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過去的日子

字數:3679   加入書籤

A+A-


    有資格坐飛機的人不多,同一批培訓的人裏,還是有一部分和趙林一樣要坐船的。

    拿了資料,領了衣服被褥。趙林和這一批人一起上了另一輛車,晃晃悠悠的往一號港開去。

    資料一共五十三頁,除去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社交禮儀之外,需要背誦的還有二十多頁。

    趙林看著上麵的小字就發昏,這些要是都背下來,小命都得去一半。

    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和社交禮儀倒是不用背,趙林對這些東西的了解,比資料上寫的還要詳細。

    同行的這批人,算上趙林一共有十二個,都是各地調來的農藝師和機械小能手。大家在一起培訓過,所以互相還算熟悉,隻有趙林一個生麵孔。

    一個大胖子主動和趙林打招呼道“你就是新來的吧,放心,到了船上我們大夥一起給你培訓,保證錯不了。”

    十一個老師教一個學生。

    還有比這更地獄的事情麽?

    趙林隨手把資料墊在屁股底下,從懷裏掏出煙來給大夥散了一圈抱拳道“諸位哥哥有禮了,小弟我初來乍到不懂規矩,以後有什麽得罪的地方,休怪、休怪。”

    大夥都笑了起來。

    能被調去這裏辦事的,肚子裏多少都有些墨水,這種水滸傳的腔調還是聽的出來的。剛剛經曆過思想洗禮的他們也沒給趙林上綱上線,看來以後相處起來還有些樂趣。

    要是被洗壞了腦子就完蛋了,被一群冷麵教官圍半個多月,在船上連逃都沒地方逃,還不如現在就跳車做個逃兵算了。

    大胖子挨個給趙林介紹了一遍,大夥算是都互相認了個臉熟。趙林也沒有費心思去記名字,反正後麵有的是時間和他們認識。

    除去做農藝的,趙林對裏麵的兩個人特別感興趣。

    一個就是大胖子,趙林管他叫大李。

    也不知道他的身體是什麽做的,在這個年代還能吃成這樣。

    和趙林高低差不多,但是身體的寬度足足有他的兩倍還要多。這要是放到健身房,保證能讓那些對自己身材不滿意的女人們,心理舒暢非常多。

    另一個就是小瘦子,趙林管他叫小李。

    他和大李完全是兩個極端,剛一米六的樣子,小胳膊小腿的就像個中學生。但他卻是這批人裏玩機器最好的一個,物資船上的機械保養都歸他管。

    小到自行車縫紉機,大到拖拉機收割機就沒有他不會修的。看著也就和趙林差不多大小,也不知道他這一身能耐是在哪兒學的。

    在這一點兒上,他倒是和丁海峰很像,不過他更注重實戰,而丁海峰被趙紅陽灌了大多書本上的東西,所以還要更偏理論一些。

    隻論動手能力的話,估計丁海峰都比不過他。

    其他人肯定也都有自己的特長,這一趟下來說不定還能物色不少好幫手。

    所以很有和他們搞好關係的必要,直接挖人不現實,但是他們總有回國的一天,等到那時候再下手也不算遲。

    而且都是經曆過國家檢驗的人,用起來更放心。

    一路上說說笑笑的,誰也沒提即將到來的艱苦生活。趙林調整好心態之後,把它當成了一次旅遊,這樣一想倒還能接受。

    大家又來自不同的地方,說起各地不同的事情來也不會無聊。

    開船之前,王衝派來的司機掐著點兒趕了過來,總算是沒有耽誤了。

    趙林在這段時間裏和大夥都混熟了,所以這批物資就分散放在了大家的床鋪下麵,入庫的時候隻剩下不到一半。

    有了這些東西,至少海上的半個多月不會太難受。

    開船出海之後,日子就平淡了很多。他們這十個人算是高級技術人員,待遇比那些普通工人的待遇要好很多。

    小李這個機械專家天天忙著培訓那些人,日子過的倒是充實。其他農藝專家就沒得發揮本事的地方了,睜開眼都是大海,想種地也沒地方種去。

    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會輪流來給趙林講課,不過講到半截就被他拉著打起了撲克。所以到了後半程的時候,趙林靠著打撲克就把考試內容給掏的差不多了。

    實在沒事幹的時候,就把那二十多頁資料拿出來,拿筆把一些重要的答案劃上念一念。

    在海上晃悠了快二十天,怎麽著也都記熟了。

    快到地方的時候,大家才想起來給趙林上課的事情,輪著番的來幫他提問,一直折騰了一天時間,才滿意的放過了他。

    這個時候,非洲那邊的農場建設工作已經步入正軌,最艱難的開拓工作已經做的差不多了,所以趙林還算是幸運的。

    要是再往前推十幾年,那時候的專家要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邊試種,開荒、種地、建房都要同時進行。

    住的是茅草屋,拿紙箱子壘起來就當牆用了。而且也沒有電,一到晚上什麽都看不到,點個油燈還怕燈油不夠燒的。

    地裏都是毒蛇毒蟲毒蜂,不管多熱的天,都要腳穿水靴、頭戴防護帽。農場裏連口井都沒有,吃個水都要跑幾十裏地。

    現在就好多了,基本上一期工程都已經建設完畢,生活條件比以前要好不知道多少倍。各種機械化的設備也都能跟上了,幹起活來又快又省力,比起以前,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同行的這些人裏有幾個已經往來好幾次,一提起以前在這邊的日子就唏噓不已,抽起煙來手都打哆嗦。

    現在不管是開荒造田,水電配套、組織施工,都有不同的人負責,做起什麽來都井井有條。

    而且對當地工人的管理也摸到了門路,再也不幹那種白送的事情了。不好好幹活就扣工資,好好幹活給獎勵大米白麵。

    這也進一步的解放的工人的生產力,不用再拿自己的專家當苦力使了。

    有過把北大荒變北大倉的經曆,才有可能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讓非洲這片土地變成沃土。這些年開辟出來的農場不知道養活了多少非洲人,論真心實意,把全世界的國家綁在一起也不夠比的。

    要不然怎麽可能在聯合國開會的時候收到那麽多選票,怎麽可能坐穩五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