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金葫蘆吉祥如意

字數:3692   加入書籤

A+A-


    原戴笑了笑,能問出這話證明確實不懂,不過他卻沒有正麵回答:“目前來說都還好。”

    俞紅豆沒再追著問,隻是好奇的看了看舉架,正好下麵一陣“叮叮當”的鈴聲響起,上麵便有守在滑輪旁的工人吹響竹哨,滑輪上方延續下來的繩索盡頭,兩個工人啟動絞盤,開始拉拽起來。

    很快一個吊籃從礦井中漸漸升起,滿滿的一筐礦石被一把鐵鉤勾到與地麵平齊的台麵上,一輛小推車等在那裏,一筐礦石倒進去填滿了一半。

    俞紅豆不知道原本的古代礦工是怎樣采礦,也不知道後世的采礦設備是怎樣運轉的,她就是覺得看著就很辛苦。

    “此處無法斜入礦井,這般已經是最省時省力的了,若不然便要兩邊挖地道,且不知要挖多久。”

    譚燕臨從小姑娘皺眉禁鼻的表情看出她的意思,給她說起這樣設置礦井的原因。

    俞紅豆點了點頭,看到工人中還有一些女性穿插在礦工中間走動,不禁好奇的看了幾眼。

    原戴一直關注著名義上的好友,實際上的貴人,見他目光一直不離俞家的小姐,好奇之下也跟著關注起這位看上去乖巧伶俐的小姑娘。

    “那是負責做飯和漿洗衣服的媳婦兒婆子,多半是曠工家眷或者官奴。”原戴主動解釋了一句。

    他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姑娘,隻是跟這幾位表態,他們這是正經的礦場,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兒。

    俞紅豆隻是好奇的盯著瞧了幾眼也就作罷,轉頭看向譚燕臨,示意他該走了。

    “此次來也就是順便路過,路上獵了些兔子野雞,又在村裏勻了點菜給你送了點兒,算我們盡一份心。”譚燕臨提出告辭。

    這裏雖然沒什麽可看的,但畢竟是官方管製地點,待著不自在不說,還無趣。

    “哎喲,這可真是多謝,不瞞你說,山裏獵物不缺,但卻不好日日出去霍霍,免得驚擾村裏人,每一旬我們才打一回牙祭。”原戴聽了喜出望外,拍著譚燕臨的肩誠心道謝。

    這話一出,俞紅豆和墨守歸對他的印象瞬間提升不少。

    甭管真假,有這個意識就不錯。

    而且幾次回村,確實也未曾聽村裏人抱怨山裏這些人,甚至還有幾分誇讚,便知原戴管得很好。

    “原本此處那塊葫蘆石呢?”俞紅豆往外走了一半,忽然想起為啥總覺得這裏缺點啥了。

    “在營地後麵,俞小姐有所不知,因礦就在那石下,那石集合了百年金靈之氣,又因其為葫蘆形,寓意上佳,是吉祥之物。”

    提到這個,原戴的眼神有點亮,臉上毫不掩飾豔羨,顯然他對這塊吉祥的葫蘆石頗為動心。

    那確實吉祥,俞紅豆惋惜,那麽葫蘆的葫蘆石,真的蠻難見的,要不是家裏沒地方,她都想弄回去整個景點擺它。

    譚燕臨好奇,他還真不知道這石頭的事兒,於是特意過去看了一眼。

    本來沒覺得有什麽稀奇,但見原戴和小姑娘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昧著良心誇了一句:“多金葫蘆,確實吉祥,若是拿去拍賣給那些富商,怕是能狠賺一筆。”

    這話倒是給了原戴一個提示,反正石頭不會落到他原戴手裏,莫不如賺一筆交上去,給自己換個功績。

    原戴感激涕零的拱手對著譚燕臨行禮:“聽君一句話勝讀十年書,多謝譚兄提醒。”

    譚燕臨無語,不過這也不是什麽大事兒,搖了搖頭,帶著俞紅豆他們便告辭了。

    俞紅豆走出金礦的大門,回首看了一眼忙碌不停的礦井,感歎古代人民的辛勞外,心中又多了一份心事。

    也不知這般把金礦報上去,這樣的開采,對於桃源村和大山是好還是壞。

    “這裏就是武師父的小屋舊址了。”俞紅豆指著臨著山崖的一片矮草。

    “沒想著給武師父修個衣冠塚之類的?”譚燕臨看著明顯矮了許多的草地疑惑不解。

    “我爹說過當年,他想拜武師父為義父,將來不管怎樣都給他敬一炷香,武師父說他赤身來孤身去,不必講究這些形式。”俞紅豆記得自家爹爹說這話時的遺憾。

    譚燕臨了然,正想安慰紅豆,說可以立個祠堂,忽然想起俞家還有位跟隨武成功師父而去,衣錦還鄉的俞四郎,大概知道這其中的事情,便沉默下來。

    俞紅豆讓錢三妹拿出一把鐮刀,拒絕了護衛大哥們的幫忙,跟錢三妹和青竹長河,還有主動幫忙的譚燕臨一同除起草來。

    “早知道就把我哥叫來了。”俞紅豆割了一小片,抹了抹頭上的汗,嘟囔了一句。

    她哥送完譚狼曋就被村長喊去了,俞紅豆怕俞鬆不讓她出門,所以才偷偷帶著譚燕臨和墨守歸跑出來。

    錢三妹三個常常幹活,手腳利落,趁著俞紅豆嘟囔的功夫刷刷的就割到了她這邊,愣是把俞紅豆的活給搶完了。

    那邊譚燕臨也怎麽有用武之地,畢竟除草這個活他不熟,跟俞紅豆一樣,很快他那一片就被長河給收拾利落了。

    “看來這農活也是要技巧的。”譚燕臨看了看手上的鐮刀,再看長河他們的動作,總覺得鐮刀在自己手上委屈了。

    “可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想要種地種的好,學問不比讀書少。”俞紅豆理所當然。

    種地涉及到天氣知識,植物知識、土地知識、生物知識,需要懂的科目多著呢。

    墨守歸點頭:“什麽時候翻土、什麽時候種植、什麽樣的土地種什麽,長得怎麽樣、除草驅蟲、漚肥澆糞等等,其中的講究多了去了。”

    雖然種地是代代以身相傳,但熟悉的老農都能總結出不同的經驗來,這何嚐不是一種技能和學問。

    “小子受教了。”譚燕臨笑著拱手,示意他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

    他單知道農戶不易,但這份知不過是書本上得來的,未曾親自體驗過農戶的不易,怎麽能稱得上知呢?

    想要做一個好官,可不是紙上談兵就可以。

    譚燕臨記住了俞紅豆的這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想要種地種的好,學問不比讀書少”。

    此後倒是挖掘了不少偏門的人才,為啟朝的發展添磚加瓦提供了不少助力。(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