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一條鞭法
字數:7120 加入書籤
玉京
鳳凰書院,乃是玉京的儒學聖地,無數士子夢寐以求的求學之所。
此時,書院翡翠竹林的空地上,聚集著數百名進京趕考的士子。
他們個個飽讀詩書,意氣風發,懷揣著滿腔的熱血和抱負,渴望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入仕為官,一展抱負,名留青史。
士子們圍坐在一起,高談闊論,引經據典,暢所欲言。
一位士子慷慨激昂道:“吾皇聖明,自登基以來,平定四方,開疆拓土,使我大魏威震天下,如今國泰民安,文峰鼎盛,百姓安居樂業,此皆吾皇之功也!”
一位士子義憤填胸的說道:“魯州之地,賦稅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去年魯州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賣田賣地,賣兒賣女,艱難度日,可官府依舊催逼賦稅,百姓無奈之下,隻得揭竿而起,隻是魯州十室九空,滿地屍骸,此乃賦稅之弊也,若不改革,萬民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有士子憤怒道:“如今朝中武將,仗著軍功,驕橫跋扈,縱兵劫掠百姓,前日聽聞,汝州武將率軍剿匪,竟殺良冒功,強搶民女,如此行徑,與賊寇何異?長此以往,百姓如何能安?”
一名蜀地士子不忿道:“六相把持朝政,獨斷專行,堵塞言道,任人唯親,我等士子空有一腔報國之誌,卻無處施展。”
這些士子們也知道,官位有限,一個蘿卜一個坑,他們要想做官,就得有人空出位置,六相和他們的黨羽占據的官位最多。
就在士子們高談闊論之時,鳳凰書院的文昌閣內,六位宰相當著皇帝曹鯤的麵各抒己見。
侍中紀昌明侃侃而談:“官員鄉望隱匿田產,虛報人口,逃稅避稅是曆朝曆代都存在的問題,朝廷雖然損失了部分稅賦,可也不是沒有好處。”
“如今江南文風鼎盛,離不開官員鄉望的財力支持,如果沒有官員鄉望提供的錢財,不知道有多少貧苦學子無書可讀。”
“科舉之後,上下尊卑,貧賤富貴,更是由功名而定,如果驟然對江南實行一條鞭法,賦役合並,折銀征收,按畝計稅,加征商稅,隻怕亂了人心,百姓難以接受,繼而激起民變。”
紀昌明本就是儒家大儒,為官之後自然要為儒學謀利。
他大力鼓吹儒學,重用儒家子弟,倡導以儒學治世,在興學教化方麵頗有建樹,可謂桃李滿天下。
隨著儒學興盛,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野心也越來越大。
他認為大魏要想長治久安,就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文化,以鞏固政治統一,確立三綱五常,教化萬民,德治優先,仁政為本。
而江南富庶之地,也是儒學的興盛之地。如今朝廷要對江南實行賦稅與徭役改革,很可能讓剛剛在江南興起的儒學受損。
紀昌明憂心忡忡地道:“聖上,江南剛剛平定,百姓疾苦,百廢待興,如果朝廷強行征稅,隻怕那些江南世家鄉望會心生不滿,民亂也就接踵而至了。臣以為當下對江南應以仁政德治為先,減免賦稅,興辦儒學,教化萬民。”
曹鯤聽了後,麵色如常,古波不驚。
民變?
他會怕民變?
善於騎射的戎族都被他打得服服帖帖,他會怕一群讀書種地的人暴動搞事?
紀昌明看了一眼麵無表情的曹鯤,心中頓時湧出無力的感覺。
當今皇帝以武立國,因為實在是太能打了,以至於無所畏懼。
可是民變不同於外敵,內亂一起,損害的是大魏的國力。
想到這裏,紀昌明決定再加點碼,滿麵愁容道:“聖上,去年魯州之亂,那些亂民就打出了前朝的旗幟,還有人張貼‘光複大乾’的告示,與益州姬桂遙相呼應,鬧得人心惶惶,局麵之所以能安定,魯州的士族鄉望居功甚偉,故而朝廷應善待士族鄉望。”
“紀相危言聳聽了吧。”
曹鯤冷聲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履畝而稅,天經地義,如果因為不想交稅,就不交稅,朝廷拿什麽維持,你們吃什麽,穿什麽,難道你們想光著屁股上朝,餓著肚子為官?就是因為江南新定,所以更該征稅,讓江南百姓知道誰才是江南真正的主人,朝廷收上了稅,才能養兵養官,才能保護他們!”
吏部尚書藤子敬見狀,立刻站出來說道:“根據戶部的統計,僅僅在金陵被隱藏的良田就不下五億畝,這些良田皆是朝廷之田,卻被世家豪族,富商大戶藏匿占用,不交一文稅,不納一鬥糧,簡直是國之蛀蟲。如果將這些藏匿之田登記造冊,明年國庫可增收稅銀數億兩,有了這些銀子,可以建多少書院,救濟多少學子!”
圖窮匕見啊!
皇帝這是早有準備,鐵了心要征稅!
紀昌明心中一沉,曹鯤可不是前朝的庸弱之君,殺伐果決,心如鐵石,霸道專橫,他要是想幹什麽事情,誰也攔不住,誰要是敢阻攔,那就是刀斧伺候。
尚書令淳於匡擔心道:“聖上,淮州水多田少,那些隱匿之田多在世家豪強之手,奪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臣擔心那些世家豪強會為了田地作亂,不如徐徐圖之,教化規勸為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鯤冷聲道:“作亂者皆為刁民、暴民,是我大魏的毒瘤,對於危害侵蝕大魏社稷的毒瘤,朕隻會將其除掉,而不是任由他成長,愛卿身為宰相重臣,肩負著大魏社稷豈能諱疾忌醫!”
淳於匡聽出曹鯤語氣中的不滿,惶恐跪地道:“臣愚鈍!今日聽聖上一席話,如雷貫耳,豁然開朗!”
皇帝決心,江南征稅勢在必行
曹鯤站起身來,目光掃視著六位宰相,冷聲說道:“前朝國庫空虛就是因為世家大族、豪強大戶藏匿人口土地,將國家之地視為私產,因私忘公,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以至於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受外族欺壓。”
“如今朕執掌山河,當為社稷做主,絕不會讓大魏走了前朝的老路,爾等身為宰相也該以社稷為重,莫要辜負了朕和萬民對你們的信任。”
紀昌明身體一顫,急忙跪地道:“臣明白!聖上之言,乃至理名言,臣永記於心,臣願親赴江南,主持一條鞭法。”
曹鯤欣慰道:“愛卿不辭辛勞,實為大魏棟梁。”
曹鯤也是讀過書的,知道儒家在加強中央集權,愚民弱民,思想控製這一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要不然儒家在華夏曆史上也不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哪怕是一塊衛生紙,也是有它的用處。
有用他自然就不會棄之不用。
相比於武人修士,儒家的文人士子更聽話也更軟弱。
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要想大魏長治久安,天下萬物皆為所用,儒家和儒學就得用,而且要大用重用。
比如儒家的三綱五常,臣子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維護皇帝的權威和尊嚴,他就很喜歡,因為他就是君,是既得利益者,他享受這些權力和利益。
至於像其他的人,搞什麽人人平等,搞什麽民主自由,那都太高上了。
現代社會物質資源豐富,科技發達、自詡文明社會都辦不到的事情,你在古代搞,你的思想是有多純潔。
那句話怎麽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人性的本質就日常意義而言,就是自私自利。
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但更多時候,人們隻關心自己能否在這條船上坐得更舒服。
所以才會有那麽一句話:官員的兒子還是官員,富人的兒子還是富人……
在資源分配方麵,優勢階級往往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爭取更多的資源,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的把手中的權力財富分給外人,這就是人性。
他現在就想把天下萬物為己所用,然後獻祭天下氣運,讓自己變得更強,一步一步的成為九天十地,不死不滅,擁有不會失敗的最強者。
到那時候,心情好了,也可以善待一下天下萬民,讓他們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為他服務。
人就是這麽自私,這應該是天性。
很快,宰相紀昌明親赴江南,主持一條鞭法,清丈田畝,改革稅製。
紀昌明深知此次改革任務艱巨,一到江南,便召集各地的世家鄉望,向他們宣講朝廷的稅收政策。
“諸位,朝廷此次實行一條鞭法,乃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賦役合並,折銀征收,按畝計稅,加征商稅,可使賦稅更加公平合理。”
“同時,朝廷也會減免部分賦稅,興辦儒學,開啟民智,造福萬民,望諸位能夠支持朝廷的改革,共同為江南的繁榮貢獻力量。”
紀昌明說的言辭懇切,手段也是剛柔並濟。
然而,當他觸及到江南世家大族的利益時,那些世家大族可不管你是大儒還是大人,該反抗還是反抗。
現在大魏兵強馬壯,他們明麵上不敢動刀兵,暗地裏卻使出了各種手段。
他們行賄送禮送女人,試圖腐蝕紀昌明和大魏官員。
但紀昌明為人正直,不為所動,隨行官員也是一心立功,做事謹小慎微。
見行賄不成,世家大族們又派殺手下毒。
一天夜裏,紀昌明正在書房中批閱公文,突然,一個黑影閃過,一把匕首朝著他的胸口刺來。
紀昌明反應迅速,側身一閃,躲過了致命一擊,大聲呼喊,侍衛迅速趕來,一場激鬥將刺客擒獲。
世家大族們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煽動百姓,製造謠言,說朝廷的改革是為了搜刮民脂民膏,要讓百姓傾家蕩產。
百姓們不明真相,紛紛起來反抗,一時間,江南一片混亂,民變四起。
紀昌明站在一處高坡之上,極目遠眺,隻見原本應是魚米之鄉、繁華富庶的江南大地,此刻卻如同一鍋煮沸的渾水,處處彌漫著混亂與動蕩的氣息。
鄉間的百姓群情激奮,揮舞著手中的農具、棍棒,口中喊著各種口號,與官府的衙役們對峙著。
一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在其中煽風點火,使得場麵愈發不可收拾,幾處村落燃起了熊熊大火,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紀昌明望著這一切,驚怒交加,本是溫文爾雅的形象,可此刻眼中卻閃爍著憤怒的火焰,沒想到江南的世家大族如此頑固不化,為了自家的錢袋子甚至不惜煽動百姓,製造民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些自私自利之徒,簡直罪該萬死!”
紀昌明咬牙切齒,眼中泛起了殺氣。
他本就是性格正直剛烈之人,平日裏雖以儒學治世,倡導仁政德治,但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也知道若再心慈手軟,江南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當下,紀昌明不再猶豫,派人將江南的混亂局麵上報皇帝,請來虎符聖旨,前往淮州都督府,調動了淮州駐軍。
一時間,馬蹄聲震天動地,旌旗獵獵作響,紀昌明親自率領大軍,如神兵天降般直奔那些鬧事的地區。
在江南的一處豪華莊園,一群世家子弟正聚集在一起談笑風生,全然不顧外麵的混亂局勢。
他們以為憑借著家族的勢力,可以在這場風波中安然無恙。
然而,他們錯了。
當驕兵悍將衝進莊園,那些世家子弟們頓時慌了神,有的癱倒在地,有的試圖逃跑,但都被盡數擒獲下獄。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紀昌明以鐵腕手段,鏟除了一批江南世家,一聲令下,人頭滾滾。
這一幕,嚇得江南其他世家對紀昌明怨憤不已,大罵紀昌明是酷吏,手段殘忍,毫無人性,枉為大儒。
然而,盡管他們心中充滿了怨憤和不滿,但在紀昌明的鐵腕和大魏的鐵騎鎮壓下,也不得不屈服。
眼看紀昌明大開殺戒,心知如果不交出隱藏的土地和人口,補交稅銀,下一個被斬首的可能就是自己。
於是,在紀昌明的威懾下,江南世家們紛紛交出了隱藏的土地和人口,乖乖地補交了稅銀。
紀昌明看著一箱箱田契賦銀,以素巾徐拭掌中君子劍,劍身寒芒映其麵,若映其心潮。
良久,慨然長歎曰:“聖上睿智卓絕也!此等刁頑之民,見利則忘義,畏威而不懷德,徒逐蠅頭之利,罔顧綱常之序,若非聖上明斷,行雷霆之策,安能收此成效乎?”
喜歡別怕本座是好人請大家收藏:()別怕本座是好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