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字數:3397   加入書籤

A+A-


    益州
    錦城行宮之中,明光殿已然成為曹鯤接見百官、處理政務的場所。
    這一日,殿內氣氛莊重而肅穆,曹鯤先後在此接見了益州名士趙行舟與鄒倫。
    在此之前,校事府已對這二人展開了全方位,無死角的調查,確保曹鯤對他們的底細了如指掌。
    先說那趙行舟,出身巴南趙氏,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博學多才,與當時名震天下的俊傑王駿結為知己,二人並稱“大乾雙傑”,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命運弄人,王駿步步高升,他卻因為卷入黨爭,為避禍端,遁入巴南采薇山,閉門謝客,潛心鑽研學問。
    等到姬康即位,王駿成為丞相,執掌朝政大權,趙行舟沾了光,出任禮官大夫,可惜好景不長,四王之亂爆發,他因與齊王有所交往而受到牽連,被貶為兆州東平縣令。
    在東平為官的數年間,他一心為民,著書立傳,留下了諸多佳話,後來,姬高逼宮奪位,趙行舟憑借自身才能與政績,升任兆州刺史,為官清廉,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兆州呈現出繁榮景象。
    但世事無常,曹鯤謀朝篡位,建立大魏,姬桂在兆州稱帝,趙行舟審時度勢,依附姬桂,擔任廷尉之職,位列九卿,後因與楊休政見不合,再次被排擠出朝廷,無奈重回采薇山的草廬隱居。
    期間,姬連在益州廣納賢才,也曾征辟趙行舟入朝為官,但彼時大魏兵強馬壯,攻勢迅猛,姬連隨時可能被剿滅,趙行舟深知局勢危險,便婉拒了姬連,隱居山中,專心鑽研學問,教授弟子。
    另一個鄒倫出身毅陵鄒氏,雖非世家望族,卻也是地方大族,師從蜀地宗師劉三刀,習得一身精湛武藝。
    早年,他曾任毅陵郡尉,剿滅賊寇,屢建功勳,威名遠播,紅蓮教之亂爆發,他在麒麟嶺兵敗,損兵數萬,被貶為縣尉。
    直至姬連在益州稱帝,他被柴信請到朝中,擔任驃騎將軍。
    可惜,這個將軍有名無實。
    姬連投降後,他也淪為階下囚。
    二人皆是有名望有本事,但仕途不順,時運不濟。
    明光殿內,曹鯤目光中滿是欣賞,對鶴發童顏的趙行舟說道:“趙先生,朕久聞先生賢名,先生在兆州為官之時,勤政清廉,愛民如子,短短數載,便讓兆州百業興旺,百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若天下官員皆如先生這般,朕便可高枕無憂矣。”
    趙行舟連忙起身,恭順且謙遜地回應:“陛下謬讚了!草民愧不敢當,草民為官之時,不過是恪守職責,實在無甚可稱道之處。”
    曹鯤溫和一笑,繼續說道:“趙先生不必過謙,先生在兆州守境安民,使百姓安居樂業,此等功績,天下皆知,實屬難得!”
    一番客套話後,曹鯤不再繞彎子,開門見山道:“如今益州百業凋敝,民生困苦,朕欲任命先生為越陽郡守兼任益州安撫使,安撫地方,牧守萬民。”
    趙行舟聞言,頓時滿臉激動,起身叩拜:“承蒙陛下信任,草民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
    事實上,趙行舟並非真的想遠離世俗,隻是仕途坎坷,空有才華卻無處施展。
    如今曹鯤征辟他為官,無疑是他施展抱負的絕佳機會。
    而曹鯤想要益州安定,趙行舟渴望名利,二人一拍即合。
    與趙行舟交談完治理地方的心得後,曹鯤便讓他離開,隨即召見了鄒倫。
    鄒倫雖隻是名震一方武學宗師,但一百九十八歲才初入武尊之境,實力放在大魏禁軍的將領中處於末流,不過他在西南一帶頗有名望。
    而曹鯤看中的也是鄒倫的名望。
    曹鯤對鄒倫也是禮遇有加,不僅免去了他的罪責,還任命他為安南將軍,命其鎮守益州,清剿匪患,保境安民,並賞賜了一瓶壯骨金丹。
    鄒倫感激涕零,再三叩謝:“陛下恩情,臣銘記於心,此生此世,誓死效忠陛下!”
    時光流轉,到了秋收時節,曹鯤親自來到錦城的農田,手持鐮刀,與百姓一同收稻穀。
    這一舉動,引得西南大儒名士紛紛歌功頌德,稱他為千古聖君。
    經過數年的戰亂,如今的益州地廣人稀,百姓家家戶戶都分到了幾十畝良田,他們對曹鯤感恩戴德,隻恨家中人少,種不過來,一些年長的農戶恨不得日夜守在地裏。
    秋收時節,家家戶戶都滿載而歸,看著堆成小山的糧食,百姓們熱淚盈眶。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了糧食,百姓就有了底氣,有了田地,就有了奔頭。
    很快,不愁吃穿的百姓開始娶妻生子,各行各業也逐漸複蘇,甚至益州的布匹經常出現了短缺的情況,因為做新衣服的百姓太多了,布匹供不應求。
    兆州與益州僅一江之隔,眼見益州百姓吃得飽、穿得暖,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兆州那些忍饑挨餓的百姓心中不平衡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眼瞅著益州百姓過得好,兆州的百姓忍不了了,數不清的百姓冒死渡江逃到益州,心想哪怕到益州沿街乞討,也比在兆州餓死強。
    不僅百姓心生怨氣,兆州的世家大族也是滿腔不滿。
    連年的戰亂,百姓已經無油水可榨,軍隊的吃喝用度隻能向他們伸手,一次次地付出,卻毫無回報,即便世家大族家大業大,也難以承受。
    這些世家大戰支持姬桂父子,打著忠義大旗,喊著光複大乾社稷的口號,那不是因為真的忠義,那是為了能夠擴大勢力,壯大家業。
    可是打了這麽多年的仗,糧倉打空了,族人打沒了,所有的投資都如同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看著空蕩蕩的糧倉,世家大族悔恨交加,恨不得給自己幾個耳光。
    曹鯤雖然貪婪無度,強加賦稅,不是什麽好東西,可姬桂、姬元景父子也不是什麽好鳥,關鍵還沒用,打仗打仗不行,治國治國不行,拿著他們的錢糧隻知道吃喝玩樂。
    照眼前的形勢一看,還不如投降了大魏,給曹鯤交稅,就當花錢買平安了,也好過傾家蕩產,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