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水莊三夜
字數:4486 加入書籤
看著溫阿姨和囡囡坐上車子離開之後,陸星轉頭,看向池越衫。
雖然沒說話,但是他相信依靠和池越衫的互相了解,池越衫一定能懂他的意思。
池越衫的腦袋上還扣著陸星的鴨舌帽,她裝傻道。
“你們走著去上課?”
鄭擎天棕熊撓頭,一臉不解,這走幾分鍾不就到教學樓了嗎,不走著去難道還跑著去?
池越衫從口袋裏掏出來了車鑰匙。
“走吧,我送你們。”
“陸星還是少走路比較好。”
看著池姐手裏旋轉著的車鑰匙,以及上麵的車標,鄭擎天的眼神唰的就亮了起來。
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
主角一身肌肉,戴著墨鏡,開著機車或者跑車,飛馳在午夜的城市裏,除惡揚善。
抱著這個想法,他在之前的暑假,就迅速把駕照給考了。
隻是他家裏的條件,還沒有好到能給大一的學生就配一輛車,所以這個正義的計劃就擱置了起來。
注意到鄭擎天的眼神,池越衫把車鑰匙遞給了他。
“開慢點。”
“好的池姐!”鄭擎天絲毫沒有當司機的不滿,眼神裏滿滿都是興奮和激動。
池越衫走到了一輛奧迪RS7後排。
“這輛。”
陸星瞥了一眼,“你換車了。”
聽見這話,池越衫頓了頓,拉開車門,自己卻沒進去,而是給陸星讓開了一個位置,示意他坐進去。
“池水開那輛車停車,蹭到了停車場的柱子,車被拖去修了。”
她說的很自然,陸星卻覺得哪裏怪怪的。
鄭擎天早早的就坐到了主駕駛,迅速的係上安全帶,一點兒都不關心後排倆人在說什麽,滿眼都是RS7.
哎,希望陸星能跟池姐一直關係很好。
這樣的話,他就能經常開這輛車接送陸星了哈哈哈!
鄭擎天同意這門親事!
而在看到池姐還給陸星開車門的時候,他還是不由得咋舌。
這是不是有點兒太溺愛孩子了?
就電視上那些明星,誰不是出門帶一群助理,山呼海嘯,連襪子都是助理跪在地上給人脫的。
沒想到在陸星這兒,完全倒反天罡了。
神人,沒得噴。
陸星坐進了後排,對著鄭擎天囑咐道。
“鄭哥,開慢點啊。”
學校裏人來人往,還是注意點比較好。
鄭擎天點點頭,握住了方向盤,心情舒暢,“放心,我從科目一到科目四,都是一把過。”
他決定明天也要來接陸星!
車子啟動。
陸星把香蕉剝皮,隨意的咬了一口,問道。
“鄭哥,你一會兒還要去打網球啊。”
鄭擎天笑了一下,“對啊,我還加入了網球社,要是你傷好了,我們可以一起打網球,哦,打羽毛球也可以。”
陸星想了想鄭擎天的魔鬼健身行程......
按照鄭擎天的臂圍,那羽毛球打出去,不會跟射子彈一樣吧......
這麽想想,宿舍裏的人不陪鄭擎天一起玩,倒是也可以理解。
“等你傷口長得差不多了,身體素質確實會下降,但也別一來就上強度。”池越衫嘮嘮叨叨的說著,宛如溫阿姨附體。
陸星嗯了一聲,“我以前也健身的,我知道。”
池越衫挑眉,眼神最後落在了陸星的胸肌上。
“我也知道。”
效果好不好,她也知道。
陸星注意到了一道強勁的視線,朝他襲來,他默默的側了一下身,保護自己。
池越衫哼哧笑了一下。
“昨天晚——唔——”
池越衫的話剛說了三個字,就被踩了一腳。
她驚了一下,立刻看向了陸星。
而陸星則是一臉正經的樣子,低頭看著手機,在上麵打字,最後發了過來。
池越衫沉默了幾秒,瞥了一眼正在開車的棕熊。
好吧。
陸星確實是那種不愛在別人麵前說自己感情的人。
她低頭,學著陸星的樣子,也打開了聊天的界麵。
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的交流方式,即使身體距離不到二十厘米,也要拿著手機發消息。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陸星發來的消息。
【我記得】
【那陸大忙人,打算什麽時候能抽出時間,來履行承諾呢?】
【我說會跟你談談,哪兒來的什麽別的承諾】
【你想賴賬?】
池越衫冷笑一聲。
她在吃早餐的那段時間,仔細回憶了一下。
陸星當時扯開話題,不就是因為自己真的動搖了,所以想故意拉開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嗎。
池越衫最後的就是當時沒有一鼓作氣,而是喝上頭了腦子轉不動,居然真的信了陸星的鬼話。
想到這裏,池越衫左腿搭在右腿上,腳尖翹起,高跟鞋的鞋尖,在陸星的褲腿上輕輕畫著線。
【周六劇院演出,你說你會來,就那天吧。】
池越衫垂下眼眸,削蔥根似的玉指,在漆黑的座椅上慢慢的往前挪動著,最後,蓋住了陸星的手背。
那瓷白如玉的手指,遊蛇一般,又鑽入了陸星的手掌。
指節插進指縫裏,最終十指相扣。
池越衫舒了一口氣,把手機屏幕放在陸星的眼前。
在輸入欄,有一句沒有發出去的消息。
【不要再虛度時間了,我不在乎其他的人,我也不需要一個明確的身份,我隻想享受當下,在我們最美的年華裏】
兩隻手十指相扣,像永遠也打不開的鎖。
陸星盯著那行字。
池越衫按下刪除鍵,把那些話全部刪掉,而後點開了行程安排,陸星清楚的看到了她訂了水莊的房間,三晚,從周五到周日。
這個酒店,從窗外可以俯瞰西湖。
夜晚,兩人憑欄,天為被,地為席,眼前就是流淌的西湖,仿佛在湖中乘船,隨水蕩漾。
池越衫握緊了陸星的手,微笑,一身水藍色的旗袍,像蔚藍大海裏獨坐的海妖,每一個字都蠱惑人心。
“為什麽不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