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 對不起

字數:3757   加入書籤

A+A-


    小提琴柔弱的如泣如訴,像是祝英台傷心的獨白。

    當她得知了梁山伯病重的消息,二人想盡辦法在樓台相會。

    這也是全曲中大提琴和小提琴最後一次唱和,是一段頗為感人的二重奏。

    梁山伯是一個笨拙的書生,十八相送時,他們的交流也是以才思敏捷的英台為主,他隻是傾聽著。

    如今命不久矣,大提琴的低音先響了起來,和小提琴的高音一問一答,互相模仿著對方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像梁祝二人流著淚互訴衷腸。

    這次的大提琴首席也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林夏沒想到,他竟然會願意為這次音樂會特意回國,到樂團客串一下。

    在他來到樂團之後,整個大提琴聲部瞬間化身尖叫雞,一群迷弟迷妹圍著他要簽名。

    他的演繹也讓大提琴的獨奏非常出彩,他們的合作如泣如訴,讓樓台會這一段變得非常好哭。

    觀眾席上不少觀眾都在這一段落了淚。

    但梁山伯死後,沒有太多時間讓英台悲傷。

    緊接著就是一段快速的急板,婚期將近,在鼓板的催促聲中,心如死灰的英台上了花轎。

    在這一路上,她做了最後的反抗。

    《梁祝》在這裏借鑒了戲曲中緊拉慢唱的形式。

    所謂緊拉慢唱,就是樂隊拉得很快,唱腔則以一種很慢的節奏在進行,這種反差就會產生一種拉扯感,很容易體現出角色悲憤和緊迫的情緒。

    在這裏,林夏演奏的更像是一種英台的身不由己。雖然她什麽都改變不了,但她在無言地、以一種自己的方式在反抗。

    這一段小提琴旋律和情感都很複雜,

    英台時而激憤,時而不知所措,時而又回憶起了美好的回憶。

    但當淚水流盡的時候,她的心意已決。

    隨著節奏變化,聽眾好像看到了英台決絕的姿態縱身投墳,一聲長音之後,獨奏小提琴的聲音就此消失。

    這一聲讓林伯山跟著心跳一窒,他沒想到林夏今天的表演如此出色,就連聽過數百遍的他也代入到了其中。

    在英台投墳的那一聲決然的長音時,身經百戰的他第一次差點出錯。

    實在是關心則亂,好在指揮的主要工作在台下排練,在台上他靠著多年的演出經驗和肌肉記憶,沒出什麽問題,他強迫自己更加專注在樂團上。

    林夏和祝英台年齡相仿,這也讓她的演出帶上了一種獨特的味道。

    梁祝的故事流傳至今,最核心的部分其實並不是愛情,而是反抗。

    這也是這首曲子的體裁是小提琴協奏曲,而不是大小提琴雙協奏曲的原因。

    大提琴olo隻占很小的一部分,其他樂器都是為了輔助小提琴,全曲主要描繪的是祝英台的性格。

    當英台一走,林夏放下小提琴等待著。

    樂隊開始演奏起悲傷的旋律,林伯山也大幅度地指揮,調動著樂團的情緒。

    實在太像了。

    他不也像故事裏這對可笑的父母一樣嗎?

    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

    在悲傷的旋律之後,所有聲音停止。

    接下來就是《梁祝》中最著名的片段——化蝶。

    這一部分其實和開頭的引子很相似,華夏風的處理方式,講究的就是一個首尾呼應。

    在豎琴的撥弦中,長笛獨奏再一次吹起了美妙的旋律。

    一片寧靜中,人們仿佛又來到了天堂仙境。

    隻是這一次的旋律,相比開頭的引子,加入的樂器更多,讓氣氛變得更溫暖了一些。

    這次也不是林夏由小提琴獨奏,而是由第一小提琴聲部的所有樂手一起奏出了主題。

    他們的合奏讓主旋律變得更加柔和,像是在一起簇擁著化為彩蝶的梁祝,看他們翩翩起舞。

    仿佛是一種夢幻般的幸福。

    天長地久不分開,梁山伯與祝英台。

    林夏靜靜地聽著樂團的演奏,當快結束時,她持琴搭弓,和所有弦樂聲部一起,再一次重複了這段旋律,將整首曲子推向**。

    梁祝已逝,但他們從此化為了傳說故事,一直流傳到了千年之後。

    台下的聽眾沉浸在這種情緒中,久久不能自拔。

    一曲結束,因為精神高度集中,林夏的額頭上也冒出汗水,她鬆了一口氣。

    按照慣例,她要先和指揮握手。隻是林伯山在和她握手時,表情複雜地說了一聲“對不起”。

    林夏當時沒有反應過來,等接下來和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握手時,她還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愣了一下才明白林伯山說的是什麽。

    雖然現在的她已經不會再去想這些事,也漸漸明白了他們的想法,但聽到林伯山居然會向她道歉時,她的心情還是有些複雜。

    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個微笑。

    她繼續向樂團鞠躬,感謝這些樂手老師們的殷勤付出。

    最後向觀眾鞠躬,也看到了所有觀眾的反應。

    音樂廳裏的聽眾們,在鼓掌之後仍然保持著安靜,然而仍有一些聽眾在擦著眼淚。

    看到他們的反應,林夏知道這首曲子成了。

    今天的發揮,她自己都覺得有如神助,她現在那裏,感覺自己有一瞬間就像祝英台本人一樣,應該可以打動那些評委吧?

    在音樂的世界裏,年齡是一個因素,但不是重要因素。

    就像在地球上,這首傳世經典《梁祝》問世時,無論是作曲者還是演奏者,都是二十出頭的學生。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幾個大學生的畢業設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