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五人墓碑記》
字數:4197 加入書籤
所以當糧商們拿到十袋免費的水泥試用裝時,他們立刻意識到這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並毫不猶豫地行動起來。
當然這其中大明皇家農業公司的糧店,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青石板路上已經靜街,沒有一個閑雜人等,此時的空氣都是窒息的緊張。
錦衣衛之威,在京城老百姓這裏可止小兒夜啼,端端是一味上好的中藥藥方。
可偏偏事情都有例外。一個皇家糧店的坐堂夥計叫阿武的,倚著門柱子,打量著過來的一隊錦衣衛,因為這裏麵有他一個相熟的人。
“馬哥,這是去幹什麽?是哪家糧商不開眼,惹了陛下不高興,招來了你們這群人間太歲神?”
那隊錦衣衛是由百戶馬吉翔帶隊,他根基淺,年紀小,撈油水的抄家活自然是輪不到他,隻能在外麵巡視警戒,看看有沒有狗急跳牆的漏網之魚。
馬吉翔按住了旁邊的暴躁小弟,那小弟正想開口大罵阿武不長眼呢,被馬吉翔這麽一按,立刻就閉上了嘴巴,畢竟馬吉翔可是他們老大。
馬吉翔心裏想著:“這小子還真是沒長眼睛,也不看看這是誰家的產業,這夥計穿的是誰家的製服?要是一般人,哪裏敢倚著門柱子和錦衣衛這麽輕佻地開玩笑,分明就是自己人才敢這樣做。”
馬吉翔自然是認識阿武的,兩人說來也巧,是在西苑公共學堂裏上大課的時候認識的。
當時阿武坐在他前麵,上課的時候老是回頭找他說話,影響他學習。
馬吉翔心中有些不悅,但又不好直接說出來,隻能偶爾回應一下。
後來阿武主動跟他打招呼,告訴他自己叫阿武,還邀請他一起去食堂吃飯。
馬吉翔覺得阿武這個人很有趣,也就慢慢接受了他。
“阿武,你這個樣子,可不像是平頭百姓的樣子,比那些文官們更看不起俺們錦衣衛啊。”
此時,阿武聽到馬吉翔的話後,嘴角露出一絲不屑的笑容,說道:“馬哥,您可別逗我了。我們雖然都是皇家公司的員工,但我們是為皇上服務的,怎麽會看不起錦衣衛呢?
不過,您今天來這裏幹什麽呢?
是不是有什麽重要的事情要處理?
我聽著周家那邊已經雞飛狗跳了。”
馬吉翔微微一笑,回答道:“阿武,你還是那副脾氣。
哥哥我現在正在公幹,你也打聽?
錦衣衛這身皮,在你們這些皇家公司員工的眼裏,也就是那回事。
估計連宛平縣衙門的官差的黑皮都不如啊。”
“馬哥,您這麽說可就見外了啊!
我就是個普通小老百姓,能在皇家公司當差,全靠運氣好。
這都是我們以前的亢東家有福氣。
我可從來沒敢對錦衣衛不敬啊!
這不,看到您來了,趕緊來迎接一下。
來來來,快請進店裏喝杯茶,嚐嚐點心。”
在這家糧店中,除了掌櫃的,就要數阿武地位最高、本事最大了。
掌櫃的這會子不在,所以也隻有他有資格邀請馬吉翔進店。
馬吉翔連忙擺手拒絕:“不用麻煩了。”
今天錦衣衛出了大事,死了三位大佬級別的人物。不管下麵的人心裏怎麽想,現在都不合適表露出來。
要知道這些人可是陛下的肱股之臣啊!
如今他們死了,錦衣衛就會出現很多權力真空。
如果按照崇禎皇帝的意思,這些職位肯定會由他的心腹來擔任。
而那些從西苑軍校商校出來的錦衣衛新貴,正是崇禎皇帝的心腹。
其中最厲害的當屬現任錦衣衛同知的李若漣。
馬吉翔也有這方麵的妄想,因為他是西苑在職培訓班的高材生。
馬吉翔沒有進門,而是讓手下的兄弟們繼續巡邏。
他自己則靠在門柱上,與阿武閑聊起來。
\"阿武,我問你個事兒。這條街上的周府,在街坊鄰居眼裏是什麽樣的?\"馬吉翔問道。
\"馬哥說的是哪家周府呀?\"阿武反問道。
\"還能是哪家周府?當然是東林七君子之一的周順昌家啦!現在的當家人好像叫周茂蘭吧。就是現在哇哇叫的周府,你剛才問過的。\"馬吉翔回答道。
阿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他要的不過是能夠和錦衣衛百戶有來有往的問答罷了,那是有些官老爺們都做不到的。
阿武點燃了一支煙,也遞給了馬吉翔一支煙,這是卷煙,就是那卷煙的紙也是挺貴的,一般人根本沒有見過,更別說抽了。
“哦?
竟然是他!
此人我有所耳聞,他爹雖然死得慘,但也算值了,畢竟南方複社的張溥親自為他爹寫的《五人墓碑記》在江南一帶可是被廣為傳頌。
也不是為他爹,是為他爹而死的的五個打行的打手,反正都一樣的。
如今這小子雖然隻是一介生員,卻已經結識了不少權貴,做起生意來也是風生水起,全靠他爹的名聲。
據說他曾寫下血書為父鳴冤,還在東交米巷宴請了街坊鄰居整整九天,酒水和肉食不斷供應。
眾人都說這周茂蘭不用參加科舉,光憑祖蔭就能謀個一官半職,而且這官位還不低呢。
可這都過去好些日子了,還是沒見動靜。
那周茂蘭老爺的臉色愈發陰沉,不過今日倒是心情愉悅地坐著轎子出了巷子,想來應該是有什麽喜事吧。
隻是不知為何會落到你們錦衣衛手中,難不成他真的犯了什麽天條?”
阿武對於東交米巷的事情顯然非常熟悉,談到周茂蘭時更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然而,馬吉翔卻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關鍵信息。
“以後你再也見不到這位周老爺了。
別廢話了,兄弟。哥哥我問你,這複社的張溥是不是就是撰寫《五人墓碑記》的那個人?”
“沒錯啊!
張溥出生於蘇州的官宦世家,但不幸的是,他是妾室所生,因此得不到家族的重視。
但他自己發奮圖強,如今成為了蘇州的貢生,並創立了應社。
後來,他與當地的讀書人張采一同組建了複社。”(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