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最後小盤點
字數:3319 加入書籤
清寨。
孟子曰送到清寨,幾個女子全跑到別院來看這個小子,這可以楊思甜的小冤家。
孟子曰和楊思甜分開有兩年,在開封和太原的記憶已經逐漸模糊,不過這種陌生在楊家就不是事,特別楊憶苦和楊思甜兩個號稱大小女魔頭。
同來的還有劉氏的一份函件,關於孟子曰到清寨,她不擔心,楊家從來就是好讓人心安。她憂心的是那個弟弟劉仲武,西北河西走廊戰事頻繁,那裏卻是謹慎之地。隻是在劉氏的心中,楊家這邊更為可靠安全。世事就是如此,不是每件事都能隨心。
孟嬋問扈三娘:“那邊戰事不穩?”
扈三娘說:“禁軍在那邊雲集,沒什麽穩不穩,戰事從不以一方決定。沒有人做得到知己知彼,要不也不用雙方打一場。劉仲武治軍嚴謹,沒必要憂慮太多。劉娘子這封函其實……多是認為劉仲武急切,她更希望他能來鹽定路。但這種事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何況劉仲武也確是將才,對於他來說,去那邊能更早獨當一麵。”
孟嬋道:“那我怎麽回嫂子她才好放心?”
扈三娘說:“他弟弟想幹嘛就幹嘛,清寨留著門給他。”劉仲武姐姐是孟家人,娘子是蘇家人,還是和楊家女子關係最密切的蘇林,清寨還能把他拒之門外?
扈三娘道:“孟子曰熟悉了,我也帶他見見我父母親,哥哥嫂子的。”楊思甜的未來相公,這關係算來算去有點遠,到了清寨還是得拜見下。
孟嬋說:“嗯!可惜過兒和靈兒去定邊了,要不,他們這群人多一起待待最好。”
扈三娘說:“算了吧,指不定過幾天婆婆會問起他們,說不得借著休沐假期得送過去一趟呢。”
這極有可能!
……
崇寧,對楊家是個好年號。
如果說定邊包括清風明月寨是瓜熟蒂落的掉在楊家口袋,鹽州和白池就是意外之喜,楊興武踏進了高官行列,雖然隻是剛進個門檻的從三品。
現在提到楊家,一定是西北楊家,這不僅局限於太原,現在的楊興武更能說定邊楊家,加上清寨天波楊府,西北楊家。這個百年的將門再一次被稱為西北楊家,反射的是家族的起伏興衰。
……
定邊。
定邊城是個小城,更是一個軍事重鎮,城小牆堅。
鹽州歸於大宋,鹽定路補齊自己北麵的缺口,定邊就不再隻是定邊城。定邊城南麵開始了它的發展。
相比明月寨,這裏漢族占據了人口優勢,沿著一條小河往南延伸發展。假以時日,定邊會是一個很廣義的詞。
定邊通判詹度就和明月寨治理司李格非碰過幾次,關於定邊和明月寨的劃分,總得有個界限。
李格非最後做出了更大的讓步,明月寨是羈縻寨,有的不僅僅是這條路和這條河,往東的橫山山中也是其發展方向。而對以漢族為主體的定邊,定邊南麵這塊是最好發展農田的地方。
……
清風寨。
治理司、學司、銀司、匠司、治安司、清寨軍司等等機構在權屬上做了確認,錄屬天波楊府。這個調整最大在於治理司,治理司權屬一直不明,現在確定歸屬天波楊府。也意味著清風明月寨作為羈縻寨控製權就在楊家。至於寨主是誰報給中樞用的。這徹底解決了治理司權限的混亂。
踏入橫山山脈的治理司用的就是楊家名義,權利各有差異,其中有四五個橫山族寨子其優勢引導地位,還有十多個寨子受楊家影響很深。某種程度,這的確非常符合林靈素的龍脈之說,楊家以一種很自然的方式以清寨為龍頭,將其影響力往東延伸勢力進入橫山山脈。
……
鹽州和白池。
白池在取得一個安定的外部環境後,其壓倉命脈鹽事發展迅猛,東麵西夏東線耶律南仙集團,沙漠北麵的遊牧各部族,因為鹽事,都收起了其對鹽州覬覦的利爪,對於他們來說,與其去爭一個不知結果的地方,不如交易那裏實惠的鹽。同時,鹽業交易的興起讓鹽州互市蓬勃發展。特別當有漠北一些族群嚐試派人來這個市場交易,往北的大門正在開啟。
……
楊家舉族北遷,當時很多人還有疑惑,現在鹽定路現有存在的體係,讓人不得不承認,楊家在鹽定路實以成勢。
甚至拋開軍事,鹽定路其實極具發展優勢,在中樞眼中,他們在乎定邊和鹽州兩城。但在楊家眼中,清風明月寨和白池這些被人疏忽的地方,隱藏著更具潛力的未來。
鹽定路大小楊大人,這個名字已是在西北傳開。
鹽定路,不會隻是大家想象中的窮山惡水,這裏會是塞外江南。這是一個家族的起點。
……
……
編者語:這一篇就在這裏做個了結吧。西北戰火會重新燃起,但戰事激烈的地方不在鹽定路,而是西北河西走廊,特別是前期,童貫要在那裏實現他的夢想。鹽定路隻會是一個輔助戰場。
寫這一篇章開始時,最初目標是耶律南仙集團,橫山山脈北麵西夏東線就是耶律南仙的重兵集團。楊家控製橫山後北出,耶律南仙集團就是首要目標,這也可以讓這條龍脈變得極其完整。但這涉及鄜延路,有些人物不好安排。可能會放棄,把耶律南仙留到西夏最後的篇章。
現在的想法是通過漠北商行,楊家對漠北草原實現一定的滲透,補上鹽州北麵沙漠以北草場的控製。真正意義上讓楊家在最後時刻具備自主決策的能力。
開封會有一個篇章,事關楊過和趙靈兒最後的婚事,林靈素也會南下開封,關於她道士這個環節,不想她因為楊元奇與開封絕緣。
當然所謂大綱和想法,時刻都在變。最後究竟怎麽寫有時候自己都控製不了。
另外,諸如韓世忠、劉光世、吳階這類人下一篇章戲份會增多,至於嶽爺爺,再緩一緩,他的崛起本就極其迅猛,那是他無與倫比的能力。當然也有後來南宋高宗趙構的信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