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山東最大的問題
字數:6598 加入書籤
在天津巡視了三天,朱翊鈞一行人坐上專列,繼續南下。
火車沿著北運河東側,一路穿過河間郡,中途不停,四小時後進入到山東境內,緩緩駛入德州站。
在德州,運河轉向西南故城,走東昌郡臨清、聊城南下。
鐵路直接走平原、禹城南下濟南。
在德州站站台,山東巡撫王宗載、山東布政使陳大科會同按察使和兵備使在此接駕。
朱翊鈞請四人上車,一起南下濟南。
火車在德州站停了二十分鍾,繼續啟動。
在餐車兼會議車裏,朱翊鈞接見了四人,作陪的有徐貞明和潘應龍。
四人一一向朱翊鈞稟告山東政、法、軍和整體情況。
匯報非常簡略,一人五分鍾。
聽完後,朱翊鈞笑著看著四人,指著王宗載和陳大科說:“朕知道,你們四人眼巴巴地跑到德州接駕,存了小心思,尤其是王巡撫和陳布政使,肯定是憋著勁,想從朕的手裏拿到幾個大項目。”
四人都輕笑起來,“臣不敢。”
車廂裏的氣氛稍微變輕鬆。
這是朱翊鈞慣用的手段,把會見的氣氛弄得輕鬆一些,這樣大臣們才願意說一些實在的話,交流一些真實的情況。
王宗載是湖北京山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
陳大科是江蘇通州人,龍華書院第一批畢業生。
王宗載曾經出任過鴻臚寺少卿,主持編寫過《四夷詳考》,是大明第一本介紹海外諸國的官方資料。
後來出任第一任日南布政使,兼真臘、暹羅交涉使。
陳大科出任過靜海戶曹參政、右參議和左參議,同屬於南海曆練出來的能臣幹吏。
朱翊鈞在心裏默想過兩人的履曆,開口說。
“要項目,就得把你們的優勢擺出來。你們說說山東的優勢,把朕說心動。
不瞞你們二位,朕手裏的大項目,確實有不少,把朕說動了,任你們挑選。”
王宗載和陳大科對視一眼,最後由陳大科出麵向朱翊鈞匯報。
“皇上,臣等認為,山東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缺水。”
朱翊鈞目光一閃,別人家要項目,都是把自己的優點三分說成十二分,天花亂墜。
這兩位居然反其道而行之,有意思,看來下過一番苦功夫。
“此前山東被朝廷定為養馬之地,大力推行馬政,諸多良田被荒廢,淪為草甸,用於放馬。
自從張相擔任山東巡撫,厘清馬政,退草還耕。十幾年下來山東農田增長了三分之一。
農田增長是好事,可引發的缺水問題更加嚴重。每年臣和王撫台為了春耕秋收的農業用水,殫精竭力,左支右絀。
這幾年,山東除了修鐵路,最大的工程就是興修水利,溝渠遍地,土河(舊黃河)、大清河、大小汶河、沂水、菏水.全部都被使用殆盡。”
朱翊鈞點點頭:“都水寺的報告朕看過,當時朕說,沒有一條河流能夠笑著離開山東。”
幾人輕輕地笑了兩聲。
“朕覺得這是件好事。大明許多地方,缺水不是真的缺水,而是當地主政官員不重視,放任自流。
平時不聞不問,到了缺水時節,也不慌,裝模作樣寫幾篇祭文,做兩場求雨法會,然後洋洋得意地宣告四方。
你們看,我很重視民生,為了緩解百姓缺水,嘔心瀝血,現在龍王不下雨,我也沒辦法。
這些人,並不重視民生國計,他們是得過且過,隻要自己能混得過去就行。出了事情,第一個念頭就是推卸責任,活人推不到,就往神仙頭上推。
這就是最典型的怠政、懶政!”
王宗載和陳大科心頭一凜。
王一鶚接任內閣總理後,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就是杜絕怠政懶政,就像張居正剛上任內閣總理時,先亮出來的是考成法。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皇上現在南下巡視過程中,剛到山東,就開始敲邊鼓,要警惕怠政懶政。
看樣子皇上跟王一鶚的意見是非常統一。
君臣意見一統一,巨大的壓力就像泰山一樣壓了下來。
這或許就是皇上南巡的重要目的之一。
朱翊鈞繼續說:“你們能夠深刻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難得。嗯,繼續。”
“遵旨。
皇上,朝廷在萬曆五年開始力行黃河幹道北歸工程,山東百姓是舉雙手雙腳歡迎。我們在萬曆八年,疏通了廣濟渠,連通衛河,每年分流一部分衛河水入魯。
為了這部分衛河水,我們山東每年要給河南進貢不少東西.”
朱翊鈞仰首哈哈大笑,這應該就是最早的魯豫不平等條約。
但是地方主政官員,願意為了民生國計,絞盡腦汁,方法齊出,這是好事,還是大好事。
朱翊鈞揮揮手,示意陳大科繼續。
“皇上,黃河幹道北歸,計劃從大清河、南土河、馬河、北土河四條原黃河故道入海,四條河道有兩條全程在山東,其它兩條也有一部分在山東。
都水寺預測,會有三分之二的河水用於山東灌溉,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陳大科繼續說。
“山東缺水,除了龐大的農田用水,還要應支運河水,確保漕運暢通。從國朝建立以來,為了與運河爭搶水源,山東各地沒少跟漕丁河軍械鬥,每年引發的爭端不計其數。
幸虧嘉靖四十三年朝廷開通海運,漕運壓力一下子小了很多,每年能夠分出一部分水源給到我們山東。
可惜還是遠遠不夠。
耕種農業用水都十分勉強,建立工廠需要大量的水源,臣等實在沒有勇氣向皇上開口要項目,臣等隻想請皇上和內閣,給予山東在農業方麵更多的扶植。”
陳大科誠懇地說完他的報告。
車廂裏非常安靜,隻聽到咣當咣當鐵輪與鐵軌摩擦的聲音。
朱翊鈞心裏很清楚,王宗載和陳大科最先肯定是想從自己手裏拿些大項目,為此準備好了一堆的資料。
隻是王一鶚在京師開展杜絕怠政懶政,進而反對脫離實際、弄虛作假、顢頇無能等官僚作風。
風聲早就通過電報傳到大江南北。
自己在天津巡視三天,明發的講話也通過電報傳遍大江南北。其中講話裏麵有許多內容與王一鶚的反官僚作風遙相呼應。
王宗載和陳大科能做到山東巡撫和布政使,官場嗅覺肯定是有的,他們覺得此前的方案不妥,極有可能會被自己駁斥。
一旦在自己心裏留下不好印象,仕途堪憂。
王宗載和陳大科緊急調換了方案,從另外角度來展現他們的治政理念和能力。
但朱翊鈞知道,自己必須對王宗載和陳大科給予熱烈的表揚。
不管他們是唯上,至少他們知道去做事,知道什麽對地方有利,對百姓有利。隻不過上麵的風向不對,他們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必須跟著變。
要是遇到皇爺爺那樣的,他們肯定會換另外一套方案。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時候上麵的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朱翊鈞滿臉欣慰,指著兩人對徐貞明說:“孺東公,這兩位跟你一樣踏實肯幹。”
徐貞明微笑親切地對兩人點點頭。
朱翊鈞繼續對王宗載和陳大科說:“你們這個想法很好,非常切中實際。山東礦產有沒有?當然有!但是那點數量,在太原、在灤州、在撫順鞍山麵前根本不夠看。
剛才你們說得沒錯,山東最大的問題就是缺水。農業尚且勉強應支,到時候大建工廠,需要的巨量用水從哪裏來?
從農業耕種裏搶食?還是從百姓生活用水分走?
任何一條都不是好法子。”
朱翊鈞點點頭,繼續表揚兩人,“你們這樣的態度非常好,不急於求成,不冒進貪功。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籌劃利國利民的舉措。
好,這事不僅內閣要大力支持,朕也要大力支持。
孺東公,你主管農業,山東願意在農業方麵做出一篇錦繡文章來,你可要好好幫幫他們。
要政策給政策,今年司農寺的農業規劃,也可以適當向山東傾斜,利用山東的政通人和,探索出一條路子。
大明缺水的地方很多,北方基本上都缺水,尤其是西北。缺水又缺乏足夠的資源,怎麽辦?
就讓山東先行,蹚出一條新路來。”
“臣遵旨。”徐貞明老實地應道。
朱翊鈞指著王宗載和陳大科說:“朕也給你們出幾個點子。”
兩人一聽,心裏樂開了花。
世人都說少府監楊金水是財神,但是朝野有心人都知道,真正的財神是皇上。
楊金水的許多絕妙點子,都是皇上給他支的招。
再說了,皇上出的點子,內閣、少府監好意思袖手旁觀,不給落實嗎?
朱翊鈞說。
“你們就在農林牧漁上下苦功夫。
南宮冶在順天府搞的菜籃子工程,你們聽說嗎?”
“回皇上的話,臣等認真學習過,受益匪淺。”
“嗯,對,就是要多多學習別人益處。
南宮冶的菜籃子工程是卓有成效,但是京師的人口增長,還在源源不斷。除此之外,灤州外加秦皇島,現在有兩百萬產業工人,天津發展為華北輕工業中心,也增加了數十萬工人。
這些人也要吃飯吃菜,他們有工資福利,在經濟學叫做購買力非常強。山東就做這幾百萬人的口食生意。
山東不僅在小麥上下功夫,還要在蔬菜、瓜果、禽蛋、豬肉、魚蝦等方麵下功夫。建立麵粉廠,蔬菜瓜果種植基地,禽蛋豬和魚蝦養殖基地。
然後或以鐵路快捷轉運為依托,進行鮮活農產品供應,直供天津、京畿和灤州數百萬人口。
或進行農產品再加工。以麵粉禽蛋為基礎,大力發展食品產業。食品研究局,為了供應軍糧,研製了多種新型食品。
麵包、蛋糕、火腿腸、各種罐頭,不僅做成品,還可以提供原料,比如麵粉、各種食用油,形成一整條產業鏈。”
王宗載和陳大科臉上忍不住的驚喜。
皇上不愧是真正的大明財神,他幾句話就能讓山東受益匪淺。
說了幾句產業方向的方略,讓坐在旁邊的秘書記下,屆時整理好後,會有秘書監通政司的人會通報內閣和山東。
屆時他們也會監督內閣和山東,執行聖意,盡快落地。
朱翊鈞轉到其它話題,笑著問:“聽說前不久的春季省考,你們山東鬧出不小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