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遍行三萬裏
字數:3594 加入書籤
【不久後,鷹國派艦隊封鎖珠江口,再次對廣州發起猛烈進攻。】
【攻占定海後,長驅直入直接抵達天津大沽口。】
【道光皇帝為了討好鷹國人,隻得下旨將林則徐就地撤職,發配苦寒之地疆省伊犁。】
......
洪武年間。
朱元璋毫不意外的怒了。
他重重的哼了一聲。
鷹國人既然膽敢來犯,那還有什麽可猶豫的,直接開幹便是!
結果這該死的滿清皇帝,竟然一點骨氣都沒有!
為了討好鷹國人,皇帝毫不猶豫地將功臣革職,還發配的遠遠的!
要是他沒猜錯的話,林則徐就是清朝少有的清醒派和實幹派。
一心為國,力主禁煙,是何等地英勇無畏。
朱元璋感到有些惋惜。
林則徐就這樣被發配,實在是令人痛心!
......
林則徐靜坐在案前,手中緊握著一道聖旨。
良久,他默默地長歎了一口氣。
這正是那道自己要被發配疆省的聖旨。
而他,不日便要動身,前往伊犁。
其實,他早就預料到,自己早晚也會有這麽一天的。
不止是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需有人來承擔責任。
而是由於戰敗,朝堂之上主戰派與主和派的勢力此消彼長。
主戰派陷入輿論劣勢,主和派則趁機占據上風。
道光帝若強行將他留在朝堂,這無疑會激化兩派之間的爭鬥。
本就動蕩不安的局勢,則會更加混亂。
將他貶去伊犁,也是一種無奈的政治手段。
雖然他遠離權力中心,但並不意味著他就此失去了價值。
在邊疆之地,他同樣可以有所作為。
他早已從天幕中得知,疆省對後世華夏的重要性。
無論是現世的邊防,還是後世的開發。
此時,他默默在心中已經有了規劃。
他要帶上大量的筆墨紙硯,深入疆省各地,進行實地勘察。
......
【林則徐在疆省,遍行三萬裏。】
【他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察,敏銳察覺到沙俄在伊犁地區對華夏的潛在威脅,並形成了加強塞防的國防戰略思想。】
【在疆省的日子裏,林則徐心懷蒼生。】
【他帶頭捐資,承修了清朝伊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
【更是親自上陣,帶領民工挑沙挖石,建壩築堤,釘樁拋石。】
【曆時四個多月的艱苦奮戰,終於築成了一條長達3000多米、寬10多米的大水渠。】
【這條水渠墾得荒地16萬多畝,且沿用至今。】
【不僅如此,他還大力推廣坎兒井,成功解決了許多地方的水源和灌溉問題。】
【他還提出了屯田備邊、充實邊防的“民屯”主張,並親自負責開墾阿齊烏蘇的荒地。】
【他把原來的屯兵製改為操防製,讓邊防駐軍一邊從事耕種土地,一邊進行軍事訓練,實現了屯田與邊備、兵與民的結合。】
【到1844年11月,阿齊烏蘇地區墾荒3.3萬畝、阿勒卜斯地區墾荒16.1萬畝,南疆地區更是墾荒六十餘萬畝。】
【林則徐在疆省期間,還將內地的農業生產技術、製造紡車和織布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和推廣給當地人民。】
【他的這些舉措,讓疆省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成就了百餘年來疆域版圖上未曾有過的盛況。】
......
各朝古人看到林則徐的事跡後,頓時對他欽佩得五體投地。
按照他們的推斷,林則徐被貶時,已經是六十左右的老翁。
可誰能想到,這位垂暮之年的賢臣,竟然能在疆省這等苦寒之地,用腳步丈量土地,遍行三萬裏!
甚至在疆省的每一天,他都在為疆省的發展殫精竭慮,一心隻為造福當地百姓,隻為加強國家的邊防。
此等大義之人,如何不令人心生敬意!
......
【公元1849年,已經65歲高齡的林則徐,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在長沙嶽麓山下的湘江邊,和一個被他稱作絕世奇才的晚輩暢聊了一夜。】
【這個晚輩,就是時年38歲的左宗棠。】
【分別之際,林則徐將自己在疆省任職時珍藏的資料,以及自己親手繪製的疆省地圖,全部交給了這個晚輩。】
......
左宗棠還記得那晚的徹夜暢談。
林則徐因其流放至疆省的經曆,對疆省的邊防事務、警惕外患和屯田開發等事宜尤為關注。
於是,他們談古論今,從家國大事到民生疾苦,從邊疆防務到經世致用的學問之道,話題如江水般滔滔不絕。
那一夜,湘江畔的夜風輕拂,卻怎麽也吹不散兩人心中的熱忱與抱負。
如今,他即將出征疆省,手中握著的,正是林則徐當年贈給自己收集整理的疆省地圖和珍貴資料。
念及此處,左宗棠心中酸澀。
如今,林公已逝。
手中的這份資料,重若千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