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7章 劉備摔阿鬥
字數:4217 加入書籤
話說趙雲帶著糜夫人和阿鬥突出重圍後,又遇到曹操的一隊軍馬,這之後自然就是張飛於長板橋上,喝斷橋梁水倒流,嚇退了曹軍追兵。
這裏就不再詳述,甚至於劉備摔阿鬥那段,也不再詳細描寫。
之所以不詳細描寫,主要是因為這一段是存在爭議的。
先說個直接相關的歇後語語吧: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
這個歇後語說明了絕大多數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這也說明了劉備摔阿鬥,不僅不符合現在的常理,也不符合古代人的常理。畢竟,人家拚著命把你兒子救出,你不準備謝倒也罷了,親手要摔死他,早有此心,何必去救?
事實上,古人和現代人相比,前者隻是早死了幾年而已,其他的不也是“一個鼻子兩隻眼”,二者並無區別。
不過在這裏卻可以看出,這個是劉備高明之處。
試想一下,一個忠心耿耿的大將跟隨劉備十數年,危難相持,為了阿鬥身陷敵軍之中。七進七出,把阿鬥穩穩地摟在懷中,常人也難免感動,何況以仁義立身的劉備。所以,此時此刻,劉備必須得做點表示出來,否則日後又何以服眾?
至於如何感謝趙子龍的救子之恩,這件事,不僅關係到他自己的身份,表態時要有個度的問題,而且它還應該對日後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從這一點出發,劉備在這裏必須演,這無關乎他自己是何本性。
所以才會有了“摔阿鬥”,如今看來有些扯淡的事情發生。
考慮到此刻劉備的難處:
首先,趙子龍是他的部下,部下為上級辦事,何謝之有,而且,護送母子二人本就是趙雲的職責。況且如果此風一開,恐怕以後人人皆是他的恩人,那時候就要麵臨一個無比現實的問題——即會越來越難以去指揮他們了。自己或許還好,那麽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繼位的兒子呢?曆史上,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一點並不奇怪。
其次,如沒有任何表示,將有違中國的傳統禮節,三軍看在眼裏,今後誰還會為他賣命呢?
所以,劉備采取的是“反被動為主動”的策略。也就是說,趙子龍是阿鬥的救命恩人是明擺的事實,所以在這裏不能以高度肯定了趙雲的功績為主,而是換了個方向——“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這樣既可以向三軍表明他是個重愛將而輕骨肉的人,又可以淡化趙子龍救孤的重要價值。
不得不說,劉備在處理這件事上很精明。他扔阿鬥的舉動雖然做作,但效果卻非常的好,既有感激趙子龍的含義,給三軍有了個交代,又顯示他是個愛才的主公,讓趙子龍反而還要感謝他的知遇之恩,收買了人心,可謂一箭雙雕。
至於有人擔心,那阿鬥會不會因此真的被他摔死,想來是不會的,劉備並非文弱主公,而是在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人物,劉備自己手上的活,自然是心中有分寸。
但是從這裏也不難看出,劉備對於阿鬥未必有多深的感情,直到劉備白帝托孤的時候,還告訴諸葛亮,阿鬥能扶則扶,不能扶則取而代之。雖然劉備這話可能有試探諸葛亮的成分在裏麵,但是我們這裏不做討論,但也不難看出,全無一點上位者的舔犢之情。在這方麵還不如諸葛亮這個亞父呢。
我們再來看他在流浪不已的征戰中,反而是有過多次為保命而拋妻棄子的例子,以致妻兒多次被敵人所俘虜。若不是命大,其家人早就不知道死過多少回了。反正,家人的命都是一再再而三的撿來的。由此也可見劉備實際上是為了事業而不顧家人,隻要他自己的生命存在,左膀右臂的生命存在,才有屢敗屢戰的機會。
想當初,趙雲投奔劉備的時候,劉備手底下也不過是隻有關張二人,還都是在公孫瓚手下“混口飯吃”,劉備手下最缺的就是人才。
而趙雲始終如一的一跟劉備就是十多年,對於缺兵少將劉備來說,簡直是太難得了。
所以,在眾人懷疑趙雲投降曹操的時候,劉備的話就很能說明問題,劉備說,“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又“子龍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龍必不棄我。”這樣的大將哪裏去找哦?
就連手下猛將如雲的曹操一向都對子龍,求賢若渴,趙雲對劉備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而同時客觀事實上,被曹操追殺得遑遑如喪家之犬的時候,劉備身邊僅餘幾十人,想來他是最明白“孤家寡人”的滋味,若非這幾個“老兄弟”的拚死相護殺出重圍,自身尚且難保,哪裏還顧得了那個繈褓之中“扶不起來的阿鬥”了。
劉備起兵以來,到五十歲左右仍無所作為,事業無成,還得靠這幫忠心耿耿的兄弟們去打天下。何況退一步來想,就算兒子失去了,還可以再生一個。隻是,“千軍易得”,卻是“良將難求”。所以,在得與失的天平上,孰重孰輕是顯而易見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所以,上麵的說法雖然殘忍,但是卻也可以理解成,是為了理想,而做出了殘忍的選擇罷了。
。。。。。。。。。。。。。。。。。。。。。。。。。。。。。。。。。。。。。
這並非是要說劉備就是真仁義,不是偽君子,也並非是在洗白劉備,劉備並不黑,隻是很多時候,也不是那朵純潔的白蓮花罷了。
不要忘了,我們之前就說過很多次,人心人性是複雜的,沒有黑或白到極致的人,所有人不過都是灰色,隻是黑白的成分比例不同罷了。
這個是三位一體太極思想引申出來的基礎論點之一。
劉備能和曹操、孫權在三國後期三分天下,這件事本身就表明,他絕不是一個隻懂仁厚,不懂變通的迂腐人物,而是一個梟雄。
我們生活中總會唯心地去要求,一個標榜仁義的人,必須是徹頭徹尾的仁義,決不能有一點小心思,但是這個其實是寬於律己,嚴於待人的表現。而能達到這種標準的,就隻有聖人,但是古往今來,聖人又能有幾人呢?
別說三國那個亂世,就是現在這個和平年代,能達到你們要求的表裏如一的好人,沒有一點利己心思的善人,又能有幾個?
即便是你們口中“虛偽”的劉備,放在現在這個和平年代,那也是仁厚的道德表率。也一樣能在現在這個時代拉起一票人,幹出一番事業。
而你們所希望的,那個完全仁厚,沒有一點小心思的人,別說在三國那個亂世,即便是在自己這個現實中的現代,也是會艱難生存,更別說做出一番事業了。
所以隻強調心,卻不看行,是沒有用的,也沒有意義。因為相較於以上這些東西,最重要的是要看那個人做了什麽,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麵前。
況且,人心是這個世上最不能揣測的東西,也是最可怕的東西。
不要去簡單地要求別人的心,這個是最愚蠢的行為。
畢竟“三位一體太極思想”有這麽一段偈語。
“能惡而為惡,是為惡。
能惡而不為,是為善。
能善而為善,未必善。
能善而不為,近於惡。”
這話是用客觀行動去批判內心的說法,用在劉備的身上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假仁義能仁義一輩子,那麽他就是真仁義。”
到此,
你,
聽懂了嗎?
喜歡凡仙逆續0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