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諡號
字數:5732 加入書籤
朱威一聲令下,距離最近的陝西寧夏快速行動起來。
陝西當麵由嶽陽帶著在陝西都司的心腹,和袁浩帶著的定邊營負責。
一人強力遊說,若是促成另外一人負責強力鎮壓,朱威的命令很直接,不聽話就殺,沒得商量,所以進展迅速。
王之寀還想著與朱威商議商議,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官員或者氏族,日後可能會成為朱威的助力,最起碼管理地方也需要這些人。
他不說這話還好,說了這話那就抱歉了,朱威用得著這群酒囊飯袋?
當即給了嶽陽和袁浩下了死命令,原本是十天,現在八天之內要將那些官員全都抓進榆林城。
另外,讓宋應星調撥一批政務老手,過來管理陝西。
若是按照明朝省份劃分,陝西境內有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四大軍鎮,其中榆林寧夏固原已經成了朱威的地盤了,唯一不受朱威控製的甘肅鎮,則是沒有任何的威脅。
因為甘肅鎮現在全都忙著保護藩王呢,甘肅鎮附近可是有兩個藩王呢,分別是肅王和岷王。
有這兩個怕死的藩王牽製,甘肅鎮是一兵一卒都別想出來。
就算是出來了也無妨的,留守的兵力雖然不多,但是對付這些人,還是輕輕鬆鬆的。
稍微遠一些的,比如蒙明省,收到消息之後也是立馬動身。
不過在這裏,出了一些問題,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起因是因為大規模的部隊調動,是瞞不過人的,蒙明省的那些移居過來的韃靼人對馬蹄聲太敏感了,全都慌了神,在得知不是對付他們的,而是是要出兵京城,這群韃靼人瘋了一般的報名參軍。
蒙明全部的人口加起來才三十萬,其中韃靼人隻有八萬左右,可是報名參軍的竟然有兩萬之多,並且不要求軍餉,不要求裝備,自帶戰馬兵器與盔甲,甚至可以自帶幹糧。
在被明確拒絕之後,這群韃靼人竟然按照以前在大漠之上的規矩集結,憑借著高超的騎術,搶在蒙明新軍之前入了寧夏。
這可給寧夏的宋應星和朱堂嚇了個夠嗆,還以為蒙明韃靼暴動了呢。
最後得知真相的他們,也是沒有好的辦法,你不讓他們參軍,他們自己也會去,你讓他們參軍,一時間編製訓練還有裝備也都是問題。
最後隻能快馬傳遞消息給朱威,讓朱威決定。
朱威也是無語,他大概能夠想到這些韃靼人為何會拚了命的參軍,可是…如今這時候,還真的不能用他們,一個都不能用。
“來人…傳令宋應星和朱堂,讓他們穩住那些韃靼百姓,我馬上回去。”
“是!”
王之寀這段時間一直跟在朱威身邊,像個狗皮膏藥一般,朱威是服氣這堂堂內閣大臣的臉皮了。
在朱威頭疼那些韃靼人的時候,王之寀輕笑一聲:“公爺果然厲害啊,韃靼人都想為公爺拚命了。”
朱威聽出王之寀話中的譏諷,這次可不客氣了,直接回懟:“那當然了,你以為本公是你們一般的酒囊飯袋?處理一個韃靼都處理不好,還想著讓天下太平,那些民脂民膏不如喂兩條狗,狗還能衝上去咬個人呢,比你們這群隻會說風涼話的廢物強得多!”
王之寀也是見識到了朱威嘴上的厲害了,一時間有些啞口,好一會兒之後才又說道:“公爺為何不讓他們參軍,韃靼的戰鬥力大都不弱,公爺如今不正是用人之時嗎?人家有心,公爺有意,這不是正好一拍兩合?”
朱威冷笑出聲:“你看…我就說讀書人的心都是髒的了吧?你明知道我不能收他們,尤其是在這個檔口不能收,可是你嘴上卻說和則兩利,你把我當傻子呢?”
王之寀發揮出不要臉皮的精神搖了搖頭:“公爺為何如此說?下官可是為公爺操心的啊。”
“閉嘴吧你!老子帶兵入京,是以鎮國公的身份前去吊唁桂王的,不論發生什麽事兒都是大明內部的事兒,或者說就是漢人的事兒,帶著外族算怎麽回事?老子真的收了,真的帶著他們入京了,不出兩個月全天下都會傳老子與外族勾結對大明不利。”
“還有…如今孛兒斤還是鼎盛的年紀,我不論是對他懷柔還是對他強硬,都隻是針對他一人的而已,讓韃靼人遷徙到蒙明,對韃靼而言,還是有好處的,最起碼韃靼各個部落還是尊孛兒斤為主,可是我若是收了這些韃靼人,再編入新軍,孛兒斤會怎麽想?若是將他最後的那點尊嚴權力都給搶過來了,難保他不會生出事端來。”
朱威說完之後呸了一口:“呸…王之寀,老子當初以為你是個還不錯的官,至少性子可以,現在看來是老子看走眼了,你比其他想讓我死的人,心更髒!你也不用跟著老子了,今日就去榆林報道,敢再多說一個字,那就準備讓人抬著你過去了。”
王之寀張了張嘴沒再開口,朱威那冰冷的眼神確實有些駭人,並且他知道,朱威現在可是不會管那麽多了,說讓他躺著出去,他就絕對站不起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沒必要在這時候逞口舌之快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
京城。
大爆炸以後的京城,一片蕭條的景色。
不同於其他地方,乾清宮中倒是熱鬧的很。
因為這幾日全部大臣都在為朱常瀛的諡號忙活。
諡號是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死之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評價的文字,始於西周,曾廣泛通行於漢字文化圈。
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曆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曆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諡,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麽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是惡諡,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後期君主。
政變中被推翻的稱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亡國君主稱末帝。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皇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法初起時,隻有“美諡”、“平諡”,沒有“惡諡”。善、惡“諡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後,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被諡為“厲”,另外還有“私諡”。諡號的選定根據諡法,諡法規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並死在那裏,“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
平諡,多為同情類的諡號,如:“湣”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朱常瀛是藩王,文武是不用想了,不可能給他一個藩王,還有大明皇帝用過的也不能給他,比如“神”,這是萬曆的諡號。
一般對“神”的解釋是“民無能名”和“不名一善”,具體什麽意思呢?“民無能名”,就是說他的功績太偉大以至於沒有辦法給他一個稱號,“不名一善”,這個解釋也並不是說沒幹過一件好事,而是說他所做的偉大的、好的事情太多了,用一個稱號根本不足以概括其偉大。這個表麵看似非常偉大的神宗廟號,實際上是明褒暗貶,”神“字用在廟號中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的含義。
從這裏可以看出諡號除非是有特別的情況,否則都是比較切切的。
還有兩個諡號後人也都不能用,那就是“皇”和“帝”,靖民則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同於天地。
這兩個諡號太大,除了三皇五帝沒人有那個資格。
總而言之,諡號這東西,牽涉很大,這是蓋棺定論,一旦諡號公布天下,那就沒什麽反轉的可能了。
禮部上書了六個諡號,分別是“夷”,“丁”,“幽”,“思”,“端”,“禧”。
這幾個字,聽著都不像好諡號,可實際上,還都不差,最起碼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惡諡,想必禮部是得到了朱由校的授意了。
“夷”最先被否決,克殺秉正曰夷,意思是能夠克製殺戮,堅持正義,朱常瀛做的事造成諸多殺孽,許多人的親朋因此而死,這諡號反對聲音最大。
後麵就是“丁”了,述善不克曰丁,意為“試圖行善卻未能成功”,這和“夷”一樣,什麽他媽的叫行善?殺人也算嗎?
後又否決的“幽”和“禧”,隻剩下“思”與“端”了。
追悔前過曰思,意思是做了錯事卻能幡然悔悟。
最後就是‘端’了,與其他幾個不同,“端”是美諡,主要表彰逝者品行端正、恪守禮義的行為準則。 該諡號多用於褒獎官吏或貴族在道德操守、政治治理上的正直表現,強調‘守禮執義’‘嚴恭蒞下’等特質。
比如於成龍諡號“清端”):康熙朝“天下廉吏第一”,以清廉剛正著稱。
這個諡號大臣都覺得不妥,可是這麽一個美諡放在這堆平諡之中,著實有些紮眼了,當官的沒有傻子,自然看得出來其中有道道。
加上近些時日皇家緝拿司瘋狂出動盯梢,讓許多人都有了危機感,更不可能拿著這麽紮眼的一個諡號去說什麽話了。
“陛下…經過商議,現有“端”與“思”兩字可當桂王諡號,還請陛下定奪!”
朱由校麵無表情,瞥了一眼托板上的兩個字,隨手一指:“就它吧,朕從小被七叔照拂長大,七叔之品格天下少有,此字最為妥帖。”
不出預料,朱由校選的是“端”,還好他沒有選“思”,因為曆史上朱由校的廟號就是“思”。
選定之後,滿朝文武齊呼:“陛下大善!”
喜歡大明邊軍請大家收藏:()大明邊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