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不知天高地厚
字數:4522 加入書籤
什麽?
李淩峰這意思不就是說前人一直所討論的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嗎?他哪來的這麽大的臉和自信啊?
眾人滿臉的震驚與不可置信,仿佛聽到了天方夜譚,雖然說大夏國文壇積弱已久,但這麽多先賢都沒覺得這兩種理論有什麽問題,你一個剛種狀元,甚至尚未及冠的黃口小兒安能如此狂妄?
確實,以李淩峰的這個年紀來做官,見了朝中哪位朝臣,光從年紀上來說,都能占一占“長者”的便宜,怎麽,這麽多人都按照前人留下來的理論去辯論,都不覺得有什麽問題,偏偏顯得你能耐了,懂的都是別人不懂的?
嗬嗬
不知天高地厚!
在場的人先是短暫的震驚與沉默,片刻之後首座上響起了一聲譏笑,剛剛還在議論紛紛的眾人頓時安靜了下來。
“夠了!”
“李淩峰,吾還以為你有什麽新奇言論,不想你竟如此目空一切,小小年紀,竟敢妄議先人的觀點是錯誤的……”
“我還以為你僅是一個諂媚阿諛的小人,沒想到還如此倒反天罡、離經叛道,簡直汙濁老夫的耳朵!”
中庸之道乃大道其一,大夏開國以來,是諸位先賢的智慧結晶,潛心研學後才得其中道理,經時間演變,如今才分為此二論,雖有爭議,可出世入世,各花入各眼,各有各的見地,怎麽也談不上一個錯字。
如今李淩峰說他們提出的觀點都有一定的誤解,不是在說他們學的東西都是錯的嗎?不管是處事圓滑之說,還是退而求其次之論,他李淩峰憑什麽就覺得自己是對的?
聽完李淩峰所說之言,歐陽濂仿佛覺得自己的耳朵受到了侮辱,再也忍不下去了,直接甩袖站了起來,劈頭蓋臉就對著李淩峰一陣罵。
呃……
李林峰的腦袋短路了一下,啊,不是你們讓我說的嗎?況且試講中庸之道,就算自己觀點與眾人不符,也不用上升到人身攻擊啊。
劉伯義作為國子監的監丞,本來就是幾位皇子的授業恩師,平時恃才傲物,不將別人放在眼中,脾氣也是又臭又硬,如今聽完李淩峰的“二者皆有誤解之處”,差點兩眼一黑,氣暈過去。
這可苦了他身旁的同僚,君子愛美人投懷送抱,不是滿臉褶子的老疙瘩啊。本來平時劉伯義就瞧不上他們,沒少對他們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他們早已積怨已久,可如今大庭廣眾之下,這劉監丞說倒就倒。
都是在一個地方打工的同僚,手比腦子快,下意識伸手接住以後,臉上的表情比哭還難看,這放手也不是,不放手也不是,隻能在心裏暗罵“晦氣”。
“咳……那啥,劉大人,沒事兒吧?你還能站穩嗎?”
豎子!
豈敢在國子監中如此放肆!
劉伯義此刻根本無心顧及其他人,沉著臉把同僚的手甩開,等腦中天旋地轉的感覺壓下去,他伸出手指指著李淩峰,胸口劇烈起伏。
“你……你……”
劉伯義也確實被氣狠了,話如梗在喉頭,半天也說不下去。但即便如此,也不影響眾人對李淩峰所言的譏笑和不屑。
更有甚者,咀嚼著李淩峰剛剛所說的“狂悖”之言,一手撐著腰笑得前仰後合,忘乎所以。
何昱楓也在嘲笑之後,慢慢反應過。李淩峰今日信馬由韁,信口開河,竟然冒天下之大不為,批判先賢的理論有誤解,這不是廁所裏點燈籠找死嗎?
他對李淩峰的這番言論可以說一點兒也不反感,甚至還有點興奮,李淩峰自己要找死,別人簡直攔也攔不住。他相信用不了多久,等今日李淩峰在國子監的這番言論傳流出去,肯定會有更多的讀書人來討伐他,到時候李淩峰也會因此臭名遠揚,名聲掃地的。
那邊劉伯義終於緩過氣來,他怒視著李淩峰,嗬斥道:
“簡直一派胡言!”
劉伯義黑著臉,中庸之道,既是處事之道,也是為人之道。今日的這個試講題目,他也是苦心鑽研了很久的,先行留下來的理論自然是對的,不然大夏這麽多的學子,按照李李淩峰,這麽多年學的都是一通狗屁?
他看李淩峰說的才是一通狗屁,而且是狗屁不通。
見劉伯義神色激動,仿佛要吃了自己,李淩峰連忙擺擺手,淡定的說,“劉大人,稍安勿躁。”
“說我們對中庸之道的兩種理解是謬論,還說其中有兩個錯誤的前提,你接下來是不是要說我們所學習的經史典籍全部都是錯的?”
劉伯義指著一旁書架上碼得整整齊齊的書籍激動不已,唾沫橫飛,盯著李淩峰質問道,“狀元郎,你小小年紀,竟敢如此信口開河,也不怕被天下人笑掉了大牙?虧你還是讀書人之典範,難道還不知說話要三思嗎?”
盡管李淩峰說了稍安勿躁,但劉伯義此刻已經聽不進去一星半點,仿佛李淩峰此刻就是罪人,他所有的口誅筆伐都是應該的,好叫眼前這個年輕人長點教訓。
李淩峰也理解他的這種心情,無非就是信奉良久的理論被別人提出了質疑,權威受到了挑戰,劉伯義當然不願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會不會被天下人笑掉大牙?還請劉大人聽我說完,在做定論。”李淩峰微微一笑,從容的對著劉伯義拱了拱手。
劉伯義似乎不敢相信李淩峰還要繼續說下去,理在人心,豎子焉能狡辯?劉伯義盯著李淩峰看了一眼後怒極反笑,冷哼一聲。
他倒是要看看這黃口小兒還有什麽好說的。
歐陽濂同樣黑著臉,麵色不好,但見李淩峰還有話說,倒也沒有阻止,他與劉伯義此刻是一個心態,都想看看李淩峰還能如何信口雌黃。
太子楚慎抿了抿唇,看了李淩峰一眼,開口道,“既然李夫子還有話說,認為此二種說法有誤,那便讓本宮也聽聽,李夫子的高見。”
楚霽輕笑,饒有興趣的等著他接下來的解釋,楚崎則是皺著眉,深深的望了李淩峰一眼。
“高見下官不敢當,恐汙了太子尊耳。”李淩峰向楚慎躬身拱手,然後平靜的看著眾人,緩緩開口道,“小子拙見,還請諸位大人不要見笑。”
“我倒是要看看你還能如何狡辯。”劉伯義怒懟道。
“各位大人談中庸之道,想必對此說的書籍及釋義早已爛熟於心了吧?”李淩峰看了劉伯義一眼,懶得搭理他,隻是淡淡的反問出聲。
笑話。
在座的人不說學富五車,才高八鬥,那也是有真才實學的,不然連坐在這裏參與選皇子侍講的機會都沒有,他們都是今年科考取士中鳳毛麟角的存在,以他們的才學,是有機會入閣拜相的,怎麽可能原中庸的意思都不知道呢?
見眾人之自信的模樣,李淩峰輕笑,旋即開口道,“要想真正了解中庸是什麽,我們還是要回到書本上,在書籍的第一篇和最後一篇。”
“第一篇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乃天下萬物運行之根本,‘和’則是天下人達到‘中’的境界的途徑或大道,若能達到綜合境界,則天地運行秩序順勢而立,萬物居於其自然秩序中,便可生生不息。”
“最後一篇有言,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上天承載,化育萬物,無聲無息,不動聲色為境界之最,即萬物和諧共生共存方位中庸之道目的,那就是構建一種秩序,人立於此秩序,天地萬物皆能達到最好的狀態。隻有在這種秩序中,才能做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秩序並非相互排斥,非此即彼,折中調和且權衡利弊的秩序,而是一種能讓事物都能達到完美融合、和諧共生的秩序。”
李淩峰語出驚人,他平靜的站在那兒,臉上一片鎮靜,追根溯源,字字剖析,仿佛這些話早已思慮良久,並非一蹴而就,才能如此坦然無懼。
李淩峰將自己的理解和盤托出,作為一個現代人,他不像古人一樣,沒有大自然的概念。
古人常常把天地理解成一個大的整體或者係統,在此係統中,萬物各安其位,和諧共生,處於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其內部也蘊含了一種完美的秩序,中庸即是將這種秩序稱之為‘中’,而道家思想則是把這種秩序稱之為‘道’。
喜歡寒門出了個狀元郎請大家收藏:()寒門出了個狀元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