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李白:為你寫詩,為你做不可能的事

字數:4498   加入書籤

A+A-


    此時彈幕彈出。
    “勸退穿越幻想!”
    “突然感覺古代好苦。”
    “代入感很強,我感覺我已經要餓死了。”
    “不用說古代,雜交稻推廣之前我們都沒有真正每天都吃飽過!”
    ......
    各朝古人都忍不住流了眼淚。
    他們一生勤勉耕作,在田裏幹了一輩子的活,可結局仍然是餓死。
    這些年來,沒有人敢偷懶,可是依然落得如此下場。
    這世道,何其不公啊!
    ......
    李世民輕輕拭去眼角溢出的淚水,他剛剛也狠狠代入進去了。
    他絕不希望自己的子民過這樣的日子。
    所以,他上位之初就定下了“輕徭薄賦”的政策,實行租庸製。
    租庸製下,“租”是每家每戶每年上交的糧餉,“調”是每年要上繳的布匹和綢緞數額。
    “庸”則是每家每戶可以用糧草和布料,來替代兵役?。
    如此一來,便可不奪農時,確保農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生產。
    較為寬鬆的賦稅政策,百姓才有生產的積極性。
    當然,僅有這些還不夠,吏治的清明同樣至關重要。
    否則無論百姓多麽勤勞,生產再多的糧食,最終還是進了他人的口袋。
    ......
    洪武年間。
    朱元璋就是從苦日子過過來的,太懂吃不飽餓肚子的感覺。
    所以他才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
    最樸素的願望,便是讓百姓能吃飽。
    可是以大明糧食如今的產量,養活這麽多人口,談何容易。
    每年還是會餓死不少人。
    想到這裏,朱元璋有些沮喪。
    不過片刻之後,他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天幕可是透露過,大明出現過有玉米、紅薯、土豆這些高產植物。
    待他派人尋到,大明必定會有轉機!
    在各朝古人一陣難受中,下一個視頻開始播放。
    【李白為他寫詩,為他奔現,為他做不可能的事。】
    ......
    看到這個標題,李白瞬間腳下一滑,差點摔倒。
    杜甫眼疾手快,一把拉住李白,酸溜溜的開口:
    “太白兄,仔細腳下。”
    李白仿佛沒聽見杜甫的話,一臉大驚失色,惶恐不安。
    此人是誰?!
    他為其寫詩?
    他還為其做不可能的事?!
    後人此言何意?是在調侃於他嗎?
    怎麽聽上去有種讓人菊花一緊的感覺?
    他最是張狂自傲,能說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話。
    又怎會輕易為他人行不可能之事?
    李白心中驚疑不定。
    難道自己未來還向權貴折腰了?
    想來想去,他也想不出自己未來會做出何事。
    隻好停下腳步,看向天幕。
    ......
    【他斥資200萬,換了李白一首詩,成為了史上第一個靠“打賞”而千古留名的人。】
    【他本是李白的鐵杆粉絲,一生沒有寫過一首詩,卻讓世人皆知。】
    【他又是一個騙子,騙了李白為他奔現,翻車現場很是慘淡。】
    【一句話總結就是,你我本無緣,全靠我充錢。】
    【他就是李白筆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汪倫。】
    ......
    杜甫疑惑的眼神向李白掃去。
    太白兄豈是那種為金錢折腰,輕易為人作詩之人?
    杜甫看著李白神情不對,可還是忍不住問道:
    “太白兄,此人你可認識?”
    李白心中同樣疑惑。
    畢竟,他自己也還算有錢,絕不是為了錢向人屈服的人。
    更何況,詩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意思,兩人交情匪淺。
    可若是此人和自己關係好,又何需花錢買詩?
    於是,李白搖搖頭,老實回答道:
    “不識。”
    說罷,兩人又一同疑惑的看向天幕。
    ......
    【我們在上學時就背誦過《贈汪倫》,還以為李白和汪倫的關係鐵得不得了,結果其實是汪倫把人家李白給忽悠了。】
    【他倆一生也就僅僅見過一次麵,根本就不熟。】
    【李白當初在唐朝的地位可高了,紅得發紫的那種。】
    【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粉絲,汪倫也是其中一個死忠粉。】
    ......
    杜甫不由自主的點點頭,一臉崇拜的看向李白。
    太白兄的地位,可不就是太高了嗎?!
    他自己就是李白的鐵杆粉絲。
    能和李白一同拜訪名川大山,簡直是他做夢都沒想過的事情。
    他本來對汪倫騙了李白很是氣憤,可看到後人說汪倫是李白的死忠粉,他突然就不生氣了。
    都是李白粉絲,能對李白有什麽壞心思呢?
    ......
    【彼時,在皖省黃山的一個寧靜小鎮上,汪倫做著並不引人注目的小小縣令。】
    【在大唐帝國的曆史長河中,他也隻是默默無聞的一員。】
    【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輝煌的戰功或豪傑之名,他僅僅是一位平凡的官員,盡職盡責的管理著這個小小的縣城。】
    【一日,汪倫正在處理日常政務。】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封信上,這封信來自遠方的一位名震天下的詩人,他就是李白。】
    【李白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
    【他的詩篇傳遍大江南北,深受人們的喜愛。】
    【汪倫對李白的名聲早有耳聞,於是他決定親自寫信,邀請李白到涇縣一遊。】
    【汪倫在信中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樓。】
    【果不其然,李白被信中的描述深深吸引,決定要親自前往涇縣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