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戰爭行險
字數:2900 加入書籤
高永年這段時間四處尋覓,砍了上百人,青唐各族更是避其鋒芒。吐蕃南退高原,回紇也再往西收縮。
當童貫要求高永年必須取得戰事勝利,並調集部隊西移,高永年能選擇的路線就有限,他得西進徹底擊潰回紇,占據這一線。
高永年召集劉法、劉仲武等人,他決定以劉仲武部往南阻攔吐蕃,劉法清繳後方西羌和監控北麵西夏,他獨自領一萬精銳繼續西進。這一次他打算往西走深一點,逼迫回紇決戰。
劉法對這個戰略提出異議,監控西夏他做不到。因為高永年一旦西進太深,這條戰線會拉得很長,祁連山不是隻有一個口子。
西夏在河西走廊占據了當年漢朝霍去病建的四鎮,從西到東,沙州敦煌)、肅州酒泉)、宣化府張掖)、西涼府武威)。這四鎮的確被祁連山隔在北麵。但山口太多。他能盯住的隻有宣化府和西涼府,遠到沙洲和肅州他是顧及不到的。雖然西夏西線大軍主要駐紮在宣化府和西涼府,但如果不是宋兵全線壓境,他們是可以抽調軍隊往西去往沙州後肅州,再從那邊翻過祁連山。
高永年說:“所以我必須兵貴神速,隻帶一萬精兵。不能這麽一直拖著,一旦我西進,你領大軍出北麵威脅宣化府,給我騰出時間擊敗回紇。”
劉仲武也是搖頭:“要是回紇和現在一樣,不和你決戰呢,再往西退,當如何?何況西夏控住宣化府的山口也不需要太多兵力。”不殲滅敵人有生的機動兵力,這一戰就會拖下去。
高永年說道:“請童帥重兵壓西涼府武威),這樣西夏迫於壓力,宣化府和西涼府兩府不能調兵,高將軍西邊壓力就會小。”
劉法說:“是個辦法,但這始終是拉住對方,效果如何還得看對方選擇。”
拖尾巴和關門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此,關門主動權在自己手上,你得突破了門才能救援,拖尾巴則不然,對方最差也能自己主動斷尾,對方是可以選的。
高永年道:“什麽事都難以周全,現有條件也不在於你們能否拖住,在於我這邊能否快速解決。”
幾個人都很無奈,除非童貫願意等下去,慢慢平息戰事,把西寧包括更西邊穩定下來,再一步一個腳印的西進。戰爭在於,當大宋屢屢取得勝利,誰都不願意用這個最穩當的方法慢慢來。戰爭有時候是得行險,屢屢取勝的將軍在這方麵選擇時候就會少了點謹慎。
高永年見再無人反對“那就這樣,我請令童帥,他出兵西涼府,你們各自一北一南架空西夏和吐蕃,我率兵極進西邊回紇。至於境內宵小之輩,大家注意不要讓他們侵襲後勤就好。”
……
這場戰役如宋朝按著預想的計劃開始。
童貫以仁多保忠部為主陳軍西涼府,同時熙河路也大軍前移,威脅整個西夏河西走廊的入口。
劉法兵出西寧,往北朝宣化府進軍。
高永年率部西進,唯一有點區別的是劉仲武率部往南威逼吐蕃的同時,跟著往西移動,他的移動相對緩慢一些,再確定吐蕃不敢北上前,他必須守著這裏。一旦高永年往西走得太深,這裏就會是他的側後方。
……
宣化府。
察哥在大宋軍隊前壓的第一時間得到訊息,他讓使節前往蘭州,那裏是宋朝邊帥童貫現在的地方。
察哥斥責宋朝,宋夏休戰,西夏並無特別舉動,現在宋軍這種態勢是有開戰的打算?!童貫把使節晾在了蘭州!
西涼府,察哥把隊伍收縮回來。這其實是察哥領兵權來的第一次正麵對峙,察哥做出了一個非常準確的判斷,宋軍無意在河西走廊和他大戰一場。這裏宋軍五六萬大軍雲集,但他得到這個後來被證明極其準確的判斷,在於兩點,要是宋軍真有意西涼府,不該又另外從祁連山翻來一支軍隊到宣化府,與其這麽幹,不如集中所有兵力在西涼府對決,從後勤和集兵等各方麵都要好過來一支偏師宣化府,這支偏師位置也不對,更該想辦法占據宣化府和西涼府的中間才好。還有一點,對方把仁多保忠的幾萬精銳放在西涼府,位置還是不對。這支騎兵怎麽都不該拿來放在前麵,西夏隻要一退回西涼府,難道要仁多保忠的騎兵先來攻城?再是降軍也不該這麽用,何況仁多保忠多少積極了點。
察哥親自率領一萬精銳雙騎而走,在宋軍有動向時候就往西直奔肅州,宋軍還是要青唐,他們的大方略根本沒有變,他們真正想做的是肅清這一帶的各族,得到一個完整的非常安全的連接西域的口子。至於派出使節,同時收縮西涼和宣化兩府,一切都為了讓大宋相信,他們擔心大宋大舉進兵,他們都守住這裏。
察哥同時命令沙州敦煌)、肅州酒泉)兵力集結,這兩地因為地處西邊,相對遠離大宋,兵力不多,但好過沒有。既然做了選擇,就不要左右猶豫兩頭應對。這時候西夏整體防禦戰略上的優勢就體現很徹底,他們不打算和大宋生死對決,起碼不做夢著還像當年,在大規模的野戰上擊潰宋軍。把剩餘兵力集中宣化府和西涼府,守住兩點就好。
這是西夏在大宋元豐北伐以後,再一次把戰場放在西夏本土上來。堅壁清野以防禦圖存,時光已是二十年。
肅州。
察哥集中三州之兵兩萬有餘,把哨騎往南麵高原撒了上去。他還需要等,等回紇退無可退,等那裏有戰事發生。
察哥這時候心思非常空明,他覺得他能等到,特別是西涼府和宣化府並沒有傳來大戰的消息,那裏有壓力,雙方衝突不斷,卻沒有發生大戰,大宋沒有直接衝到城下。
察哥甚至騰出手來把兩萬部隊又整理了一下,戰爭一定得學會等待,這是一種沉著,這一點李乾順說得非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