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抹布如果應用得法,也可以解決一些麻煩

字數:4264   加入書籤

A+A-


    當看到趙虎頭顱的那一刻,朱棡終於明白自己還是低估了,姚廣孝這個“大明第一毒士”的不擇手段。
    據姚廣孝自己所言:他雖然出身於行醫世家,但對醫學和經典的書籍卻毫無興趣。
    在十四歲那年,姚廣孝做出了一件讓家人驚訝的事情。
    剃度為僧,投身佛教。
    在剃度出家之後,他在苦讀詩書的同時,努力鑽研佛法。
    僅用幾年時間,姚廣孝便在眾多僧侶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得道高僧。
    等到佛法造詣很高時,他便開始不務正業了。
    身為一個和尚的姚廣孝,竟選擇拜蘇州相城靈應宮的道士席應真為師。
    席應真和姚廣孝都是特立獨行的人物,他們的行為舉止與常人不同。
    身為一名道士的席應真,並沒有像同行那樣去煉丹修道,反而是熱衷於研究陰陽術數。
    姚廣孝之所以拜席應真為師,主要是看中了對方的這些獨特技藝。
    此外姚廣孝還對兵法謀略,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這讓他在佛教界,顯得更加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姚廣孝還雲遊天下,四處結交文人雅士。
    在成長的過程中,姚廣孝的朋友們或考上了功名,或成家立業。
    然而他卻依然選擇繼續當和尚,並最終成為了一個另類的僧人。
    在此過程中,姚廣孝結交了宋濂、楊基等名士。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逐漸精通儒釋道三家。
    手握“屠龍秘書”,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陰謀家。
    “早年遊覽嵩山寺,我偶然間遇到了相士袁珙。
    他麵帶驚奇的對我說道:‘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
    天性必然嗜好殺戮,將來很可能會成為是如同劉秉忠一樣的人!’”
    朱棡至今仍然清晰的記得,姚廣孝臉上那副引以為傲的神情。
    劉秉忠何許人也?
    根據相關曆史記載:他出身於世宦之家,自幼聰穎。
    在十三歲時,劉秉忠入都元帥府為質子。
    年僅十七歲,他便成為了邢台節度府令史。
    之後劉秉忠一度棄官隱居,並拜虛照禪師為師。
    乃馬真後元年,他進入忽必烈幕府。
    以布衣身份參預軍政要務,被稱為“聰書記”。
    至元元年,劉秉忠升任光祿大夫、太保,領中書省政事。
    至元八年,他建議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正式更名為“大元”。
    至元十一年,劉秉忠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至元十二年正月,忽必烈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
    到了元成宗孛兒隻斤·鐵穆耳在位時,加贈劉秉忠為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改諡“文正”。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之後,又進封劉秉忠為常山王。
    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者,唯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相士袁珙將姚廣孝與劉秉忠相提並論,無疑進一步激發了,他想在大明一展所學的決心。
    在兩人的交往中朱棡發現,盡管姚廣孝學習的知識廣泛而複雜,但在太平時期並不適用。
    如果他在早些年出生,參與朱元璋的開國大業。
    那麽姚廣孝和劉伯溫之間的較量,孰強孰弱必將難以預料。
    當初朱棡突發奇想,讓姚廣孝帶領三十位深藏不露的隱龍衛,打入江南世家同盟內部。
    就是想借助他“大明第一毒士”的才能,讓江南四大家族為大明開拓東南亞海上諸國。
    然而姚廣孝自作主張搞出了一個“死間計劃”,不僅讓錦衣衛潛伏在江南世家同盟之中的暗探損失慘重,而且現在還間接導致隱龍衛副指揮使趙虎遇害。
    朱棡從張龍的表情可以看得出,如果這件事情自己處理不好,隱龍衛這把刀恐怕會留下裂痕。
    因此在祝建同和周浩邈相繼領命而去之後,朱棡立刻換了一副態度。
    隻見他神情悲痛的對張龍說道:縱觀曆史幾千年,所有的人都在喊民心。
    然而又有幾人心中,真正裝著布衣庶民?
    對於大部分統治階層而言,他們要的民心不過是士紳之心。
    在他們看來隻要穩定了士紳之心,就能安定天下。
    事實上這些貪婪成性的饕餮之徒,為了一己之私什麽事情都能做得出來。
    之前趙虎便讓人傳回消息:江南世家同盟與沿海地區的倭寇相勾結,儼然已經走上了謀逆的不歸路。
    對於這些塚中枯骨,孤王恨不得就讓他們挫骨揚灰、千刀萬剮。
    然而為了‘海外就蕃計劃’的順利實施,孤王不得不付出一些代價。”
    張龍將裝著趙虎頭顱的木盒扣上,隨即躬身行禮道:“自從成為隱龍衛指揮使的那一刻開始,屬下已經知道自己將來的結局。
    隻希望殿下可以看在張某為您效力多年的份上,不要殃及到屬下的家人。”
    朱棡見打感情牌沒有用,隻能得退而求其次,苦口婆心的和張龍擺事實講道理。
    “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就連一塊抹布如果應用得法,也可以為你解決一點麻煩。
    在‘海外就蕃計劃’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有人負責那些有損陰德的事情。
    孤王不希望有一天,用你的人頭來安撫人心。
    在這種情況下,像祝建同隨風倒的‘牆頭草’,便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希望你能理解孤王的一片苦心,至於趙虎家人那邊,孤王……一定會給他們一個滿意的交代。”
    眼看身為藩王的朱棡,都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
    張龍連忙表明自己的態度,“是卑職沒有理解殿下的良苦用心,以後卑職一定做好份內之事,絕不會讓您失望!”
    朱棡估計時間已經差不多了,他麵色嚴肅的對張龍吩咐道:“你去看看迎親隊伍,準備的怎麽樣了?
    不要漏過每一個細節,務必要做到萬無一失。”
    直到目送著張龍的身影,在自己的視野裏消失,朱棡才開始大罵姚廣孝。
    在喝了一口徐妙雲端來的茶水之後,朱棡語氣感慨地說道:“爹想擁有絕對的權力,已經淪為地府遊魂的胡惟庸,也夢想著自己能夠掌握絕對的權力。
    哪怕是那些道貌岸然的朝臣,地方知府、知縣都不會例外。
    自古以來凡是擁有絕對權力的人,都會想方設法修訂對自己有利的律法。
    妙雲,你說將來有一天,我會不會也變成那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