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素可泰使臣請大明發兵救國

字數:4073   加入書籤

A+A-


    於是幾乎在每個皇帝的職業生涯裏,都會有各地官員上報數不清的鳳凰來儀、麒麟呈祥、黃河清、甘露降等“祥瑞”。
    在後世人的眼中看來,這些都是自然現象,與所謂“祥瑞”根本沒有任何必然聯係。
    然而曆朝曆代的皇帝都喜好此道,他們希望在統治期間出現越來越多的祥瑞,以便借此替自己歌功頌德。
    曆史上榜葛剌國進貢麒麟,發生在永樂十二年的事情。
    雖然朱棣未必真相信,長頸鹿就是神話傳說中的麒麟,但他也樂得沾沾靈獸的祥瑞之氣。
    畢竟永樂大帝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一生都活在得位不正的陰影裏。
    從政治方麵來說,朱棣繼續實行削藩政策。
    為加強中央集權,他設置了內閣和東廠。
    為加強對北方的控製,朱棣命人疏浚大運河。
    同時在北平府營建紫禁城,並最終遷都北京。
    從軍事方麵來說,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占領安南。
    為積極經營邊疆,他設立了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東北地區。
    設置哈密衛管理西北,設立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西南。
    對南海地區和烏斯藏,朱棣同樣采取積極經營的態度。
    不僅在藏內設置羈縻性質的都司、衛所等軍政機構,而且朱棣還封授當地僧俗首領擔任官員。
    通過冊封僧俗首領和定期朝貢的方式,加強朝廷與烏斯藏地區的聯係。
    從外交方麵來說,朱棣委派鄭和下西洋。
    在加強中外友好往來的同時,促進了大明與海外諸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從文化方麵來說,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等2169人編纂《永樂大典》。
    乾隆三十八年,清朝修《四庫全書》。
    四庫館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大量佚書,其中有385種收入《四庫全書》。
    然而乾隆在輯佚過程中,始終堅持儒家正統觀念。
    他認為“菁華已盡,糟粕可棄”,凡佛道、戲曲、等概不輯錄。
    對於牽涉違礙的言辭,也毫不留情麵一概刪去。
    有些科技方麵的著作因此失傳,如鄧禦夫的《農曆》,200卷詳細程度超過《齊民要術》。
    還有些軍事方麵的發明,為怕洋人學去也都丟掉不加采錄。
    甚至已經輯佚出的散片,如《兼金合璧》、《晉史揮塵》。
    或簽出的典籍《元一統誌》等重要的方誌類書籍,都在乾隆的命令下棄置不顧。
    朱棡之所以萌生想要編撰《洪武大典》的想法,並不是為了搶朱棣的未來功績。
    他是希望讓更多的現有科技方麵著作,能夠被發掘出來,並得到朱元璋的重視。
    在朱棡看來這部千古第一奇書,才是大明真正的“祥瑞”。
    想到這裏,他轉頭對王景弘說道:“你告訴我爹,榜葛剌位於恒河三角洲,占據著整個南亞次大陸最肥沃的土地。
    另外此地區水網密布交通便利,盛產黃麻、稻米、棉花與黃金。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往來於東西方的阿拉伯商隊經常在榜葛剌停留,因此當地的商業也非常繁榮。
    最為關鍵的是,此國強敵環伺,目前急需尋求外界的幫助。
    正所謂禮下於人,必有求於人。
    隻要能想辦法將榜葛剌納入勘合貿易體係,可以許諾與琉球群島一樣的條件。”
    一直沉默不語的徐妙雲,忽然開口問道:“榜葛剌如此富有,相比於咱們大明的江南如何?”
    朱棡點頭說道:“榜葛剌現在是南亞最富裕的國家,經濟實力強盛。
    作為一個麵向海洋的國家,它靠著貿易積累了巨額的財富,軍事實力在南亞也是數一數二。
    目前榜葛剌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不僅控製著孟加拉灣,而且他們還向更遠的地方發起了貿易和探險活動。
    另外出產的絲綢、棉布等商品遠銷海外諸國,隻可惜一直被東印度控製,以至於本國百姓無法享受到富足的生活。”
    已經察覺出一些不對勁的馬皇後,語氣詫異的問道:“棡兒,你從未到過榜葛剌,怎麽對這裏的國情如此了解呢?”
    早就已經想好說辭的朱棡,一臉感慨地說道:“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江南世家同盟雖然與倭寇勾結,但他們也因此掌握了很多海外諸國的信息。
    這些都被姚廣孝通過隱龍衛和錦衣衛建立的情報網絡,傳遞到了兒臣這裏。
    大明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東南夷六十二國使團前來朝貢的契機,這些信息進行核實。
    畢竟皇室的子孫後代,如果想要完成海外就蕃,不做到知己知彼是不行的!”
    就這樣朱棡在坤寧宮對藩屬國的情況做科普,王景弘則通過宮裏的太監,將相關信息傳遞給朱元璋和朱標。
    “咱聽說在素可泰建立前,湄南河中下遊、湄公河中下遊地區的泰人小邦,大多處於孟人真臘的統治之下。
    故元建立初期,真臘逐漸衰落,所屬泰人小邦紛紛獨立。
    湄南河中遊的‘猛素’,也於嘉熙二年成為獨立邦。
    處在孟人包圍之中的‘猛素’,為強調自己的泰人屬性,自稱‘猛素可泰’。
    不知咱說的這些情況,是否屬實啊?”
    在聽完鴻臚寺翻譯官的轉述之後,素可泰使臣聞言立刻拜倒在地。
    “素可泰王朝自從第三代國王蘭甘亨逝世後便開始由盛轉衰。
    以後的幾代國王大多懦弱無能,一昧沉溺於佛教。
    畿外各猛和屬國,見狀紛紛脫離素可泰王朝的控製。
    此外由於素可泰的經濟實力,不如羅斛強大。
    目前對方已經兵臨城下,還請上國發兵援助!”
    正在翻看藩屬國朝貢名單的朱標,發現根本就找不到羅斛這個國家。
    於是他連忙叫來王景弘,讓他去坤寧宮了解情況。
    “其實羅斛就是暹羅,隻是咱們和海外諸國的叫法不同而已。
    你讓太子問一下暹羅使臣,他是不是素攀武裏王子那空膺?
    如果對方承認了這個身份,咱們大明就必須慎重處理這件事情了。”
    根據曆史記載:那空膺趁統治阿瑜陀耶的拉梅萱王,與大臣之間發生齟齬之機,奪取了阿瑜陀耶的王位。
    雖然這件事情要等到永樂七年才會發生,但提前結交未來的暹羅國王,對於大明來說還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