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佛門齊聚,有佛子現世?

字數:10499   加入書籤

A+A-


    提起江湖,提起武林,有兩個字,是怎麽也無法繞過的。
    佛與道。
    所謂三教顯學。
    儒釋道。
    不過一直以來,三道雖然並列,但真的論起來,儒道其實是處在一種超然的狀態。
    不信鬼神,不求來世,似教非教。
    最重要的,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
    儒道自成立以來,便一直紮根於朝堂。
    嚴格說起來,和佛道兩家,並不相同。
    但佛門與道門。
    這兩大流派,可就不一樣了。
    武林,江湖,甚至民間,朝堂。
    兩大教派可以說早就滲入了方方麵麵。
    當然了,自從有了兩教以來,雙方之間就從來沒有和諧過。
    從上到下,方方麵麵,都可以看到雙方之間的爭鬥。
    朝堂之上爭權利,百姓之間爭信仰,武林之中則爭高低,爭上下。
    佛道之爭。
    千年以降,可以說從未停歇。
    當然了,有爭鬥自然有勝負。
    在九洲,在各國,兩教之間也一直是此消彼長的狀態。
    放到某一國某一地,或許有佛漲道消,道漲佛消。
    但總體而言,兩大教派還是處在均衡狀態。
    大隋。
    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一個正處在佛漲道消時期的國家。
    從根上論。
    儒釋道三家,儒家排除在外。
    單論佛道。
    在最初之時,其實是道門是占據優勢的。
    一點。
    兩教祖師。
    佛門釋迦並非中土人士,而是屬於異族。
    而道門自老君而下,一直都是純純正在的華夏教派。
    所以最初之時,中土民眾對於佛門這個外來教派,其實並沒有那麽多的好感。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佛門紮根中土,吸收中原文化,迅速完成了從上到下的轉變。
    也形成了所謂的中土佛宗各大教派,真真正正做到了和道教勢均力敵,甚至隱隱還要壓過道門。
    畢竟這些宗派隻是漢傳宗門。
    在中土周邊的各個異族之間,還有那密宗四道。
    而眾所周知,在大部分異族國家,一直都是佛門占據上風。
    視線回到大隋。
    大隋境內佛道的情況,其實根源還是曆史遺留。
    當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壓道。
    導致境內佛道勢力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宇文邕之後,禁令取消,佛道兩門都開始全力恢複元氣。
    道門中樓觀道出了田穀十老,讓此門一躍成為了大隋道門魁首。
    但相比來說,佛門的發展無疑更加快速。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初大隋建立之時。
    佛門全力支持了楊堅。
    在扶龍庭這個道門的老本行上,他們竟然落到了佛門之後。
    當然了,這其中最主要的一點還是,北周後期以及大隋時期,道門並沒有出現真正的領袖群倫的驚豔人物。
    田穀十老,還有如今的岐輝雖然也算人傑,但麵對佛門諸強以及一個個人物,並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像大明道門出了個震古爍今的張三豐。
    而大宋道門,北全真,南正一,甚至其餘教派,驚豔人物可以說是層出不窮。
    但大隋,顯然還沒有這樣的人物出現。
    這也導致,在大隋佛道爭鬥中,道門隱隱落入了下風。
    大隋,東都,洛陽。
    街道之上,人山人海,可以說一派繁華景象。
    之前楊廣連下兩道詔令,建東都,修運河。
    但實際上,這個建並不是從無到有建造,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修繕擴建。
    畢竟洛陽一直都存在,也一直是大隋的東都。
    而隨著楊廣詔令落下,也使得這座城池變得越加的繁華。
    洛陽,南郊。
    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一片片連綿不絕的大小殿堂。
    互相勾連,看上去,竟然有一種城中之城的感覺。
    最中心處,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圓形弧頂大殿。
    哪怕沒有靠近,都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金色光芒。
    那是由大殿四壁之上散發而出。
    金質弧頂,銅質牆壁,共同構成了這座雄偉大殿。
    如此奢華氣派的裝飾,足以讓任何人咋舌。
    而對江湖中人來說。
    此處地域,也是如雷貫耳。
    這裏正是如今大隋佛門中的巨頭,靜念禪院的駐地。
    而此時,靜念禪院門口,一個個穿梭的人物,已經幾乎占據了那遼闊的空地。
    “靜念禪院這是想做什麽?”
    作為大隋佛門支柱之一,洛陽附近最大的宗門。
    靜念禪院如此巨大的動靜,自然是吸引了無數的人。
    玉門關大戰,楊林戰死消息傳出後。
    大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
    朝堂如此,民間如此,武林同樣如此。
    從北到南,大隋各處,一個個按捺不住的勢力都是蠢蠢欲動。
    但很快,襄樊之戰爆發,大興城的發出的聖旨,將襄樊戰報傳遍了整個大隋。
    大勝,高長生。
    這幾個字,如同颶風一樣席卷了整個大隋。
    瞬間撲滅了各地各處,所有燃起的異心。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
    大戰結束,那位以兵鋒席卷半個九洲東的齊國公,很快就會返回大隋。
    這種時候,又有誰敢妄動呢?
    不隻是那些野心之輩,就連武林中都是一下子陷入了極致的平靜。
    以往的爭端,以往的衝突,似乎都被瞬間放下。
    整個大隋都是一派和諧。
    在這種情況下,靜念禪院突然出現這般動靜自然引人注意。
    “這般動靜,靜念禪院莫非有什麽大動作,不應該啊?”
    遠處圍觀的人群中,傳出一道疑惑的聲音。
    靜念禪院實力確實強大,是如今大隋佛門極其耀眼的存在。
    畢竟當初,支持楊堅時,是慈航靜齋和淨念禪院最先參與的。
    大隋立國之後,兩派也都得到了極大的好處。
    不過因為慈航靜齋的特殊性,所以像信徒,香火錢財這些,大部分其實都是淨念禪院繼承的。
    從洛陽城中靜念禪院那一座座大殿的奢華就可以看出端倪。
    但實際上,如今的淨念禪院處境,其實是非常尷尬的。
    楊堅立國初年,佛道凋敝,因為兩宗以及佛門支持的原因,確實大幅度的扶持了佛門寺廟的建立。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堅還有朝堂也在慢慢調整戰略,開始限製佛門,平衡各方。
    所以如今,淨念禪院和慈航靜齋早就沒有了當初建國初期那種優待。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高長生。
    從當初大興城外那場大戰,就可以看出。
    這位齊國公對佛門的態度並不好。
    甚至到現在為止,淨念禪院的那十幾個和尚還在南京城中當苦力呢。
    眼下高長生即將攜大勝之勢回國,而且之前發生的種種事情,可以想象對方的心情絕不會很好。
    這種時候,淨念禪院不保持低調,竟然還敢這般興師動眾,著實是讓人意外的。
    “確實,淨念禪院一直都以慈航靜齋馬首是瞻,可最近從來沒聽到靜齋有什麽動靜啊?”
    有人疑惑道。
    淨念禪院和慈航靜齋一直都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而江湖中慈航靜齋已經安靜了很久,這種情況下,禪院單獨行動,確實是相當奇怪的。
    事實上,這些人不知道的是,慈航靜齋並不是沒有動作。
    在楊林死訊剛剛傳出的時候,求助宋缺無果的樊清惠就已經返回靜齋,並且做下了再次扶龍庭的計劃。
    而且這次,她們還定下了一個極其驚人的口號,代天選帝。
    隻可惜,靜齋正在謀劃,還沒來得及行動的時候,襄樊之戰就以驚人的速度爆發,並且以驚人的結果作為了結局。
    樊清惠等人的計劃還沒展開,就被嚇了回去。
    “奇怪,當真奇怪。”
    周遭的聲音不絕於耳。
    因為此時,聚集在淨念禪院外圍的和尚已經越來越多。
    甚至放眼望去,還能看到數量不少的和尚,正在源源而來。
    如此驚人的僧侶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淨念禪院宗門的弟子數量。
    “快看,那是帝心尊者。”
    有人突然驚呼,指向了遠處一個手持法杖而來的老僧。
    而隨著老僧出現,另外三個方向也是同時出現了三個老僧。
    智慧,嘉祥,道信。
    四大聖僧同現。
    所有人都是莫名一震。
    淨念禪院,又出現了佛門四大聖僧。
    如此大的陣勢,佛門到底想做什麽?
    每個人的心中都是浮現了疑惑。
    “我好像看到了律宗之人。”又一道聲音開口。
    此話一出,周遭之人再次皺眉。
    律宗也是佛門大宗,不過在大隋並不算普及。
    大隋佛門宗門眾多,但總體分為兩個勢力。
    一方以慈航靜齋和淨念禪院為首,另一方禪宗少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抱成一團,也就是四大聖僧所在的宗門。
    這兩大陣營雖然偶有勾心鬥角,但表麵其實還算和諧。
    但律宗之人出現在此就相當奇怪了。
    律宗大支並不在大隋,所以在大隋也並不顯眼,對大隋佛門的很多事,他們也都不會參與。
    “連律宗都參與,那基本就代表整個大隋佛門都來了,莫非是什麽大型法會?”有人疑惑道。
    “法會?也不會淨念禪院為主場吧?”話音剛落,就有人發出質疑。
    大隋佛門,如今最為顯赫的無疑是慈航靜齋和淨念禪院。
    這也是無數人心中的佛門魁首。
    但其中,慈航靜齋是女性宗門,存在相當特殊。
    而淨念禪院雖然也號稱禪宗,但和少林,三論,華嚴,天台等相比。
    淨念禪院其實更像是純粹的武林宗門。
    而其他宗門,華嚴宗有華嚴經,天台宗有法華經,妙法蓮華經。
    少林雖以七十二絕技聞名,但眾所周知達摩立派時,遙尊迦葉,寺內也有金剛經,楞伽經等經典。
    所以就算有囊括所有佛門的法會,舉辦地也絕不會在淨念禪院。
    換句話說,就算淨念禪院舉辦法會,也絕對吸引不到這麽多的宗門。
    “這麽多高僧齊聚,可不是因為什麽法會?”
    就在眾人好奇的時候,旁邊突然響起一道聲音。
    “嗯?”
    此話一出,瞬間吸引了周遭所有人的注意。
    “兄台知道原因?”
    有人開口問道。
    “不錯,此次佛門齊聚,確實是出了大事。”
    男子開口笑道。
    “還請兄台解惑。”
    話音一落,男子便是發出了嘿嘿的笑聲。
    很顯然,被這麽多人環繞,讓他非常得意。
    輕笑了幾聲後,男子才豎起兩根手指。
    “我一個遠房表哥,在淨念禪院中當火頭僧,所以在下剛好知道一些內幕。”
    “此次大隋佛門破天荒的聚集,是因為兩件大事。”
    隨著男子開口,周遭也是迅速安靜下來。
    “數日之前,佛門幾大寺廟,收到了一封來信。”
    “是什麽信。”周圍眾人本能開口。
    “有密宗高僧前來拜訪。”男子笑著開口。
    “密宗!”
    有人驚呼一聲,似乎意識到了什麽。
    宗教之中,佛道之爭所有人都清楚。
    但實際上同一個教派內部的爭鬥同樣可怕,尤其是佛門這樣極其依賴信眾香火的教派。
    一直以來,密宗各派占據中土之外異族的領地,而中土則有禪宗為首的中土佛門。
    這也就是所謂的禪密之爭。
    說是禪密,但實際上是中土佛門聯手將密宗死死擋在了中土各國之外。
    “你們應該想到了,就是禪密之爭。”
    男子嗬嗬笑道:“而且這次傳信之人,可不是普通角色。”
    此話一出,再次引起了眾人注意。
    “我那表哥送飯之時,偶然聽到,這次前來拜訪之人,可是那密宗寧瑪派的祖師,蓮花生大士。”
    “什麽?”周遭響起一道驚呼。
    “密宗祖師,駐世的活佛,突然來大隋拜訪,說不定是密宗大舉入境傳教的征召,你們說大隋各宗怎麽能不如臨大敵。”
    聽到此話,幾人同時點頭。
    但很快又露出了一抹疑惑。
    “密宗入境,對佛門來說確實是天大之事。”
    “但這種事情,按常理也該放在少林吧。”
    有人開口道。
    佛道之爭,佛門之爭,可不僅僅是單純的動手,辯經之事,那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而淨念禪院連自己的經典都沒有,到時候要用什麽去應對,尤其是一派祖師的蓮花生。
    “嘿嘿,若以正常情況,那肯定輪不到淨念禪院。”
    “這就是我說起的第二件大事了。”
    “也是有這麽多人參與,連一直低調的律宗都派人前來的原因。”
    一句話,可以說是徹底把所有人的好奇心挑了起來。
    “據說,淨念禪院中,有佛子出世。”
    話音一落,周遭眾人幾乎是同時瞪大了眼睛。
    “你,你確定?”
    佛子,這個口號可是太大了,畢竟這可不是代表禪院一個宗門,而是囊括了整個佛門。
    “千真萬確,這一次是淨念禪院了空主持,親自像各宗發出的邀請。”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了空親自邀請,這可就做不得假了。
    可淨念禪院,隻要稍微了解一點內情的,都知道,他們和佛子是真的不太搭。
    也就是這時,男子突然湊到幾人耳邊,輕聲開口:“據我所知,這位佛子,並不是淨念禪院的弟子,而是禪院在其他寺廟發現,接回禪院的。”
    “什麽?竟有這事,不知這位佛子……”
    “倒也不遠,是那洛陽西郊外,金山腳下,淨土寺中的一個小和尚。”
    “好像叫什麽玄……對,叫玄奘。”