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石頭城裏風雷聚(三)

字數:2838   加入書籤

A+A-




    和朱載坖的看法不同,徐陟認為發生欠糧的問題不僅在於地方豪強,更在於地方官吏侵蝕挪借。

    徐陟說道:“殿下,錢糧積逋,在往時誠多大姓幹沒,今亦未盡然。要之在有司催征有方,緩急得所,使民知該年公賦之外,佐貳、吏胥、皂快人等更不得上下其手,橫索一錢,如此而不強負輦輸者,未之有也。”

    徐陟認為,江南地方官府的公然截留,已經成為逋賦的重要原因之一。徐陟的意思也很明確,朱載坖催征的重點應該在於地方州縣,而不是豪強。

    對於徐陟的看法,朱載坖部分讚同,確實隨著東南軍興,不少官吏借機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甚至挪借、克扣上供錢物,這都是確實存在的情況,不過朱載坖可不認為現在地方的挪借已經到了這般嚴重的地步,這種事情有,但是絕對不是逋賦的大頭。

    朱載坖此行也確實要敲打一下江南的官府,朝廷曆次恩蠲大赦蠲免逋賦時,一般也會明確隻蠲小民逋欠,至於“已征在官”、“挪借它用”者還在催征之列。至於何欠在民,何欠在官,虛虛實實,確實是難以斷定。不過朝廷現在對於州縣官吏,還是有辦法的,至少還可以依靠嚴格考成給地方官施加壓力,部分官員為前途考慮,也會加大催解力度。

    朱載坖深知,這種辦法並不是長久之計,長期維持緊繃的催逋—考成模式,其行政成本過高,社會輿論壓力過大,絕非長久之計。等到崇禎以後不問撫字,惟以催科的時候,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所以朱載坖要解決的就是地方豪強的逋賦問題,一味的催征隻會使得民怨沸騰,豪強們更加瘋狂的轉嫁賦稅,一旦老百姓接受不了的話,就會揭竿而起,這是朱載坖不願意看到的。

    這次朱載坖前來清逋,就是要從豪強手裏搶糧的,給他們好好提個醒,免得他們都分不清大小王了,至於改折的問題,朱載坖也認為不可。

    朱載坖說道:“自古識治體者,恒重粟而輕錢,蓋以錢可無而粟不可無故也。後世以錢物代租賦,可謂失輕重之宜,違緩急之序矣!故為國家長久之計者,寧以菽粟當錢物,使其腐於倉庾之中,備之於無用,不肯以錢物當菽粟,恐一旦天為之災,地無所出,金銀布帛,不可以充饑,坐而待斃也!”

    全部改折為銀,短時間內對於朝廷確實是有好處,但是自正統之後,隨著田賦折銀的日益頻繁,銀荒穀賤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老百姓手裏是沒有多少銀子的,銀子都在地主豪強手中,統一征銀,這就使得持有大量白銀卻脫離土地的富裕階層可以一定程度上規避賦役責任,而那些仍然持有土地和賦役責任者,就必須繳納大量的貨幣田賦。

    無形中就會大大增加民間的納稅成本,也帶來了逋賦的結果或這方麵的“訴求”。由貨幣供應、物價等因素導致的逋賦加劇在一條鞭法實施後就越來越多,連部分中小地主都因此破產,遑論僅有一些土地的自耕農了。

    故而當時有詩稱:不是縣家苦催征,朝廷新例除本色,就是此事的寫照。

    見朱載坖態度堅定,徐陟說道:“殿下,徐家並非有意逋欠,殿下也當體諒蘇鬆重賦一二啊。”

    朱載坖笑笑說道:“蘇鬆重賦,比之太祖、成祖時如何?太祖成祖時,雖有欠糧,多不過二成,而今是多少?孤敬重徐閣老,可是徐家的體麵是徐家自己給的,可不是孤給的,徐璽卿自己思量吧!”

    徐陟這才告退,允諾朱載坖離開南京之前一定會有個結果的。

    朱載坖將還在秦淮河上風流的嚴世蕃叫來,共同商量清理逋賦的問題,不僅要追比欠糧,還要建立製度,防止再次出來逋賦。

    張居正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繼續推行張璁時在均徭,實際上也就是一條鞭法。

    但是嚴世蕃堅決反對,嚴世蕃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所謂均徭,其實就是賦役合並,攤入地畝和統一征銀,以簡化賦役征解程序,均平賦役負擔為主要目的,而並非賦役量的減輕。而種雜派、役銀攤入田畝,同正稅混同征收,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正賦”的解納。

    嚴世蕃說道:“殿下,各省稅糧,自國初至今,有一定之額,俱以夏稅、秋糧、馬草為正賦,其餘各項雜派 銀力等役,另立款項,或照地科,或計丁派,或編入均徭,或取足裏甲,與夏秋糧草正額無幹。一旦均徭,蘇鬆等府,不分正賦、雜派,皆混入糧內征收,名曰‘平米’。雜派多則正賦反累,而不知者,以加派歸咎戶部,不亦冤乎?”

    這個問題確實是朱載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正賦是要上供的,而雜派,往往是地方官員上下其手的辦法。到時候國庫虧空,州縣卻養了一幫碩鼠,這才是朱載坖最擔心的問題。

    因為正賦大部分要起運別處,存留部分本就不足地方之用,一遇災荒還要遭蠲免,對於地方官府來說,難以依靠。而一條鞭法使原來編排地方的徭役、雜派均以貨幣形式征收,可供地方官府支配,其可靠程度要遠高於正賦收入。到時候就會出現兩稅輸官者少,雜派輸官者多情況。

    還有一個重要的弊端就是火耗,賦役征銀後,由於熔鑄銀錠並解送中央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損失,因此火耗的加征存在其合理性。問題在於,地方官府以此名義額外所征之銀,往往大於真正所需之“耗”,這多出部分,稱“羨餘”,可以用來彌補地方經費之不足或侵吞肥己。

    這是一條鞭法最大的兩個弊端,本來東南的士紳就對大明漸有離心之勢,一旦實行一條鞭法,恐怕到時候的逋賦會更加嚴重,更重要的就是大明九邊的重兵,都需要東南的漕糧來養活,一旦改折,會極大的削弱朝廷的抗風險能力,這是朱載坖不願意看到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