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鑾駕南巡金陵去(三)

字數:2551   加入書籤

A+A-


    朱載坖也知道如果是真的用條石築成大堤的話,雖然確實是堅固異常,但是耗資確實是不菲,淮安當地並不出產這種石頭,潘季馴築大堤所用的石頭都是從山東和盱眙等地運來的玄武岩條石,耗資不菲,朱載坖想到了利用水泥來修築大堤,但是現在朝廷的水泥尚且不足,修築大堤所需要的水泥更是天量,而且水泥這東西,從直隸運往淮安來顯然是不可取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就近生產,淮安當然不是生產水泥的地方,但是徐州應該是可以大規模生產水泥的,而且徐州不僅有煤炭,也有鐵礦,原宋之利國監現在銅山縣之利國鎮就是有豐富煤鐵儲量,而煉鐵的鐵礦渣又是生產水泥的重要原料,而且南方也需要一個煤鐵重鎮,徐州位於南直隸和山東兩省交界處,北上齊魯,南下江淮,西連微山湖,東接山東省台兒莊,兵家所必爭也。
    在這裏開發鐵礦,冶鐵供應南直和利用水運運往京師,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加強徐州,徐州一直是南北交界,處於京師和南京的中心位置,是防衛蘇南稅收重鎮的屏障,可以說蘇南的富庶和徐州的屏障作用密不可分。它扼守在交通要衝,北可控製華北平原,南下可攻打江南,西去可以進中原腹地,東推可有海港作退路。而且徐州雖屬於華北平原,但周圍卻多山,易守難攻。加上有時黃河經常改道,流經徐州,有黃河天險據守。
    朱載坖認為,要重點經營徐州,將徐州變成朝廷控扼東南橋頭堡,是極為重要的,朱載坖當即就和張居正等人商量此事,東南現在也需要鐵料,而現在東南多用的是廣東的鐵料,如果朝廷能夠在徐州開發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不過潘季馴久在淮安還是知道一些情況的,由於地表鐵礦石減少,加之微山湖逐漸形成,采礦坑口(古稱開礦洞穴)和冶爐也被湖水淹沒,又受開采技術所限,地下深層鐵礦石無法開采,使得利國冶煉業日漸式微。
    要想重新開發利國鐵礦,需要從遵化等地抽調善於鑽探的工匠,同時重新興建廠房等,這些都需要投資,朱載坖對此表示內承運庫可以投資三十萬兩,地方州縣也要出一些錢財,利用徐州當地的礦藏資源進行開采。
    然後將徐州建設成大明在南直隸的重工業基地,利用徐州的煤鐵等資源,煉鐵、生產水泥,用於東南的道路改造和各項工程的營建。
    和臣子們商量完這些事情之後,朱載坖才回到駐蹕處,向自己的母後請安,杜太後對於東南的園林是十分的欣賞,還有鹽商們進獻的各種戲班,確實都是非常不錯的,朱載坖笑著說道:“既然母後喜歡,就多在淮安待兩天再走。”
    同時朱載坖還將在揚州的協理鹽政龐尚鵬召到淮安,詢問有關鹽政的事情,因為朱載坖不打算在來的時候駐蹕揚州,從淮安啟程之後,就直接前往南京了,所以他就在淮安召見龐尚鵬。
    朱載坖和張居正等人一道召見龐尚鵬,龐尚鵬很清楚,朱載坖召見他的原因就是為了鹽政,鹽政對於大明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朱載坖問道:“現在正鹽能否保證開中,餘鹽銀一年能有多少,朝廷的銀錢在鹽商中能否推廣?”
    這是朱載坖最關心的三個問題,龐尚鵬一個一個的給朱載坖解釋,現在經過整頓之後,開中正鹽都能夠保障按時開中,九邊的軍儲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邊商也得到了實惠,而對於購買餘鹽的內商來說,朝廷動用銀錢和本色糧食直接從灶戶手中收購餘鹽,同時龐尚鵬還準允灶戶用餘鹽來頂朝廷給他們置辦曬鹽木板的工本,重建了朝廷的信用,現在鹽場私鹽的情況已經得到了遏製,鹽場出來的鹽基本都在官府的掌握之中。
    私鹽的銷量降低,至於銀錢的推廣,得益於徽州大鹽商汪家的幫助,現在鹽商們也樂於使用朝廷的銀錢,畢竟對於鹽商來說,使用銀錢可以省去火耗,還是很值得的,現在鹽政的問題主要是私場的問題,這些私場所產的鹽嚴重的擠占了官鹽的市場,但是僅憑鹽政衙門的兵丁,是很難對付這些私場的私鹽販子的。
    朱載坖當即表示,鹽政衙門對付不了,朝廷的官軍行不行,立即給南直隸總兵、浙江總兵下旨,要求駐軍配合鹽政衙門剿滅這些私場,當然繳獲的一半給官軍士卒們作為犒賞。
    得知鹽政運轉良好,朱載坖就放心了,鹽政不僅是大明的一大財源,更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但是龐尚鵬也不無擔心,就是行鹽區域的問題,實行曬鹽法之後,長蘆和兩淮鹽場的食鹽產量都增加了,但是行鹽區域卻並沒有增加。按照道理,從行鹽地方看,兩淮食鹽的行鹽區域是最廣的。也即意味著淮鹽的行鹽區域遍及直隸大部以及江西、湖廣、河南各省。 其它各鹽場相對來說要遜色得多,兩淮鹽場的鹽應該是不愁行鹽的。
    但是實際上,浙鹽、魯鹽都在擠壓兩淮鹽場的行鹽區域,各鹽場都希望能夠擴大自己的行鹽區域,龐尚鵬擔心會形成惡性競爭,導致鹽價大跌,影響朝廷的收入,朱載坖認為此事確實很重要,行鹽地域還是大明初年劃定,現在年深日久,肯定是有所變化的,重新擬定行鹽區域,也是應該的事情。
    但是此事不僅僅要由鹽政衙門來操辦,食鹽關係到百姓的生計,必須要慎之又慎,不僅僅要由鹽政衙門統籌,地方州縣官員也要根據自身情況上疏討論,總之就是以成本進行核算,哪裏的鹽價最低,就用哪裏的鹽,同時保證鹽價穩定和朝廷鹽稅收入的穩定。
    朱載坖在淮安待了七天之後,啟程繼續南下,經揚州渡長江抵達南京。
    喜歡隆慶中興請大家收藏:()隆慶中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