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工部

字數:3747   加入書籤

A+A-




    沈頌冕道:“新榜入職進士一般都在翰林院待滿一年之後才會輪值,每個部門二到三個月,先去哪個部門後去哪個是自由選擇的,這次卻是陛下直接定下,耐人尋味啊!”

    沈轍道:“工部算是你擅長的部門。皇上還記得你設計的脫穀機和木軌道,讓你先去工部是對你抱有期待。”

    “我明白的老師,我一定好好幹。”

    第二天,李延寧便興致勃勃地去工部報到。他一來,報上自己的大名,司務領事客氣地請他進來,帶他先熟悉工部各部門,等上峰們下朝了再去拜見。

    工部設有營繕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屯田清吏司四司,是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

    工部由正二品尚書一人統轄管理,下設正三品左、右侍郎副手各一人,四司各有正五品郎中一人,主事若幹,所正、所副、所丞等官職若幹。

    一圈逛下來,李延寧了解了部門職能和工作內容。等工部的上峰回來後,李延寧去拜見了他們,作揖行禮後,上峰們客氣地勉勵他幾句,將他安排去了都水清吏司。

    工部尚書段大人年近花甲,精神矍鑠。左侍郎潘大人看他的眼神最柔和,右侍郎鄒大人客氣且疏離。

    李延寧拜別上峰後去都水清吏司報到。都水清吏司主要負責管理河渠水利、橋梁道路工程、漕船修造以及管理船、貨稅等。

    主管都水清吏司的郎中是唐大人,一個有些黑瘦的中年人,看到李延寧進了都水清吏司有些驚訝,隨即想到李延寧曾經修建的木軌道,那來他這裏就不奇怪了。

    李延寧朝唐大人行禮:“下官李延寧拜見唐大人。”

    “李大人不必客氣。你年紀輕輕便設計出了木軌道,此乃利國利民的好設計。咱們都水清吏司負責水利、道路工程,算是李大人能施展才華之地。

    “但是本官有言在先,都水清吏司的工作繁重,李大人可得做好準備啊!”

    “下官不怕辛勞,隻願能為聖上分憂,為百姓盡一份力。”

    唐郎中笑道:“如此甚好。”

    李延寧去了都水清吏司的辦事堂開始辦公。辦事堂裏已經有兩名員外郎和六名主事在忙碌。

    李延寧進來後同樣與他們一一作揖行禮。官員們都很客氣,互相寒暄過後,都繼續工作。

    李延寧發現都水清吏司的各位官員還是挺實在的。他剛來第一天,原以為會緩一緩給他安排任務,沒想到剛剛吃完午飯,唐郎中便派遣人來喊兩位員外郎和李延寧一起去京郊實地考察。

    兩位員外郎一位姓朱,一位姓田。三人急匆匆出了門隨唐郎中去了京郊。

    開春後的春耕是大事,靠天吃飯的古代,風調雨順還好,若是幹旱或者洪澇,那百姓顆粒無收,容易社會不穩,對朝廷非常不利。

    今天他們便要去京郊看看這條京河是否堵塞,需要疏通清淤。

    趕到京河邊,這裏的河水還沒有全部融化,京河的分支眾多,灌溉了無數良田,正因為這條京河,京州的百姓才能豐衣足食。

    李延寧記得再往前幾公裏就是李青鶴開發的荒田了。

    “唐大人,再往前數裏是不是就沒有河水灌溉了?”李延寧問。

    唐郎中道:“是啊,那邊山多,比較缺水,百姓耕種灌溉相對麻煩。”

    李延寧記得李青鶴也這麽說過,還提過一嘴讓他有空去看看能不能引水灌溉,隻是他忙著忙著忘記去看了。

    幾人巡視一圈後,因為部分積雪還未完全融化,暫看不出什麽,便先回去了。

    “過些日子,咱們再來一趟。”唐大人道。

    “是。”三人道。

    散值後,李延寧回家問了李青鶴自家的那幾塊荒田具體在什麽位置。

    李青鶴說完後還道:“我去那邊的山上察看過,山上其實有山泉,隻不過引不下來。”

    李延寧決定過幾天休沐後親自去看看。現在開春,天氣越來越暖和,但是早起還是很凍。

    等到休沐日,李青鶴帶著李延寧、李狻去京郊外的荒田察看。到地方了,李青鶴領著兩人到他發現山泉的地方去。

    現在太陽升高,天氣暖和不少,三人爬上山都冒了點汗,又走了一會兒便聽到了水流聲。

    這裏確實有山泉,順著山泉的方向走了一段路,發現泉水是往另一邊的深澗流去,不是往荒地這邊流下山。

    而深澗那邊是懸崖,要引水下山隻能改變水流的方向。

    “爹,哪邊過去能到深澗那頭?”李延寧盯著深澗問。

    “應該在剛剛分岔的山路進去可以到,怎麽了?”

    “我們量完地形再去深澗那邊看看。”

    李延寧一路都拿著小冊子在畫地形圖,他來時帶了軟尺,這會兒李青鶴和李狻幫他測量各種數據。他在小冊子上邊畫邊記錄,還在幾個地方刻了標誌。

    忙到中午,三人撿了些柴火,燒了水吃點幹糧。之後下山往深澗那邊走去。

    這裏兩邊都是山,山路還挺平坦,走了有二十多分鍾便聽到水流擊石的聲音,再走一會兒便見到飛流直下的泉水。

    “哇,這裏的水流還挺急啊!”李狻道。

    李延寧也覺得這裏山高水急可以好好利用起來。他同樣畫了圖,做了詳細記錄,腦海裏已經有了建什麽的模型。

    三人回到家時天已經黑了,葉柔和蘇熠薇在等著三人回來吃飯。

    之後幾天李延寧有空就開始畫圖,他畫的是水連九磨,利用大水的衝擊帶動九個磨坊來磨穀物,能大大節省人力和蓄力。深澗那邊湍急的水流適合建這個。

    而山上的泉水可以通過挖渠改變水流方向,再建水車引山泉灌溉。

    華朝早就有水車和和水碓,但是還沒有引水連續轉動九個磨盤和水碓的設計。

    為了更有說服力,他畫出圖紙後,和李青鶴開始先按等比例做個小的模型出來。

    因為挖渠引水、建水車等都需要人力和物力,沒有說服力的話,上峰不一定肯上奏。(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