的報紙不僅是信息的傳遞,也是城市生活開始的標誌。
    隨著陽光的逐漸明亮,城市的輪廓也變得清晰起來。高樓大廈的玻璃幕牆反射著金色的光芒,公園裏的樹木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
    眾生渺渺。
    今天似乎與昨天沒有什麽不同。
    昨天在宴會上,邵維鼎談論的內容,不可避免的泄露了出去。
    金雍、方莉這些人,在宴會舉行到一半,港督麥理浩和邵維鼎舉行密談的時候,便匆匆趕回了報社。
    安全盾、港島第一家安保機構,麵向機構麵向大眾展開業務。
    鼎峰投資的成立,螞蟻市場的概念,號召港島的野心家們紛紛露頭,加入到鼎峰的陣營當中,孕育出第二個屈臣氏冰箱,衝向海外市場。
    這些新聞,無一不讓每一個看到這些字眼的普通人瞳孔驟縮。
    “老板,給我來一份《明報》”
    路邊不時有人掏出錢,直接拿起了報紙細細閱讀了起來。
    “機會,大好的機會啊!”
    餘興看著報紙上關於鼎峰資本成立的消息,忍不住擊節讚歎。
    “小兄弟,什麽好機會啊,給我們說說?”
    報攤旁看到,連忙問道。
    餘興也不遮遮掩掩直接道:“在港島能夠白手起家的時代,早就結束了。能夠創業的人,大部分背後都有老一輩的支撐,才能逐漸發展起來。”
    “而且個人創業,白手起家,難度高,風險大,缺少資金向銀行貸款,一個不慎,就是全部滿盤皆輸,幾十年的財富全部扔進去了。”
    餘興興奮的咽了一口唾沫,指著報紙道:“可你們看現在,邵先生成立的這個鼎峰資本,隻要是有潛力的項目,就不會吝嗇於資金,這部分資金不用我們承擔風險,而且加入到鼎峰這個大陣營當中,還能使用鼎峰的資源,無論是遍布歐亞的屈臣氏門店,還是各種渠道,供應鏈,應有盡有。”
    “可以說,資本和資源的傾注下,再加上人才的齊心協力,項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屈臣氏冰箱都打入了日本市場了,這些消息大家肯定也聽說過。”
    “邵先生這是想要打造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於更多的屈臣氏冰箱項目啊!”
    餘興說這句話的時候,全身都在顫抖。
    他是興信行的一名普通職員,對於電器行業十分的敏感。
    因為興信行的起家,就是在五十年代的時候靠代理鬆下電器逐步發展起來的。
    60年代初,港島人還在用煤油爐炭爐煮食,煮飯用瓦煲。
    形狀像小痰盂的電飯煲,港島別說用過,聽都沒聽過。
    當時甚至有謠傳金屬飯鍋煮飯會散發有害物質,令人卻步。
    創始人蒙民偉為了應對這一點,讓民眾接受這個新鮮產物,為鬆下打開電飯煲的海外市場,親自提著電飯煲去廉租屋,挨家逐戶的敲門,現場煮飯給他們看。
    因為不用火,用電比燒火更省錢的緣故,再加上蒙民偉每次推銷都帶上一根臘腸的緣故。
    煮完飯就香氣四溢,十分神奇,於是鬆下電飯煲很快就在港島打開了市場。
    日本出口電飯煲中有半數是經蒙民偉之手賣出的,就連鬆下在日本和其他各國推銷電飯煲,基本也沿用了蒙民偉即場示範的策略。
    甚至於電飯煲蓋的透明玻璃設計和煮粥用電飯煲,也是來自蒙的構思。
    可以說蒙民偉就是港島的電器大王。
    餘興在蒙民偉手下幹了近十年的時間,從銷售,到生產各個環節他早就爛熟於心。
    心裏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他覺得代理鬆下固然是能賺到錢,但是大部分利潤都被日本拿走了。
    鬆下才是最大的獲益者。
    既然如此,為什麽港島就不能有自己的電飯煲品牌和廠家,為什麽就一定要通過鬆下,通過日本人的工廠。
    隻是他這個想法提出來,蒙民偉親口否決,說太天真了。
    資金、技術、渠道,都不是能簡簡單單解決的。
    原本餘興覺得,可能也就這樣了吧,替日本人賣電器開拓市場,至少不會餓死。
    隻是隨著斯沃琪,隨著屈臣氏的一步步崛起,隨著邵維鼎提出港島製造,他的那顆要做自己的電飯煲品牌的內心,再次死灰複燃了起來。
    直到現在.......
    鼎峰資本的成立,鼎峰資源的灌入。
    他覺得自己,人生之中最大的機會來了。
    “邵先生這麽久沒回來,一回來就扔下了這麽重磅的消息,咱們港島人是真有福了。”
    餘興呢喃著這句話,轉頭拿著報紙就離開了。
    全港島,不止一個餘興察覺到了這些。
    港島不缺少資本,但這些資本往往都往金融和地產上流動。
    什麽投資創業,隻能去找銀行借貸。
    像美國那樣成熟的資本體係,在港島這座城市裏根本沒有建立起來。
    如今鼎峰資本的成立,毫無疑問激活了這股力量,讓港島的資本頓時有了不同的活力。
    報攤上,有人看著他的離開,激動道:“咱們港島又要熱鬧了,這又是什麽資本的成立,又是要建新的機場,不知道又會貼出多少招工的告示。”
    有人附和:“是啊,到時候工資肯定會上漲的,以前我還擔心失業,現在,哈哈,我隨便就能找到新的工作。”
    另一名路人掏出錢,買了一份報紙,笑道:“誰說不是呢,我就感覺自從到了1980年,咱們的日子是真的在一天天過的更好。”
    “說得對,我現在就指望我兒子能考上大學,出來之後,這要是能進鼎峰,不管是哪家集團,後半輩子都無憂了,我都能跟著他享福,興許都不用在這裏風吹日曬,賣報紙。”
    報攤老板笑嗬嗬的將新的報紙,放上來,臉上滿是自豪。
    他新放上來的報紙,是《朝陽日報》
    赤紅的標題,惹人注視。
    【論新機場的建設,對於港島未來發展的十點益處】
    本是兩人之間的對話,雖然現場是有幾人聽到隻言片語,雖然覺得震驚,但影響範圍畢竟有限。
    此刻卻光明正大的將這個消息,告知了所有港島人。
    前世,港英政府能用媒體,以“為港島好”為理由,逼迫著內地同意他們的“玫瑰園計劃”。
    那此刻,邵維鼎不過是用同樣的方式。
    用輿論,倒逼港英政府做出決斷。
    如何揮舞“輿論”這把大錘,正好也是邵維鼎的拿手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