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科舉舞弊案
字數:3797 加入書籤
沒有人會想到,隻因為在青樓一句爭風吃醋的戲言,爆發了科舉舞弊案。
參加科舉的學子們,自發的集合起來,隻需要有人帶頭一聲號令,這幫憤怒的,被熱血衝昏頭腦的科舉學子,便浩浩蕩蕩的跑去衝擊衙門,衝擊官員,貼大字報,寫小文章。但凡涉及到此次考試,有名有姓的官員,統統榜上有名。
瞬間,整個京城被引燃!
建始帝快刀斬亂麻,果斷罷了左相海大人,任命謝長陵出任宰輔,充任左相,全權負責此案。責成三法司以及錦衣衛配合謝長陵,徹查舞弊案。
朝廷上下所有人都清楚,原計劃隻等楚王伏誅,謝長陵就將名正言順出任宰輔。海大人隻是一個過渡而已。
如今不過是提前一點點時間而已。
因此,對於建始帝的決定,朝廷上下並無異議。就算有人心頭不服氣,嘴上還是服氣謝長陵的領導,認可他的能力,能帶領政事堂處理好軍國大事。
舞弊案,就是謝長陵出任宰輔後,辦理的第一件軍國大事。
大家都想稱一稱他的斤兩。
謝長陵有壓力,更多的則是一腔豪情壯誌。從今以後,除了皇帝,再無阻攔。身為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文臣之巔峰!
他雷厲風行,率先擱置西北。侯府老太太過世不重要,平江侯受傷不重要,平江侯到底回不回京城,皇帝要不要奪情統統都不重要。
並且一力安撫住建始帝,分析其中利弊,先解決舞弊案,之後輪到楚王。總而言之,平江侯必須排在最後麵。
建始帝頗為不甘心。
他私下裏偷偷搞出那麽多小動作,無非就是逼迫平江侯回京。
現在又要擱置,如何甘心。
“陛下,微臣答應過你,一定會想辦法逼著平江侯回京,就一定會做到。還請陛下給微臣一點時間,先將眼下的舞弊案解決。”
建始帝抿著唇,板著臉,好半晌才說道:“行!朕給你時間,莫要讓朕失望。”
“微臣不敢讓陛下失望!”
建始帝逼著自己耐心等待,等待時機。
謝長陵親自召集三法司以及錦衣衛開會,分配任務。
會議結束,各大衙門出動,四處抓人。
抓官員,抓學子,抓商人,分別關押在京城各大牢房。
天牢也因此迎來了一次高峰。
關押在天牢的官,身份最貴重的莫過於禮部王侍郎,王懷民大人。
其次則是南清張家的張玉郎。
張玉郎的官職很小,僅僅在衙門掛了一個七品閑差,根本不理事。平日裏主要工作就是吃喝玩樂。
他之所以牽扯進來,據說考題是從他手裏泄露的。而且張家跟禮部尚書是親家。這也就解釋了為啥張玉郎能拿到考題,並且泄露出去。
當然,這一切目前還處於調查階段,還沒最終定論。
這麽大的案子,部分犯人又關押在天牢,陳觀樓少不得多巡視幾趟甲字號大牢。
他先去探望了王懷民王侍郎。
“王大人住得可還習慣?”
王懷民坐在牢房床板上,一副安之若素的態度,“多謝陳獄丞關懷,本官一切安好。不知那些學子是否關押在天牢?”
“沒想到大人身陷囹圄,還關心此次科舉學子的安危。很遺憾,他們並沒有被關押在天牢。聽說關押在大理寺那邊。”
“大理寺嗎?”王懷民微蹙眉頭,“罷了!總比關押在詔獄強。”
“大人言之有理。那些學子若是進了詔獄,就算最後能平安出獄,這輩子也絕了科舉仕途。”
進了詔獄的人,就算能活著出來,要麽毀容,要麽落下殘廢。這兩者,都不能參加科舉,自此絕了科舉仕途。
詔獄永遠都是毀人不倦!
像天牢這般守規矩,給足錢就給足犯人體麵的,全天下估摸也就天牢一家。
“大人不擔心自身的處境嗎?此次舞弊案,陛下震怒,左相大人親自督辦,說是要嚴懲。等案子查清楚之後,不出意外,至少得有幾十顆人頭落地。這裏麵說不定就有大人!光是人頭落地還不夠,還會牽連到家人,甚至九族。”
王懷民冷哼一聲,“本官行得正坐得直,不怕查。”
“你們禮部都被抄家了,光憑大人一句清白發言,可不管用。”
“你是在看本官的笑話?”王懷民厲聲質問道。
不愧是禮部侍郎,官威十足。
陳觀樓搖搖頭,“大人誤會了。我是提醒大人,要做長遠考慮。若是有什麽需要,比如跑腿傳話的事情,你可以托付給我,價錢好商量。”
王懷民微微眯起雙眼,打量對方,一邊評估一邊說道:“早就聽聞天牢的獄丞,賺錢很有一手,做事很有一套,似乎沒有你走不通的門路。以前本官隻當時以訛傳訛,不足信。如今看來,傳言並沒有誇大。你似乎很有信心替本官奔走,甚至有信心替本官開脫。”
“大人誤會了,我算什麽門麵的人物,何德何能敢替大人開脫。再說,你的案子還在調查中,責任劃分還沒結果。我能做的最多就是跑跑腿傳個話。前提是你需要。”
陳觀樓笑眯眯的,態度很好。
他想做成這樁買賣。
就算做不成,賣對方一個好也行。
堂堂禮部侍郎,有極大可能,能從此案中脫身。
大乾殺官殺得很猛!提起屠刀就砍,從不吝嗇官員的性命。
但是對於高階官僚階層,對於頂層大佬官員,通常情況下還是很包容的,不會動輒就砍頭。
吳相那起案子純粹是被牽連,被晉王牽連。
自古以來,牽連進皇位爭奪,任你高官厚祿,最終都要領取誅九族套餐。
裁定罪名跟量刑的人,同樣都是官場大佬。這些大佬就算不為別人,也會為自己著想。萬一某天自己落難,成為階下囚,今日的善舉說不定就會惠及到明日的自己。
所以,陳觀樓才有信心,王懷民應該有機會脫罪。就算不能全身而退,也不至於掉腦袋。
除非建始帝想要殺雞儆猴,不顧群臣非議,執意要砍幾個大人物的腦袋。
“本官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