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她的變化

字數:3986   加入書籤

A+A-


    春去秋來,夏無累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
    為了不給別人帶來太多麻煩,夏無累一直在努力自理。
    以至於太過懂事,一直被村裏人拿來與自家孩子對比。
    “看看無累,剛會走就知道替家裏撿柴火,你們還想著玩呢!”
    “哎喲,無累怎麽在幫忙洗菜啊,你這孩子,怎麽能讓比你小的孩子幹活呢!”
    “早知道當初就把無累接到家裏來咯。”
    雖然其中不乏打趣之意,但過剩的讚譽也讓夏無累成了村裏孩子們的眼中之敵。
    或大或小的孩子都不樂意跟夏無累玩,導致她一直形單影隻,在各個家中遊走。
    幸好夏無累身軀裏是成熟的靈魂,並不在意小孩子們幼稚的孤立。
    她隻想快點長大,好離開寧靜的小村子,去探索這個副本,尋找通關的機會。
    她現在沒辦法自己換取食物,隻能靠著村裏人幫忙,這也意味著在她能自己賺錢之前,她沒辦法離開這裏。
    在田裏幫忙除草的夏無累停了下來,有些納悶。
    自己以前好像不怕餓著啊。
    好像,忘了什麽很重要的東西。
    夏無累知道自己跟其他小孩不一樣,但真的要她說出哪裏不一樣,她又有些啞然。
    再看了看自己的小手,心裏驀地升起些不甘。
    她才六歲,在其他小孩玩樂的時候,自己就要幫忙幹活了。
    可是不乖的話,得不到大人的偏寵,她就要餓死了。
    成熟與稚氣在身體裏爭鬥,讓夏無累有些割裂。
    夏無累歎了口氣,認命地拔起雜草來。
    旁邊的嬸子指著她笑道:“娃兒你才六歲,既會除草又會插秧苗,誰教你?”
    夏無累愣住。
    她低頭看了看手上綠色的秧苗,也有些困惑。
    來到這裏之後,確實沒人教過自己這些。是自己一直覺得要回報村民,所以自發性的幫忙。
    夏無累歪著腦袋想了想。
    “可能是看叔叔嬸嬸們在做,所以就學會了吧。”
    “哎喲,俺們無累可真聰明!”
    嬸子笑得滿臉褶子,捏了捏夏無累的小臉。
    “走,中午去嬸子家吃飯去!”
    自從夏無累懂事後,村民們不再執行輪流製照顧她。因為她夠乖巧,也會主動幫大人的忙,大家都樂意喊她去自己家吃飯。
    而等她到了啟蒙年紀的時候,便跟在朱老身邊,看他屋子裏的書。
    朱老即便沒法考秀才,也十分愛惜原有的書籍。在有了夏無累之後,朱老便坐了一張小板凳,給夏無累講誌怪故事。
    村裏小孩們都喜歡聽這種故事,可小小的夏無累似乎沒有多大興趣,更像單純來給朱老捧場。
    直到有一天,朱老講到大禹治水的故事。
    “黃河水泛濫後,淹沒了周圍的農田房屋,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大禹領命前去治水,在吸取了父親鯀的失敗經驗之後,最終疏通水路,救民眾於災難之中……”
    朱老注意到,原本安靜地坐在角落的夏無累抬起了頭,認真看著他。
    “無累,有什麽疑惑嗎?”
    “老師,為什麽大禹的父親也治水了,卻沒有像大禹一樣,各種故事和傳說被後人知道呢?”
    朱老微微一想:“因為他失敗了。起初,鯀是部族內最為深得人心之士。當時洪水泛濫後,帝君詢問誰能治水,所有人都舉薦了鯀。
    “鯀的治水思路是圍堵住傾瀉的洪水,於是修建了許多水障。雖然緩解了泛濫的水災,但也使水越淹越高。”
    “再者,他偷竊了帝君的息壤去修築水障,帝君為之震怒,所以命人殺了鯀,收回了息壤。”
    “據聞鯀死後心有不甘,屍體三年不腐不化。肚子中孕育出大禹後,屍體也變成龍飛走了。”
    “之後帝君把息壤給了大禹,治水成功後,大禹建立了夏朝,被後人尊稱夏禹。無累,你的姓便是因此而來。”
    夏無累感覺到心中有些莫名的怨懟,忍不住說道:“那鯀也做了很多貢獻啊,如果不是他,大禹也沒辦法成功。而且,若不是帝君把他殺了,或許他也能成功治水呢?”
    “他一心為民,難道就該落得如此下場嗎?”
    夏無累心裏也奇怪,自己為何會為一個虛擬的神話人物如此憤慨。
    隻是那股憤怒怎麽也壓不下去,不泄不快。
    這一番話倒是把朱老問住了,不過他沒有認為夏無累在刁難他,而是摸了摸夏無累的腦袋。
    “無累,會思考是好事。或許,之後你也可以成為一名學者,去寫書,去發掘更多古跡,為鯀正名。”
    夏無累點點頭,沒有再多說什麽。
    朱老卻因此注意到無累與旁人的不同,對她的學習更是關注。
    “無累聰慧過人,教她認的字詞一遍即會,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若是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這孩子一定會有大出息!”
    朱老不遺餘力,拿出自己賣瓜賺來微薄的資金,去舊書攤上給她淘書。
    夏無累也說不上來自己為何認字,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看到大人們對自己的誇讚,心底卻沒有過多的驕傲,好像這是一件非常正常,不足以為人吹捧的事情。
    這副淡然的神情落在大人眼中,更顯得超脫,讓人覺得她乃神童下凡。
    等到她十一歲時,村民們便籌謀著如何送夏無累去上學。
    “這娃兒打小就聰明,肯定是個讀書的料,可不能糟蹋在這裏了。”
    “咱這種普通人,想要過上好生活,那肯定得多讀書。”
    大家夥種的東西基本都是坐一天山路跑到城裏去賣,對於城裏和山村中的生活差距也是心知肚明。
    雖然他們習慣生活在大山中,但卻也希望下一輩能走出這裏,迎接新的生活。
    按照夏無累的年紀應該是要入中學了,雖然學費並不多,但加上生活費,也是一筆的費用。
    好在大夥對夏無累寄予重望,將她送到了幾十公裏外的中學內。
    夏無累坐上牛車,回頭看向送她離開的村民們,有些不舍的情緒。
    同時,還有一絲對未來的緊張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