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查勘尋訪蹤跡現(三)

字數:3020   加入書籤

A+A-




    朱載坖命陸繹給殷正茂解釋此事,殷正茂聽說是有關白蓮妖人的事情,眉頭也皺起來了。白蓮妖人的難纏殷正茂是很清楚的,他是南直隸人,對於白蓮妖人還是有些了解的,所以他很清楚這些白蓮妖人有多難纏,不過此事應該和他沒什麽關係,他畢竟隻是巡鹽禦史,又不是刑部的督捕郎中。
    殷正茂於是對朱載坖說道:“殿下,臣隻是巡鹽禦史,這白蓮妖人,可是逆案,若是有什麽臣能幫得上忙的,還請殿下吩咐。”
    朱載坖於是問道:“殷禦史,你說這些鹽工之中,有沒有白蓮妖人呢?”
    朱載坖的這句話徹底把殷正茂給問住了,鹽工之中有沒有白蓮妖人還不知曉,但是你說沒有白蓮妖人,那恐怕有點扯淡。
    白蓮教最喜歡在貧苦百姓中發展教徒了,大明鹽工的生存環境,恐怕比一般的百姓還要惡劣的多。朱重八將全國戶口按照職業分工,劃為民戶、軍戶、匠戶等籍,民戶務農,並向國家納農業稅、服徭役;軍戶的義務是服兵,匠戶則必須為宮廷、官府及官營手工業服勞役。
    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農民的子弟世代務農,工匠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世代從軍。這一職業戶製度,繼承自元朝的“諸色戶計”。大明法律規定“農業者不出一裏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任何人離鄉百裏,都必須持“路引”,“路引”實際上就是離鄉的證明。
    對於煎鹽的灶戶也是如此,一旦為灶戶,那就子子孫孫都是灶戶。灶丁以鹽事為天,  一日不煎鹽則一日無所營運,一日不賣鹽則一日受其饑寒。
    鹽稅對於朝廷來說可是重要的財源,灶戶煎鹽越多,朝廷的鹽稅也就越多,所以朝廷製定了嚴苛的法度來保證鹽的產出。
    按照朝廷規定,每丁歲辦小引鹽一十六引,每引二百斤,  即每丁每年需辦鹽00斤。每丁有額辦引數,每日有限煎鹽斤,不容一日有誤。如若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就會受到刑罰。按大明律規定:周歲額辦茶鹽商稅諸色課程,年終不納齊足者,計不足之數,以十分為率,一分笞四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追課納官。
    朝廷不僅製定了嚴格的法度來壓榨灶戶,還毫無改善灶戶生活狀況的意思。
    為了完成朝廷的任務,灶戶往往晝夜勤勞,歲無寧日。日出之前就舉家登場,開始勞作,至日落而不得休息。灶房為灶戶的燒鹽和居住之所,其房形如覆盂,不可仰視,隻能鞠躬俯入。灶房矮小,空間緊促,內部又多置鍋爐,自然十分熾熱。燒鹽之時灶丁需時刻在旁守候,立不片刻,汗蒸如雨。即便是在盛夏酷暑之時,亦不獲時刻暫離。所辦之鹽課皆各場灶丁血汗之所出。
    盡管長蘆已經開始推廣曬鹽了,但是煎鹽仍然是兩淮、長蘆獲取食鹽的主要方式。
    更加不做人的是,朝廷將灶丁編入灶籍,與軍籍、  匠籍同為大明三個特殊的勞役戶籍。三者之中,尤以灶戶社會地位最低,時人將其與娼妓、戲子、奴隸等同視作賤民。
    灶戶所煎之鹽,是朝廷財賦的支柱,但是灶戶的生計卻是如此之困苦,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殷正茂作為巡鹽禦史,當然是深知灶戶的苦楚的,灶戶們居無環堵,身無完衣,徒有煎鹽之勞,未免饑寒之苦。這些人力,有白蓮教徒,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麵對朱載坖的詢問,殷正茂不知道怎麽回答。
    朱載坖於是說道:“看來殷禦史是不知道,或者說不願意告訴孤,對吧?陸僉事,你親自去長蘆鹽場,徹查是否有白蓮妖人。”
    這些輪到殷正茂急眼了,朝廷的鹽課是定額的,對於灶戶們如此,對於鹽場的官員們也是如此。鹽課關係到朝廷的鹽稅,自然是十分重視,一旦鹽課短少,上至鹽運使和戶部司官,到殷正茂這個巡鹽禦史都得吃瓜落,這幫如狼似虎的錦衣衛,衝入鹽場之中,一頓攪擾。
    鹽場正常的生產肯定會被打亂,到時候一旦完不成朝廷的鹽課,那他殷正茂就完了。
    殷正茂趕緊說道:“殿下,此事不勞陸僉事了,臣會在鹽場中查訪的,必然會給殿下一個交代的。”
    朱載坖問道:“哦,殷禦史還會偵緝?這等才幹,不去刑部可惜了。”
    殷正茂有些無奈,朱載坖言語中的譏諷之意,他怎麽聽不出來,但是眼下自己的前程要緊,殷正茂隻得放低姿態,說道:“殿下,還請體諒下官一二,完不成朝廷的鹽課,下官頭頂的烏紗,恐怕就不保了。”
    殷正茂說的倒不是假話,不過話又說回來,你殷正茂的烏紗與我朱載坖何幹呢?當年孤請你當蘇州知府,你想當巡鹽禦史這個肥差,這個事情朱載坖也能理解,但是沒想到風水輪流轉,現在又被裕王殿下給拿捏到了吧。
    朱載坖說道:“孤是奉聖諭緝拿白蓮逆賊的,鹽課是鹽運司、巡鹽禦史該管的,孤隻管緝拿逆賊,他非所敢問也!”
    殷正茂跪下說道:“殿下,若是有事,但請吩咐,但是鹽課臣實在是擔待不起啊!”
    朱載坖見拿捏殷正茂也差不多,便說道:“殷禦史先起來,孤隻是有一事不明,兩淮都有鹽運使司,為何長蘆沒有?”
    朱載坖問的是此事啊,殷正茂確實還是知道一些內情的,前元時這裏已開始設置河間鹽運使管理鹽務。國初改為長蘆。以鹽運使駐長蘆鎮(今滄州市)而得名。後來朝廷遷都京師,長蘆鹽場的地位重要,朝廷或差侍郎,或差禦史,都禦史巡視鹽務,尚無定製。
    而本來總管鹽政的鹽運使,反而長年出缺,由巡鹽禦史代管,這樣的好處了巡鹽禦史屬於臨時差遣,朝廷可以隨時撤換,這樣的話,就防止鹽運使長居長蘆,發生貪汙等情弊,想法雖好,但是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麽回事,這些沒有任期的都禦史、禦史們,都是抱著撈一票就走的心思,根本無暇顧及鹽務,反正說不定哪天就被調走了,還不如趁在位置上多撈一筆才是真的。
    :..cc
    ..c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