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自行購得

字數:2493   加入書籤

A+A-


    何樂為致信何世民,言明若內陸的領主不願購置,他願自掏腰包買下那些土地。當然,出價不會過高,每年支付朝廷一百五十萬貫,同時保留五十萬高句麗平民。若江北的居民對此不滿,便以江南的百姓補足人數。

    信件完成後,蘇定芳一度懷疑自己眼花。何樂為為何需要這些土地?原以為他會誘使地主投資,何以自己竟願投入巨資?那可是相當於大唐朝廷年收入十分之一的巨款,如此投入豈非癡人說夢?

    然而何樂為無暇解釋,直接下令將信送往京都。隻要何世民點頭,東北平原廣袤的田野便會歸入麾下。盡管目前尚稱荒地,但若有五十萬高句麗民眾耕耘,此處必將成為富饒之地,死亡人數多些罷了,反正逝者皆為高句麗人,有何懼哉?

    長安城勤政殿內。

    “你說這小子究竟在盤算些什麽?那片土地雖有些許良田,卻未必值此高價。一年一百五十萬貫,若真租給他,朝廷的年收入豈不是多了整整一成?這可不是小數目啊。”

    何世民將信置於房玄齡桌前,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期望房玄齡能解析其中奧秘。長孫無忌也湊上前,但臉上與何世民同樣困惑。盡管他與何樂為交往密切,共同經營諸多生意,然而麵對如此巨款購入荒土,長孫無忌實在摸不透何樂為的意圖。

    房玄齡接過信,反複研讀。太孫殿下的點石成金之能,整個長安無人不曉。

    他絕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就如昔日的吐穀渾草原,當時眾人認為可能虧損,如今卻大賺特賺。當然,唯有武星期王賠了進去...

    "博雅,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攝政王殿下手中掌握的財富過於龐大,恐怕會引起陛下的疑慮,所以他采取這種方式,巧妙地為帝國增加財源,同時又不願過度損失,因此索要了那些荒土?"

    房玄齡沉思良久,仍然無法揣測何樂為的意圖,如果說有什麽合理解釋,或許也就隻有這一種了。

    房玄齡的推測顯得有些站不住腳,何樂為富甲一方已非一朝一夕,除了最初父子二人向李世民繳納的二百萬貫,之後便一直是隻增不減,特別是每當李世民有大事需資金時,戶部即便想要一枚銅幣,也必須依照契約辦理。

    但如果並非如此,何樂為為何要那片廣袤的荒原?李世民也曾親自踏足,那裏草叢高聳足以遮蔽行人,密布的森林如迷宮般,若無當地人引導,恐怕無人能從中走出來。

    "輔機,你有何見解?"

    李世民斜睨著自己的姐夫,昔日長孫無忌的地位無疑在房玄齡之上,因其深得信任。然而經曆了近期一係列事件,長孫無忌雖退居其後,仍是李世民不可或缺的智囊。

    "此事難以斷定,但我有一策可讓陛下穩操勝券。"

    長孫無忌明白,此刻又到了他展現智慧的時刻,必須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否則全家都將陷入困境。長孫娉婷回京後,城中流言蜚語頗多,然而每當有人散播謠言,總會有人出手整治,於是眾人紛紛閉口。長孫無忌未派手下幹預,他也深知李世民不會過問小事,這背後必定是何樂為的手段。

    "請講,有何妙計?"

    李世民一聽,頓時興趣盎然。他曾在何樂為手中吃過不少虧,若能確保立於不敗之地,的確功不可沒。

    "陛下勿要他的租金,將之轉為股份投入其中,無論他在遼東有何作為,要求分取三分之一的收益。"

    長孫無忌的話音剛落,李世民臉上的笑意減淡半分。他渴望得到那一百五十萬貫錢,畢竟征討高句麗耗資巨大,如今不收取這筆錢,而何樂為的項目又前景不明,這讓他難以接受。

    "這確是一個良策,但如此一來,朝廷的國庫依然難填滿。雖然今年有吐穀渾的進貢,但還需支撐高句麗戰場的開銷,年底唐儉恐怕又會抱怨連連。"

    回憶起那個令人生厭的協商,何世民的眉心皺成了川字,那家夥每日都在耳邊敲響貧窮的鍾聲,何世民恨不得一瞬將他囚禁於幽冥之獄,但他不能,畢竟這家夥維係著大唐帝國的脈動。這些年盡管困難重重,但他確是一位理財奇才,換作他人,恐怕帝國財政早已崩潰。

    “微臣亦認同長孫大人所言,每年十五萬金鎊雖重,卻不足以解我們的燃眉之急。但若此地蘊藏著豐厚的財富,我們便能分得三成之利。”

    房玄齡深以為然,若換成自己,定會舍棄金錢,轉而投入何樂為的任何奇幻計劃。

    見何世民陷入沉思,二人便沉默不語。是夜,長安的三隻魔法信鴿振翅遠行,信中載著回應何樂為的書信:何世民僅需十萬金鎊,餘下的五萬將化為股權,何樂為每年應向他支付分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