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君王都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還是難逃滅亡

字數:3828   加入書籤

A+A-


    在各朝古人的調侃之中,下一個視頻開始播放。
    【為什麽幾乎所有的君王都在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還是難逃滅亡?】
    ......
    這個標題,頓時吸引了所有皇帝的注意力。
    試問,哪位皇帝不想自己統治的王朝千秋萬代、永世長存?
    可是哪有這麽簡單。
    每每一個新王朝的建立,他們都要苦苦思索,該如何避開前朝覆滅的教訓。
    而治理國家,正如同摸著石頭過河。
    他們小心翼翼地試探著,謹慎地做出每一個決策。
    生怕稍有不慎,就會讓王朝覆滅。
    而自從天幕現世,他們知道自己王朝的年限之後,也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
    絞盡腦汁地想盡各種辦法,隻為延長自己王朝的氣數。
    此刻,他們的目光中滿是急切與渴望,齊刷刷地投向了天幕。
    ......
    【為什麽幾乎所有的君王都吸取了前朝覆滅的經驗教訓,卻終究難逃王朝傾覆的命運?】
    【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的?】
    【商紂王自恃雄才大略、無所不能,將大量兵力都派出去開疆擴土,卻對都城的防禦疏於防範。】
    【最終,周武王率領一眾方國部落,直搗其都城,商朝就就此滅國。】
    ......
    嬴政眉頭微蹙,隻感覺這個視頻分析的太過片麵了一些。
    商朝覆滅的原因,可不僅僅隻是對都城的防禦疏於防範這般簡單。
    商朝統治者商紂王,生活奢靡無度,整日沉迷酒色,行事更是暴虐無道。
    在政治上,商紂王任人唯親,任由那些奸臣把持朝政,結黨營私,大肆排除異己。
    朝堂之上,一片烏煙瘴氣,賢能之士得不到重用。
    商紂王的叔父比幹,多次勸諫商紂王,卻慘遭剖心而死。
    在此之後,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朝中無人敢再輕易進諫,生怕落得個比幹那樣的下場。
    在對外族上,商紂王窮兵黷武,不斷對外用兵,征討周邊的方國和部落。
    連綿的戰爭讓周邊方國苦不堪言,對商朝怨聲載道,紛紛反抗。
    後來,商紂王將大量精銳部隊派去征討東夷。
    雖然此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商朝疆域,但也使得商朝都城朝歌的防禦變得空虛。
    周武王則趁機聯合各方諸侯,率領大軍向朝歌進發。
    在倉促之間,商紂王隻得組織奴隸和戰俘組成軍隊迎戰。
    而這些奴隸和戰俘本就痛恨商朝統治者,毫無鬥誌可言,在戰場上紛紛倒戈周軍。
    這些,才是商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嬴政微微抿了抿唇,陷入沉思。
    他建立秦國後,也吸取了一些商朝覆滅的教訓。
    在用人方麵,他廣納賢才,不拘泥於出身,唯才是舉。
    李斯本是楚國人,師從法家,才華出眾,而被他重用。
    雖然他早已知道,胡亥矯詔登基背後也有李斯的推波助瀾。
    但秦朝正值用人之際,他仍需倚重李斯。
    至於經常頂撞他的淳於越,他也能不計前嫌,讓其發揮所長。
    還有在刑罰方麵,商朝的刑罰,可比秦朝嚴峻得多。
    商紂王發明的炮烙之刑,蠆盆等等,令人聞之色變,讓百姓都生活在恐懼之中,對商朝統治怨聲載道。
    秦朝的刑法雖然嚴峻,但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會讓人平白無故地遭受懲罰。
    觀看了如此多的視頻,嬴政已經意識到民心的重要性。
    商朝覆滅,也有極大的原因是失去民心。
    所以,在統一六國後,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經濟,如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等等。
    他自認為,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贏得民心的。
    然而,隨著要建造的工事日益增多,徭役逐漸變得繁重起來,民心開始有所動搖。
    該如何挽回民心,如何讓大秦更加繁榮,讓百姓自發擁護大秦?
    這正是當下嬴政苦苦思考、亟待解決的問題。
    ......
    【周武王吸取教訓,決定派諸侯們開疆擴土,自己則坐鎮中央,守護都城。】
    【這樣既達成了開疆擴土的目標,又解決了都城防禦的難題。】
    【感覺還挺不錯,兩全其美。】
    【然而,世事難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們的野心日益膨脹,不再滿足於現有的領地與權力。】
    【他們彼此之間紛爭不斷、互相攻伐。】
    【到了後來,他們甚至連周王室都不放在眼裏。】
    【最終,秦國脫穎而出,不僅滅了周王室,還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秦始皇根據分封製的前車之鑒,來了個中央集權製。】
    【將權力都握在自己手中,派官員去管理地方。】
    ......
    嬴政微微頷首,他自然是要吸取周朝覆滅的教訓。
    周王朝的覆滅,可不就是因為分封製。
    諸侯勢力坐大,不再聽從周天子的號令,導致天下分裂,戰亂頻繁。
    於是他在統一六國後,廢除分封製,推行郡縣製。
    他將秦朝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員治理,不得世襲。
    這樣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大大加強,避免再次出現地方勢力肆意擴張和割據局麵。
    而郡縣製一直沿用至後世,這就證明他的決策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