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危言聳聽
字數:2542 加入書籤
這句話是贏朝洪所說的,很多人都覺得贏朝洪有點危言聳聽了,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危言聳聽,贏朝洪所說的全部都是實話,在目前這個情況下,東狄國的人的確是膽子大的很,如果要是你不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的話,這些人肯定會用武力去搶的。
這絕不是預言家說的,現在隻要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基本上都能夠搞明白這一切,看看現在東狄國的人做的事情,你就知道他們在幹什麽了,如果要是連這一點都不明白的話,那隻能說你這個人也沒有多大的作用,當你能夠產生作用的時候,沒準兒已經不大重要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也就沒有必要和你扯淡。
對於東狄國的人來說,他們也知道這一次有多麽的重要,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各國會晤是他們所攔不住的,如果要是他們能夠攔得住的話,老早就把各國給摁倒在地了,你們憑什麽要背著我們進行會晤呢?難道我們就不能夠參加嗎?
現在他們算是看明白了,西方各國寧願跟贏朝洪合作,寧願把自己身上的肉給割下來,也不願意和他們合作,至於西方各國到底是怎麽想的,恐怕隻有各國的高層知道了。
大家的想法非常簡單,在長遠的發展當中,東狄國是一個沒有底線的國家,你如果要是跟他們合作的話,那恐怕你自己都不知道結果是什麽,反觀贏朝洪這邊就不一樣了,至少這家夥辦事兒是講規矩的。
各國很快跟贏朝洪達成了會晤,關於他們在東方大陸周圍的殖民地,如果要是贏朝洪能夠協同防禦的話,他們願意拿出一些主要地點跟贏朝洪共享,也就是和高盧帝國所簽訂的共同防禦策略。
高盧帝國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就高興了,你們之前的時候不還嘲笑老子嗎?說老子跟贏朝洪簽訂的這個協議有點喪權辱國,你們現在也簽訂了同樣的協議,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喪權辱國呢?
高盧帝國開戰之後,國際地位可以說是下降的厲害,猶如原來的羅刹帝國節,原本各國都是世界列強之一,但是隻要是爆發戰爭,而且你在戰爭當中表現的不怎麽好,那麽立刻就有人站出來嘲笑你,殊不知當他們進入戰爭的時候,他們也不可能保持原來的地位。
其實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戰爭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耗時間,不管你在這個事情當中是勝利的還是失敗的,隻要是你進入戰爭,那麽你勢必會消耗掉大量的資源,在這個過程當中,你的地位肯定是會下降的,哪怕是你守的再怎麽好,到最後也不可能度過這個難關。
這一點很多人都是清楚的,但是有很多人都是不同意的,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他們寧願相信自己活在夢中,也不願意相信這一切變成了現實,在這些人的腦海當中,有很多事情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如果要是能夠給他們解決一些問題的話,或許最終的結果也不是這樣,可惜的是有很多事兒根本就解決不了,你隻能是眼睜睜的看著。
各國協議簽訂之後,贏朝洪立刻就給東狄國發出了電報,希望他們能夠明白現在的事實,如果要是繼續這麽下去的話,將來的結局肯定是不好的,如果要是他們不願意的話,未來可能會給他們有重大的擊破,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人也都明白到底是怎麽回事兒,這其實就是戰爭的最後通牒了。
西方各國的心理雖然不滿意,但好歹贏朝洪做到了他們想要的,就拿現在這個情況來說,大乾帝國好歹是東方大國,而且存在了那麽長時間了,如果要是能夠和我們成為盟友的話,那至少比投降給東狄國要好的多。
東狄國是個什麽東西呢?原來隻不過是一個反幫小國而已,隻不過是拉住了工業革命的尾巴,現在就要來占領我們的殖民地了嗎?如果要是曆史上曾經戰敗於他們,那我們也實在是太丟人了,尤其是對於摩根帝國來說。
雖然摩根帝國一心的想要遏製贏朝洪的發展,甚至不想讓贏朝洪跟西方各國締結協議,但是現在有些事情也攔不住了,如果要是能夠攔得住的話,恐怕有些事兒也不是這麽幹的,就拿目前的一些事來說,根本已經控製不住了,如果要是你還有能力控製的話,那恐怕也不是這樣的結果。
現在贏朝洪名義上已經能夠插手東南亞的所有事情了,但是東狄國也不是那麽好相與的,距離從中南半島撤出來,已經過去了兩個月了,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裏,他們已經占領了東南亞群島的多個地方,唯獨贏朝洪占領了地區,他們不敢過去找事。
東狄國也不是腦子壞掉了,他們的腦子裏是這麽想的,隻要我不去進攻你所在的地方,那麽你就不能夠出來找我的事兒,如果要是你硬要出來找我的事的話,那我們之間這個關係恐怕就不好說了,我給足了你麵子,你總不能一點麵子都不給我吧,國民軍的確是厲害,我們也沒有去招惹你們,你們總不能憑空打我吧?
可惜事情還真不是他想的那樣,接到了贏朝洪的命令之後,巴達維亞的守軍馬上就出來了,這些軍隊馬上就開始馳援新坡,新坡是溫莎帝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據點了,現在已經快堅持不住了,如果要是沒有國民軍的援助的話,估計最多也就是繼續堅持兩個星期。
兩個星期之後,溫莎帝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據點,將有可能會變成東狄國的,這也是一個極其恥辱的事情,所以查爾斯伯爵也顧不了其他的了,隻能是跟高盧帝國簽訂同樣的協議,一個維持表麵的統治,總比什麽都沒有的要強得多,如果要是你連這個臉麵也拉不下來的話,那你就沒有辦法扞衛你們帝國的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