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攻訐

字數:4040   加入書籤

A+A-




    早朝,差一刻辰時,百官聚於泰康殿外。
    不少人的目光都看向了京兆府府尹張瑞山。
    張瑞山本不應該來的,原因有二。
    一,平常他也不上朝,別說上朝,上差都磨磨唧唧快到中午才到京兆府,屬實是混子中的老混子,當官就圖一樂嗬。
    二,老張之前將官印都交給齊燁了,先結拜再祭拜,主打的就是一個效率,直接告假了,完事與他無關。
    實際上呢,齊燁是誤會了,老張說的“告假”,隻是不去京兆府上差,而非不上朝。
    按常理來講,齊燁昨日鬧事了,闖禍了,抓了那麽多公子哥,又弄了什麽馬牌,搞的京中天怒人怨,這時候老張應該真正告假才是。
    可老張沒有這麽做,他說的告假是離開京兆府,讓齊燁放手大膽的去幹,而不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徹底抽身世外。
    這也是老張的仗義之處,你齊燁闖禍,我不管,但是你闖了禍,我盡量給你兜著。
    老張知道今天肯定有人會攻訐齊燁,所以,他出山了,來到久違的泰康殿外,作為朝堂上唯一一個可以幫齊燁說話的人,要在大殿之中給齊燁遮風擋雨。
    張瑞山是老混子不假,可誰要是真的小瞧他了,那才是真正的傻子,堂堂的京兆府府尹,衙署內的風吹草動,任何一絲風吹草動,豈會瞞得住這位府尹大人。
    齊燁做的事,說的話,甚至是想的事,隻要是在京兆府內,哪怕張瑞山不用特意交代,也會有人一五一十的告訴他。
    昨日發生的事,老張都知道。
    文德從殿外走下了台階,衝著戶部左侍郎喻文州施了一禮,後者連忙快步走了過去。
    二人交頭接耳的說著什麽,喻文州隻是苦笑,最終頗為無奈的點了點頭,回到了戶部官員一群人中。
    戶部尚書贇乘泰輕聲問道“宮中有事吩咐?”
    喻文州滿麵苦澀“是。”
    “與幽王府齊世子相幹。”
    “是。”
    喻文州接連說了兩個“是”字,卻沒解釋什麽,
    贇乘泰抬起微垂的目光,不用做任何吩咐,除了喻文州外,周圍其他官員全部散開,上旁邊聚著去了,連右侍郎也是如此。
    沒了其他官員,喻文州搖頭笑道“這齊世子是一天不得閑,昨日馬牌之事驚動了宮中,宮中欲下官敲打一番。”
    “敲打齊燁,還是?”
    “京兆府,齊燁是京兆府的主事,打的是京兆府的名義惹禍。”
    “原來如此。”
    “還有一事。”喻文州壓低了聲音“看來這齊燁當真被開革出了親軍司衛,非但如此,和東宮似是也毫無關聯,陛下要下官在朝堂之上提及此事,齊燁所作所為,與東宮無關。”
    “未必。”
    “老大人的意思,此事與東宮有關?”
    “非也。”贇乘泰笑了“此事與東宮無關,若是有關,陛下何故於此,隻是這齊燁上躥下跳,有關,也變的無關了。”
    喻文州點了點頭,他也想到了,齊燁之前是否和東宮有交情,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沒交情了,現在沒了,代表以前也沒有,惹的禍,自己承擔。
    殿外傳來了鳴鞭之聲,贇乘泰吹了吹笏板上並不存在的灰塵“莫要做的太過分,齊燁這小子…終究是為我戶部鏟除了害群之馬,無論性子如何乖張,這德行…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最緊要的,不要忘記他爹是誰,莫要給戶部,也莫要給你喻家招災引禍。”
    “下官知曉輕重,老大人勿憂,不過是朝堂紛爭罷了,牽扯不到幽王府。”
    說完後,喻文州感慨萬千“齊將軍太久沒有回過京城了,太久太久了,以至於好多人…”
    “哪來的好多人。”贇乘泰啞然失笑“知曉當年內情的,滿京中,屈指可數。”
    “老大人說的是。”
    台階上傳來了“上朝”之聲,文武百官開始入殿,要麽說還是京兆府有牌麵,最後入殿的,啥也不是。
    啥也不是也就算了,張瑞山一個屬官都沒帶,穿著正三品的緋紅色官袍,明明是那麽顯眼,又是那麽的沒什麽存在感。
    文武百官入殿後,分站兩排,天子已是端坐在龍椅之上,沒有戴玉冠,鷹一般的雙目掃視著群臣。
    不少人感受到了天子淩厲的目光,微微詫異。
    要知道前一段時間,也就是年關的時候,宮中傳出了天子龍體抱恙的傳聞,因此才有了康老六想要傳位給太子康老二的風言風語。
    原本隻是“風言風語”,可宮中並沒有辟謠,加之天子開年後的確是一副精神不佳的模樣,外朝也就信以為真了。
    結果最近不知道怎麽的,老六精氣神越來越足,宮中也沒什麽天子身子欠安的傳聞,許多不知內情的臣子也就以為老六身體好了,太子還得再等等。
    就比如今天,老六雙目炯炯有神,特意沒有佩戴玉冠,仿佛在宣示著某些事情一般。
    隨著文德一聲開朝,三省開始奏事。
    多是災民之事,雨季來臨,各道都有受災的地方,不過在朝廷英明領導下,災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三省之後是六部,六部也說的災民之事,各道都有受災的地方,不過在天子的英明領導下,災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省和六部說的都是一個事,不過前者說的是“朝廷”英明領導,後者說的“天子”英明領導,最後雙方達成一致,如果災民沒有得到妥善安置,那麽並非是天子或者是朝廷不夠英明,而是地方官員的鍋,和京中沒關係。
    總之,天子是英明的,朝廷是英明的,百官是英明的,隻有地方官員不英明,如果連地方官員也英明的話,那麽就是災民們不懂事。
    至於受災的百姓為什麽會“不懂事”,那大家就不知道了,反正還是那句話,天子英明,朝廷英明。
    這就是朝堂,這就是百官,至少是大部分官員的真實寫照。
    功勞,未必時時刻刻都有。
    但是背鍋,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出現。
    這也就導致了朝堂上的此種現象,任何事情,政事、軍事、民事,所有事情,一旦出現,先推卸責任,先將自己摘出去,確定有了退路,確定會全身而退後,才思考是否能撈到政績。
    能夠來到這座大殿上朝都是中高級官員,混到了這種地位想要再向上走一走,不是靠一份功勞兩份功勞就可以的,可要是出過一次失誤,或是背一次鍋,半輩子的“奮鬥”全部付之東流。
    三省六部奏完了事,沒等喻文州出來完成“任務”,九寺出來人了,九寺之中的太仆寺,而且還是太仆寺寺卿。
    “臣,有事要奏,事關馬政一事。”
    喜歡紈絝世子不好當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紈絝世子不好當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