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江山代有人才出(大結局)

字數:5360   加入書籤

A+A-




    大周賢婿!
    “皇上,時辰到了。”
    “哦,知道了。”聽到門外內侍的提醒,李墨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邁步走出了禦書房。距離天下一統已經過去了二十年,快六十的李墨急流勇退,今天是他禪位的大日子。
    二十年前,李墨率領安西軍在嶽州大敗南周軍,隨後揮軍殺奔江陵府,南周皇帝柴構有心與江陵共存亡,怎奈手底下的文臣武將卻不願陪他同生共死。李墨率軍殺到,這些人主動打開了城門放安西軍入城,柴構親自擂鼓撞鍾,結果文官不見,武將不朝,柴構無奈,隻得自縛出宮,做了李墨的階下囚。
    好死不如賴活著,人死如燈滅,柴構本就不是那種可以為了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主,他甚至比不上柴衝有血性,眼見大勢已去,他也就認命了。或許在他想來,苟活總好過掉腦袋,就算是為了安撫人心,李墨也會善待自己,即便沒有了今時今日的大權在握,做個富貴閑人也還是可以的。
    李墨的確沒有殺了柴構,當然他也不可能繼續給柴構一個王侯的爵位,海外多島嶼,李墨一竿子便將柴構一家給支到了耽羅島附近的一座島嶼上監管了。離開了中原,柴構即便有心搞事,也沒那個機會。
    與柴構相同處置的還有那些牆頭草的世家大族,這些家族當初在大周分裂時站在了柴構這邊,而眼下李墨當家,對這些牆頭草自然也不會有什麽好感。主要是李墨出手太快,安西軍的進展太神速,那些世家大族倒是想要搭上安西這條線,可問題是還沒等他們出手,安西已經奠定了勝局,而這些世家大族,也就被掃進了從逆的隊伍中。
    抄家是肯定的,不過滅族倒是沒必要。一個家族想要成為傳承百年的大家族,首先就是必須擁有大量的土地,其次就是極廣的人脈,土地可以為家族供養家族所需的資金,而人脈則讓家族可以招攬人才為己所用。
    李墨先沒收那些世家的土地,再將這些世家打包發配去了海外的島嶼,這一鋤頭就將這些世家的根給連根刨了出來,失去了土地,外界的聯係也基本被斷絕,百年的世家距離沒落也就是時間問題。若是這樣都還能再次崛起,李墨隻能道一聲佩服。
    因為是從逆,所以即便有些世家想要出手相助,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而李墨就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用手中所得的土地收買了南周百姓的人心。百姓是一國之基,隻要根基穩固,即便有人想要挑事,從者也是寥寥無幾。
    滅了南周以後,安西……應該是由李墨所建立的大明算是正式開張了。大亂之後便是大治,李墨不是個窮兵黷武的人,在完成一統之後,大明君臣的眼光便集中到了國內。這些年戰亂不斷,百姓深受其苦,李墨君臣的休養生息政策正合百姓的需要。除了清繳國內那些占山為王的山賊土匪,大明的軍隊對外基本上保持著守勢。
    而這種策略也讓大明周邊的各國暗鬆一口氣,當然這些各國中不包括大明東邊的倭國。自打李墨將女直人趕去了倭國,倭國人算是體會到了什麽叫水深火熱。不管是完顏亶還是完顏宗弼,他們所奉行的還是他們前輩所留下的那一套,雖然略有更改吧,可是換湯不換藥,隻不過是將欺壓的對象由漢人變成了倭人。
    原本女直人在沒有走出黑山白水間時就是一群未開化的野蠻人,別看後來建國了,可骨子裏的蠻性還沒有被漢人文化給消除幹淨,就被李墨帶著人給打斷了。這也導致了女直人為了在倭國站住跟腳,重新恢複了本性。
    為了震懾倭人,血腥野蠻的屠殺是不可避免的,而麵對女直人的殘暴,無數倭人奮起反抗,隻是叫人遺憾的是,吸取了一次失敗教訓的女直人比起以前更加的難對付。以前的女直人不擅長製造工具,可在被李墨驅逐的時候,那些曾經投靠了女直人的漢人也被李墨一並打包驅逐了,既然當初選擇拋棄祖宗,那就不要指望還可以認祖歸宗。也正是由於有了這批漢人的存在,女直人才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兵器作坊。1
    6
    6
    小
    說
    女直人原本就作戰勇猛,如今又有了源源不斷的兵甲器械,那就相當於是如虎添翼,收拾起倭人來那更是輕鬆。倭人雖多,但卻擋不住女直人的騎兵衝鋒,野外作戰幾乎沒有勝利的時候,而拒城而守,又因為有漢人工匠的存在,幾乎就沒有能夠堅持到底的可能。女直人每到一地,結果都是血流成河,死屍滿地。而在死亡的威脅之下,不少倭人選擇了屈服。
    如今在新建立的金國,女直人的地位自然是一等,接下來則是那些漢人包衣,再下來就是倭人奴才,再再下來就是那些倭人奴隸。不過不管倭人過得怎麽樣,都跟李墨沒多大關係,雖說女直人這幫禍害是李墨送過去的,可倭人自個不爭氣,又能怪誰。
    至於女直人會不會在做大以後掉頭來尋李墨的晦氣,李墨對此倒是並不擔心,不給你造船的技術,就憑現有的那些小舢板,李墨倒是不介意讓大明的海軍用這些小舢板練練手。
    女直人跟倭人到最後鹿死誰手,李墨並不關心,就是同歸於盡,李墨也頂多站在一邊說幾句冠冕堂皇的廢話。他才不會傻到自己跑去摻和,又不是一家人,我管你去死。
    對外,李墨的大明暫時收起了利爪,而對內,李墨則是加大了氣力。民以食為天,隻要百姓吃飽了飯,沒幾個會閑著難受去幹掉腦袋的事。而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則成了李墨君臣的頭等大事。
    其實這事要處理起來也並不是多難,以往大周境內之所以會有那麽多的土匪賊寇,說白了就是因為沒有土地可供耕種。世家大族的土地兼並是一個原因,人口的持續增長也是一個原因,但歸根到底,還是耕地不足的原因。可這個問題,放到李墨這裏也就不算什麽事了,南方沒有多餘的土地,可北方有呀。
    雖說人離鄉賤,故土難離,但在現實麵前,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是一無所有的人,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房屋這些東西還是極有誘惑力的。
    百姓好安撫,隻要有飯吃,有田種,再不被人欺負,就可以安生下來。而官員的處置就顯得要麻煩一些,好在李墨的身邊並不缺人,而且李墨也不是個喜歡單腿蹦的主,文武並重才是李墨堅持的,什麽文貴武賤,以文製武,到了李墨這裏統統沒用。文治國,武安邦,尤其是李墨直接將文武分開,文官隻管放眼朝政,而武將隻對李墨負責。文武分家,互不統屬,沒有了誰必須壓誰一頭的煩惱,內鬥自然也就少了許多。
    吏治,向來就是一個國家必須要麵對的重中之重。如何防止官員貪汙受賄,也就成了李墨必須麵對的頭等大事。李墨並不欣賞朱洪武的剝皮充草,雖然那個法子很解氣,可並不能阻擋官員那顆貪汙之心。
    千裏做官隻為財,官員也是人,也有向往過好日子之心,一味的殺戮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想要解決貪官問題,首先就是解決官員的自身問題。這迎來送往的,哪一樣離得開錢。所以李墨治理官員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官員的待遇。以往朝廷發放的俸祿都是實物,李墨直接發錢,愛買啥買啥。這一決定自然受到了官員的擁護,誰不希望自己高收入呢。
    而李墨的下一個決定就讓官員感到難受了,俸祿提高了,這時候要是還敢動貪念,那後果可就嚴重了。對待貪官,李墨比較欣賞滿清雍正皇帝的做法,別說什麽雍正皇帝是女直人的後代,法子好用就成,你管他是誰提出的呢。
    一旦官員被發現有貪汙受賄的行為,首先就是把人先控製起來,然後展開調查,用句歌詞來形容就是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不管貪汙了多少,那都必須交出來,如果有無法追回的,那也要從官員的親屬那裏拿回來。不僅如此,還要交罰款,以倍計。簡而言之,官員貪汙東窗事發,倒黴的不再是官員一人,而是全家乃至全族一塊跟著受累。
    這個決定一出,頓時招來了一部分官員的反對,不過這些人都被李墨一句話給頂了回去。
    “你不貪汙不就結了。”這話說的很有道理,與其評論這個決定是否欠妥,不如想想從根子上斷絕這種事情的發生。就像是後世的嚴打,耍個流氓擱平時也就是拘留幾天,可要是趕上嚴打,殺頭都有可能。有人評價說量刑過重,可問題是這些人忘記了一個前提,你不耍流氓,自然也就吃不著這個槍子了呀。
    治大國如烹小鮮,李墨沒有想過大躍進,也沒有認為自己有獨霸全球的可能。做人最要緊的是要認清自己,知道什麽事能做,什麽事不能做,什麽事必須馬上做,什麽事可以緩緩再做。
    以大明如今的科技水平,對外擴張幾乎已經是極限。落後的交通手段管不了太遠的地方。山高皇帝遠,這一來一回要是都需要個一年半載,那占了那裏到最後還不知道會便宜了誰。對外擴張是必須的,但也要慢慢來,步子是要邁出去,也需要注意不能邁的太大,否則容易扯著蛋。
    一個國家要想治理好,那就必須隨時調整施政的方向,沒有一成不變的時局,也沒有百試百靈的政策,必須根據當時的時局出台合適的政策。李墨沒想過能做什麽千古一帝,他也沒指望青史留名,那都是身後事,被人誇成一朵花還是被罵成一坨屎,與他何幹?總不能從墳裏爬出來去敲人家窗戶吧。
    滅南周的第五個年頭,被李墨派去美洲大陸尋寶的船隊終於回來了,當時派出去的是一支二十艘千人大船組成的船隊,可回來的卻隻有五艘,但就是這五艘船,卻為李墨帶回來無數好東西。金銀珠寶,希世奇珍,這類東西隻能換來李墨的一聲讚歎,可關係到民生的那些高產作物,卻叫李墨激動不已。原本曆史上要等到明代才會隨著歐洲傳教士在中土安家落戶的玉米、土豆等等農作物現在算是提前來了。而有了這些高產的糧食,李墨就不信還會有餓死人這種事情的發生。
    百姓會造反,最大的原因就是活不下去了,為求活路不得不鋌而走險,可若是能有一條活路,像造反這種容易掉腦袋的勾當,相信也就沒有幾個人願意去輕易嚐試了。沒有百姓參與的造反,那不叫造反,那叫叛亂,而這世上就沒有平定不了的叛亂!
    ……
    時光如梭,二十年的光景其實也就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李墨如今也快奔六十了,精力也變得大不如前。好在李墨也有自知之明,並沒有貪戀權力,在感到疲乏之後,他決定要禪位。
    禪位,這可是隻在三皇五帝時才發生的事情,而且無證據佐證,隻能算是傳說。可李墨禪位卻是實打實的,這個決定對那些崇尚儒家的文官來說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可對那些習慣了李墨在位的文臣武將來講就不是什麽好事了。
    不過李墨一旦作出決定,外人也是很難勸說其更改的,在反對無效之後,滿朝的文武也隻能接受了這個事實。
    文在東,武在西,李墨親手將代表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傳國玉璽交到了長子的手中,隨後便揮一揮衣袖,瀟灑的出了宮。
    在宮門外,早有馬車等候在那裏。換上一身便服的李墨鑽進了馬車,在馬車裏,伏婉等紅顏知己正坐在其中,等到李墨坐定,馬車緩緩前行,伏婉這才開口問李墨對將來有什麽打算。
    “我打算去梁山落草,身邊正缺幾個壓寨夫人,不知幾位可願報名啊?”李墨笑著對伏婉等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